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知识分子观的国内研究述评及当代启示

2025-01-16罗智凯

西部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研究述评

摘要:列宁知识分子观主要包括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知识分子的改造、教育和培养,知识分子作用和改善知识分子待遇。国内学者主要从对待知识分子态度及原因、历史比较视角、整体性视野和政策实践四个视角对其开展研究。从列宁论著和学界研究中得出列宁知识分子观的当代启示:一是务必准确识别各类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培养知识分子,三是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四是创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列宁知识分子观;研究述评;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663.5;A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34-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研课题“高职医学院校‘五位一体’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编号:SCJG23A293)、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医学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课堂革命’的精准实践与创新探索”(编号:GZJG2022-567)的阶段性成果

A Review of China’s Research on Lenin’s View

on Intellectuals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Luo Zhikai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Zigong 643000)

Abstract: Lenin’s view of intellectuals mainly includes the class attribute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 of intellectuals, the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intellectuals, the roles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treatment. China’s research on this view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attitude towards intellectuals and its reasons,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holistic vision, and policy practice. From Lenin’s works and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 on his view of intellectuals,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it is important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various types of intellectuals; (2) we should use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to educate and train intellectuals; (3) we must unite the intellectuals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4)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hat respects knowledge and talents.

Keywords: Lenin’s view on intellectuals; research review;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在列宁时代的苏俄,知识分子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这批“旧知识分子”大部分脱胎于资产阶级旧社会,保留着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特征,但又是新生苏维埃政权不得不依靠的建设力量。列宁知识分子观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知识分子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分类整理列宁论著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结合学界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列宁知识分子观,为新时代调整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论述

(一)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

列宁曾在1904年出版的《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出,他所认为的知识分子是指包括著作家、一切受过教育的人和所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人,是与体力劳动者相对的脑力劳动者。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工人,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但在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上却是非无产阶级的。他指出,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经济阶级,因而不代表任何独立的政治力量”[1],从“他们的社会关系、观点等”来讲,“接近于资产阶级”,但又因受到资本主义剥夺,成为其“从属的雇佣者”,就“又使他们接近于雇佣工人”[2]183。他把这些“旧知识分子”在政治归属上分为三类:一是无产阶级“从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中间物色拥护自己的人”[3],即拥护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的“党的知识分子翼”[4];二是宣称自己“不问政治”“对政治不感兴趣”的“立宪民主党人的知识分子”[5];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顽固反动立场的“剥削者的仆役”[6]768。在他看来,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完整的阶级:在阶级属性上属于无产阶级,“依附性”是其最显著特征;在政治归属上因其政治立场不同,而被划分为多个阶层。

(二)改造、教育和培养知识分子

列宁认为,“旧知识分子”必定“浸透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6]748,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思想在内的诸多改造。改造方法就是让他们与“普通工人群众手携手地同志般的共同劳动”[6]748。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培养,他讲道:一是从“资本主义遗留给社会主义的”人中,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2]159;二是将“全体工人群众以至全体劳动者”送进工会这个“共产主义的学校”,让他们“学习管理社会主义工业(以后也逐渐管理农业)”,成为新的社会主义工农业干部[2]624;三是通过青年团对青年开展“共产主义知识”的“训练、培养和教育”,努力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282-283。他对知识分子是持高度重视、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欢迎改造、教育后的“旧知识分子”与培养的新知识分子一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三)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管理和建设国家的重任,列宁指出,“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7]394。但苦于没有苏维埃自己培养的新知识分子,他就呼吁“要管理,要建设国家,就应当拥有具备管理技术、治国经验和经济经验的人材,而这样的人材我们只有从旧阶级中才能找到”[7]419。他强调,苏维埃的一切领导机关必须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的、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7]164,并且“任何一个专家都应视为技术和文化的唯一财产,没有这份财产,就不可能有什么共产主义”[7]396。在他心中,知识分子在管理和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一切领导机关都应该重视专家,倍加爱护这些知识分子,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发挥知识和本领。

(四)改善知识分子待遇

1921年,鉴于巴甫洛夫的杰出贡献,列宁亲自起草签发了《关于保证伊·彼·巴甫洛夫院士及其助手从事科学工作的条件的决定》,主要内容有4条:1.为巴甫洛夫创造最良好的工作条件;2.出版巴甫洛夫近20年来的科研成果;3.发给巴甫洛夫夫妇等于两份院士待遇的特殊口粮;4.保证巴甫洛夫夫妇住宅的终生使用权。即便在晚年,他仍旧牵挂知识分子待遇问题并且自责:“为了推动旧的教师们前进……我们做了很不少的工作”[2]797,但是“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2]763,“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8]即便在国家都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也是尽量优先保障知识分子所需的各类物质条件,足以见得列宁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二、列宁知识分子观的研究述评

(一)列宁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原因问题研究

研究列宁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原因,是理解其知识分子观的首要问题。唐士润认为,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无产阶级缺少文化和没有管理经验的困境,以及依靠谁来建设和管理的难题,是列宁重视知识分子的首要原因[9]。薛汉伟从怎样认识知识和知识分子作用、如何对待专家和知识分子等方面,阐述了列宁对知识、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重[10]。曹云鼎研究了列宁对党内关于知识分子不同态度的“议论”的批评,以及列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正确态度[11]。但既然是态度问题,就必然与个人出身、阅历及所处立场有关,因为这都是影响个人对待事物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列宁自身出身(本人就是知识分子)、革命实践经历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等因素,考量列宁对知识分子态度及原因,值得补遗研究。

