APP下载

父子两中将,子女皆成才

2025-01-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5年1期

“父亲要求我们最严格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是要求我们诚实正直,二是要求我们刻苦学习,三是要求我们勤俭节约。”

下级为上级介绍对象,部属为首长的儿女起名字,在整个八路军里都很罕见。可这些都发生在丁秋生身上。

丁秋生被调往山东抗日前线时,正是鲁南根据地严重困难时期,罗荣桓称之为“拂晓前的黑暗”。丁秋生任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部主任,许多人初见乍识,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以至几十年后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情形,脑海里仍保留着他宽肩浓眉、脸膛黑红,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穿草鞋打绑腿的朴实形象。

“工作上他是领导,生活中我们亲如家人,情同手足,”下属胡成放说,“亲密到什么程度?我举两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丁政委的老伴高波,就是当时的宣传科长华楠介绍的。丁政委六个孩子,老大一心,老二一意,老三一亭,名字都是我取的。老大出生后,丁政委问我叫什么名字好,我也不知道客气,说:‘希望孩子们像我们一样,一心一意跟党走。就叫一心吧?’丁政委说:‘很好,老大叫一心,等有了老二,不管男孩女孩,就叫一意。’”

“父亲一生酷爱学习,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丁秋生与高波育有三子三女,除一心、一意、一亭外,还有一平、一虹、宁虹。丁秋生很关注他们的学习。

1964年,大女儿丁一心高考成绩优异,按自己的意愿考取了北京航空学院自动化控制专业。丁秋生很高兴,说:“好,国家建设需要这方面人才。”

1968年到1969年两年间,丁秋生的三个儿子没跟父亲商量便在学校报名参军走了。丁秋生也很赞成,说:“上不了大学就当兵,军队也是所大学校!”几年后大儿子丁一亭、三儿子丁一虹要退伍,丁秋生仍然尊重他们的决定,说:“只要努力工作,到地方上一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丁秋生的教子理念是开放的,也是严谨的。他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品格、好的身体和丰富的知识。丁一虹回忆说:“‘文革’中学校不上课,我们几个子女在家却一天都闲不下来。爸爸每天早上6点就在阳台上边锻炼边把收音机新闻频道声音开得大大的,同时‘一、二、三、四’地重复喊着口号。这是告诫我们要赶紧起床了,否则就要挨训。他不仅自己每天坚持学习,还给我们制订了学习计划。《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列、毛主席著作,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的。学习计划中也包括中学的数、理、化课程。每个章节内容学完还要做笔记、写作业,交给爸爸亲自审查、批改。‘文革’一开始,学校便停课了,所以我初中只读了一年。后来到部队能进入团理论组,很快掌握雷达、指挥仪等装备维修知识,与那时在家学习打下的基础和养成的自学习惯是分不开的。”

二儿子丁一平说:“父亲一生酷爱学习,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因小时候家境贫寒,他没有上过一天学,饱尝了念不起书的痛苦,深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他自参加红军后,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条件怎样艰苦,都从未间断过学习,在日积月累中他掌握了相当的文化知识,从一个目不识丁的矿工,成长为我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父亲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便是退休,甚至是在病床上,他都从未放弃过学习……”

1965年初夏,二女儿丁一意不仅同时考取了青岛医学院、青岛电视台播音员,而且还可以参军入伍。那时“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社会上参军热不断升温。高波也倾向丁一意到部队去。当时丁秋生正在外地,听说这情况专门打电话回来,叮嘱丁一意:“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要有知识,有文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在父亲的鼓励下,丁一意走进青岛医学院的大门,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师。

丁一亭是1969届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的耽搁,他实际上只读了一年高中。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有些胆怯,犹豫参不参加高考。丁秋生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因为‘文革’,你们三个男孩都没上成大学,我多次跟你妈妈说过,这始终是我心里的一件憾事。现在只有你有这个机会,你一定不能放弃。如果你努力了,考不上也是一种经历,也是值得的。但如果成功了呢?那就从此改变了你的人生。如果你不敢去考就是胆小鬼,我不希望我丁秋生的儿子是个懦夫。”父亲的激励,为儿子注入了拼搏的勇气。丁一亭不舍昼夜地苦苦复习了几个月,终于以第一志愿考取浙江大学。

小女儿丁宁虹高中一毕业就打起背包到海阳农村插队,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劳作了三年多。后来丁宁虹靠自己的奋斗,成为颇有名气的影视制片人,制作了《海魂》《暗战》《狭路相逢》等一批社会反响很好的影视作品。

事实证明,丁秋生治军有方,教子亦有方。如今6个子女分别在5个城市工作,无一不是人才、将才。

“爸爸只要到坡上干活,必定要叫上我们兄弟姐妹。这养成了我们勤恳劳动的习惯,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作风”

秘书、司机、炊事员都知道,丁秋生这位老首长不仅“规矩大”,而且给子女们定的规矩也多:炊事员做饭,孩子们要轮流刷锅洗碗;屋里的灯不许亮早了、熄晚了;水龙头不能开大了、关慢了;穿衣戴帽不能喜新厌旧;吃饭时桌上不准掉饭粒……

丁一心回忆:“我在青岛二中上高中时,回家吃午饭,由于赶下午课,我吃得很急,把米饭掉在桌子上了,父亲让我捡起来吃完再走,我说上学要迟到了,急着往外走,这时,只见父亲默默地走过去,把我掉在桌上的饭粒用筷子拨到自己碗里吃掉了。当时,父亲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到十分羞愧,至今难以忘怀。今天,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和实际行动使我认识到习总书记号召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想一想战争年代两斤小米能救活一条生命;想一想长征途中,有多少红军战士因寒冷和饥饿倒在雪山和草地上;想一想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冻死、饿死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铺张浪费呢?”

丁秋生喜欢种地。青岛福山支路20号是丁秋生最喜欢的一处住所,因为20号院从院墙到小鱼山脚,有一大片灌木丛生、茅草离离的荒坡地。1964年夏天他病休后,只要有闲暇就带着家里的工作人员到坡上除草开荒。他戴着顶大草帽,穿着圆领衫大裤衩,像个老农一样娴熟地种地植树。几年下来山坡上果树成林,瓜菜满畦。一眼望去,满坡都是时鲜的瓜果蔬菜,树上挂满了苹果、柿子、水蜜桃等。

丁一虹回忆说:“那时,每到星期天或假期,爸爸只要到坡上干活,必定要叫上我们兄弟姐妹,并给我们规定任务和劳动量:拔多大面积的草,挑多少担粪,包多少桃子防虫纸袋……我们几个都晒得黢黑,肩膀和手掌上都布满了老茧。这同时也养成了我们勤恳劳动的习惯,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作风。”

丁一亭记得:“每到包桃子的时节,爸爸就命令全家出动,像指挥打仗一样让我们分工包干。甚至连到我们家来玩的同学,也经常被爸爸抓了公差。北海舰队刘昌毅司令员的儿子、潘焱副司令员的儿子都在我们家干过活。”

劳动让儿女们远离溺爱,趋向简朴。时至今日,即便个个事业有成,丁秋生的儿女们也都注重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我和你们妈妈这一辈子什么财产也没积攒下,我只希望你们继承三样东西,那就是强健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过硬的成才本领”

丁一平,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据他回忆:

父亲对于我不仅是无法割舍的一种血脉延续、一份挚爱亲情、一个敬重称谓,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一本终生学习的课本,一座人生坐标的丰碑。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我觉得他从来就未曾离开过我们。细想起来,父亲要求我们最严格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是要求我们诚实正直。待人做事必须光明磊落、坦荡真诚,他决不允许孩子说谎话、耍心眼,极看不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行为。他常教育我们,“不管将来干什么,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是要求我们刻苦学习。他不允许我们睡懒觉,看不得对学习的态度不认真,他过问最多的是我们的学习,检查最多的是我们的作业,不希望我们放弃任何一次学习机会,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一点儿成绩和进步,他都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三是要求我们勤俭节约。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穿惯了带补丁的衣服,老大穿小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小的衣服老三穿,以至我参军后穿上新军装,心里反倒有些不自在。父亲常嘱咐我们:“你们没经历过战争年代,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很难体会今天的和平环境、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人民的劳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的关爱是最令人回味的。与母亲细致入微、让人时时感觉温暖的关爱不同,父亲的关爱往往体现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因病休学大半年,课程都落下了,只好在家自学,期末老师劝我留级,我很不情愿,要求参加考试。对此,家里只有父亲支持我,他说:“你做得对,就是要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他亲自给家访的老师做工作,提出“就让孩子试一试吧,及格了就升学,不及格再留级”。结果我如愿以偿参加了期末考试,还取得了良好成绩,父亲非常高兴,拿着我的成绩单哼起了小曲,那情形我至今还记得十分清楚。

1968年初,我主动报名参军,母亲和家里其他人都觉得我年纪太小,没离开过家,担心我适应不了部队生活,主张晚两年再当兵。远在北京的父亲听到这一消息却非常高兴,连夜写了一封长信给我,信中写道:“……你参军的年龄和我一样,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标志着你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我支持你的选择!但你要知道,从军这条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在这条路上,必然会有许多的艰难和困苦……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去勇敢地正视它、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怀揣父亲这封长信,我登上南下的舰船,从此成为一名水兵。

我参军的年月正值“文革”,部队受影响。当时我的专业是指挥仪电工,技术性很强,我想多学些业务,有时偷偷地看业务书,结果被人打了小报告,连“五好战士”也没评上。我把这种情况写信告诉了父亲。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要做个真正的毛主席的好战士是很不容易的,遇到的困难是想象不到的,你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并以最大的毅力一个个克服它……才能做到。问题不在于你说得如何好听,而在于学一件、做一件、落实一件,一切要体现在行动上。”他勉励我坚持下去,并说:“我完全相信你是一定能做到的。”正是父亲的鼓励,使我打消了顾虑,通过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专业技术,迈出了军旅生涯坚实的第一步。

还有一件事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是敏感体质,平时晕车,上舰后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晕船。舰艇刚离码头出港,我就开始头晕脑涨,舰艇稍有摇摆我就恶心呕吐,遇到大风浪胃里的食物就全部“交公”,有时几天几夜呕吐不停,连苦涩的胆汁也吐了出来,有那么三四次我晕船晕得甚至吐了血。上舰不到半年我的体重就掉了十多斤,人瘦得不像样子,大家公认我为“晕船大王”。有好心的战友劝我申请调到陆勤,我的意志也有点儿动摇,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干海军。正当我彷徨迷茫之际,父母一起来部队看我,我把自己的情况向父亲做了汇报,他当晚与我长谈到深夜,就是这次谈话,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坚定了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心。我凭着一股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大风浪情况下吃了吐、吐了吃,硬是闯过了晕船这一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我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再也没有动摇过。

父亲最后一次对我们教育,是在他临终前的病床上,他得知我要去新的工作岗位,勉励我要熟悉情况、谦虚谨慎、踏实工作。他把我们叫到身边嘱托说:“我走后,你们不要期望我会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我和你们妈妈这一辈子什么财产也没积攒下,我只希望你们继承三样东西,那就是强健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过硬的成才本领,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父亲的这些教诲,至今还萦绕在耳边,提醒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责编/陈小婷 责校/刘静怡 来源/《跟随毛委员出安源——开国中将丁秋生传》,张嵩山著,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