(二)历史比较视角中的列宁知识分子观研究

学界还从历史比较视角研究了列宁知识分子观。郭大俊比较了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认为列宁较为全面论述了不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问题[12]。胡义成考察了列宁和斯大林同机会主义者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斗争过程,以及二人与修正主义者围绕知识分子问题的论战,并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争等视角,进一步阐明了列宁知识分子观[13-16]。曲峡辩证阐述了列宁和斯大林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历史地位、教育培养等问题的认识异同[17]。学者们在比较研究中,廓清了许多认识误区,有助于客观、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知识分子观。但列宁对于知识分子的认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需要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对其开展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以深刻理解其中的历史生成逻辑。

(三)从整体上对列宁知识分子观研究

还有学者从整体上对列宁知识分子观进行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呈现列宁知识分子观的思想和理论。郭长征从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及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工相结合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了列宁的知识分子观[18]。谷少杰梳理了列宁对知识分子的论述,重点阐述了其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归属、历史角色与社会作用、使用与改造等问题[19]。学界对列宁知识分子观的整体性研究,有助于总览列宁知识分子观的全貌。但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内容丰富,仅以篇幅有限的寥寥数文,很难真正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列宁知识分子观。

(四)从政策实践角度研究列宁知识分子观

政策实践是列宁知识分子观的生动体现,学界对此也颇为关注。周尚文认为,由于知识分子浸透了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对新政权的偏见,但建设新社会又离不开他们,导致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常处于摇摆、矛盾状态,其政策有得也有失[20]。陈顺伟以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为划分界限,研究出列宁在不同阶段采取的知识分子政策有较大区别[21]。唐洋从政策制定、实践、再认识三个方面,对列宁关于“旧知识分子”的政策及其实践进行了研究[22]。政策实践是检验列宁知识分子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考察其知识分子观正确与否、成效如何的关键。现有研究多以列宁在世时的论述、政策和实践为依据和对象,但政策实践具有一定惯性和延续性,应延伸到更长的历史纵深中和较长的历史视野中去考察和研究。

三、列宁知识分子观的当代启示

(一)务必准确识别各类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

阶级属性是知识分子政治属性中最重要的,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待遇。客观上讲,列宁对知识分子的评论多数时候带有一些责备和嘲讽的意味,但他强调“这些人在无产阶级社会里是会为我们服务的”[6]768,并坚信他们可以经过改造和教育后成为无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培养的新知识分子,则完全属于无产阶级。他始终一贯地相信、重视和重用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3]2。在新时代,旧有的剥削制度和基础已被彻底消灭,各类知识分子都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是当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强调,全党必须准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保障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权益,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培养知识分子

列宁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旧社会为资产阶级服务,就属于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新社会,经过改造、教育和培养,为广大人民服务,就属于无产阶级。因此,知识分子本身不具有阶级属性,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由“为谁服务”而产生的阶级划分。在他看来,只要用党的理论去教育和引导,知识分子就会跟着党走,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一分子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新时代,全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培养知识分子,使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听党话、坚决跟党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在国家急需用人之际,列宁以开放的胸襟将“旧知识分子”想方设法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并吸纳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来,与其他知识分子一道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使苏联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推动、人才支撑和知识进步,掌握知识的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力量。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23]2。新时代,必须将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强国复兴贡献智慧、挥洒汗水、奉献力量。

(四)创造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环境

列宁对知识分子亲自关心和温暖关怀,制定出一系列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并要求全党务必要珍惜和尊重知识分子,创造了一个尊重知识和生产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和产生知识分子的积极社会环境,使社会主义新社会展现出与资本主义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要“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哪怕是“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23]7。正是在这种高度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环境中,一大批像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嫦娥”团队、“神州”团队和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北斗”团队一样的青年英杰,才能竞相勇立潮头、百舸争流,不断为强国复兴伟业注入青春力量。

四、结束语

列宁知识分子观蕴含在列宁一生的著作和论述中,梳理列宁在各阶段和历史时期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内学者对列宁知识分子观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列宁知识分子观,还能掌握学界对其研究的动向,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拾遗补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奋斗在强国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更要对列宁知识分子观和知识分子政策,加以学习和借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属性,始终相信、依靠和尊重知识分子,牢牢将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实现各献其智、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0.

[2]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7.

[4]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3.

[5]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86.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9.

[9]唐士润.列宁如何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1-7.

[10]薛汉伟,潘国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论列宁对待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方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42-48.

[11]曹云鼎.学习列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J].晋阳学刊,1984(4):5-6.

[12]郭大俊.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3-99.

[13]胡义成.联共党史上的一次大论战(上):列宁斯大林同机会主义者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斗争及其启示[J].大理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Suppl.1):6-13.

[14]胡义成.联共党史上的一次大论战(下):列宁斯大林同机会主义者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斗争及其启示[J].大理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0):14-21.

[15]胡义成.列宁斯大林与修正主义者围绕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次激烈论战[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64-73,87.

[16]胡义成.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争[J].社会科学研究,1984(6):15-18.

[17]曲峡,王希英.论列宁斯大林的知识分子思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4-48.

[18]郭长征.列宁的知识分子观[J].辽宁师院学报,1983(4):1-6.

[19]谷少杰.列宁知识分子理论述论[J].理论界,2015(5):5-10.

[20]周尚文.列宁知识分子政策的得与失[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2):97-108.

[21]陈顺伟,潘腾腾.列宁知识分子政策的特点:基于“阶段性”的视角[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2-34.

[22]唐洋.浅论列宁的旧知识分子政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罗智凯(1990—),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论《论语》的中庸思想及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