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哲学中的道器论

2025-01-16未新格

西部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庄子工具价值

摘要:道器论演变长期影响中国哲学思维,是众多哲学家关切和讨论的重点之一。综观先秦至近代时期,道器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器”对“道”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尤其是自近代以来,“器”的地位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时代发展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但不难发现主流观念中视“道”高于“器”的认知结构并没有被颠覆,这一观点也一直在对国人价值观产生着主导影响,而庄子哲学中的道器关系极具个人特色,本质是强调人和物可以达到某种和谐的关系,更加认同各物内在的自足与存在的本身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价值观有极大启示。

关键词:道器论;庄子;工具;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160-04

On “Dao” and “Qi”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Wei Xin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Dao” and “Qi” theory has long influenced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is one of the key concerns and discussions of many philosopher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modern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 and “Qi” has been constantly upd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with “Qi” launching one challenge after another on “Dao”. Especially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status of “Qi” has increasingly captured people’s attention, serving as a significant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Yet, it is evident that the mainstream perception, which places “Dao” above “Qi”, remains unchallenged. This viewpoint continues to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shaping the values of the populace. In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 and “Qi” is distinctively personal, fundamentally emphasizing the potential for a harmonious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objects. It advocates for a 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 sufficiency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xistence within all things, offering profound insights for contemporary societal values.

Keywords: “Dao” and “Qi” theory; Zhuangzi; technique; value

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是解释宇宙,更是一门改造宇宙的实践学问。其中,道器论演变长期影响中国哲学思维,是众多哲学家关切和讨论的重点之一,一直对国人的价值观有着主导影响。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丰富精深,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也颇具哲学智慧,本文主要从《庄子》一书中所阐释的“道”“器”思想展示庄子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突出庄子学说在当今思想环境下的警醒与启发意义。

一、道器论的基础含义演变

道与器在哲学范畴中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道”首先有道路的意思,如《孟子·告子上》“行道之人弗受”中的“行道之人”是指四处游历的人;“道”又是途径、方法的意思,如《论语·里仁》中“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则是此意;“道”又为道德伦理的最高原则,《论语·里仁》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在阐释孔子仁的核心;“道”也指治理国家的原则,“道千乘之国”[1]9就强调了治理;“道”还可指学术思想,“吾道一以贯之”[1]44中的“道”就精准表达了此意。“器”意为器皿,指代有形象、可名状的具体事物[2]。

“器”作为与“道”相对概念的出现是先秦理论思维发展的重大跃进和重要标志,如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关于道与器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表述为“道寓于器”“道在器中”“器体道用”或“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道作为事物的规律、法则是不能脱离客观事物的,也就是“道者,器之道”。

庄子也将“道”引入了自己的哲学范畴,引出万事万物的矛盾旨在暴露出判断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秋水》一篇中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之中的“道”即超出一切相对事物之上的水平,强调在“道”的审视下,万事万物所谓的被评价与被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评价的结果也是极其主观不确定并且变化的,万物都可以化去而看作是齐一的,合达于“道”。

对于政治与社会观念方面,“道器之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流思想一直是重“道”胜过“器”的。而且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为使我国人口固定于土地之上展开的一系列家族观念以及土地政策,形成了非常稳固的所谓“士农工商”身份等级观念。这就导致“器”一直处于并不主流的被冷落方,钻研“器”之更新与获利的行为都不被士人所推崇,虽然也有一些“治器”方能“显道”,“道器合一”等肯定“器”之地位的观念提出,但都无法改变其根本地位。直到晚清之后,由于西方的冲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在各个方面被从外部打破,发生极大改变。

这时的“道器”更多与“体用”“本末”等放在一起阐释,并且会自然的代表中西物质及意识观念的不同,与“文明”或“落后”进行联系。魏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也就是用“器”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使国家壮大,摆脱现阶段被人鱼肉的命运。这个观点的提出可谓是开“学习西方技术”之先河,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哲学中“道器论”有不同重点的转折之处。

随着西方侵略程度的加深以及西方商品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斟酌“道器”话题。清同治五六年间(1866—1867年),朝廷准备令科甲正途学习西方天文算学,但引起了许多争论冲突,除了是否应“以夷为师”的中西冲突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士人是否应该学习器物制造的道器冲突[4]。在这次冲突中,原本是儒家六艺之一的算学也沦为“机数”而遭抵制,这正是由于中国传统上一直维持道高于器的理念,但特殊时期又要让士人擅长所谓的技艺而造成的矛盾。

西方商品经济的强大使国人感受到了“器”的重要性与作用,只有各方面的技能强于他国并不断发展更新,才能使国家拥有自保的能力,使民众生活舒适,保持对“器”的钻研与推崇。如果一味将“西器”视为末艺,将“士农工商”的价值体系筑牢,这种错位不仅会使民众晋升与发展渠道单一,也会造成国家畸形发展,最后招致灭亡。对于“道器”应保持谨慎,明白其观念对于国家与百姓的引导,尽力保持发扬器与道的益处,防止过度。

哲学在中国自诞生起就承载着所谓政治形态和意识路线的问题,道器观念作为长期影响中国哲学思维的范畴,不仅是众多哲学家关切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也一直在对国人价值观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反之,在对一种哲学思想进行评价定论时,我们也无法逃脱对于所产生国家国力是否强盛以及经济、科技是否先进的考察。道器是长期影响中国哲学思维的范畴,道器之论中不能略去人的参与性,离开人之桥梁作用,道与器就无法达到和谐统一。庄子哲学中的道器关系极具个人特色和代表性,具有很强的探讨价值。

二、庄子哲学中的独特道器论

现阶段,面对着科技理性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人类必定会开始重新找寻人生价值的意义,重新考虑科学与道德、理性与情感的意义,寻找到更加具有共性的美德。中国哲学在人生问题上是有先天优势的,庄子所追求的人生逍遥,从来不是切断人和物的关系达到一种不与任何外物处的“独”,而是一种强调人和物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所徜徉的自我自在发展状态。庄子重视人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强调自然,想要保全实现各物的自然本性,这些极具中华特色智慧价值的观念对现阶段有极大启示。

《庄子·人间世》中“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5]156这句话是将树拟人化,把“我”以树的身份进行申诉:你与我同为天地之物,为何要把我视为你的工具,在你的标准下探讨“我”是否有用,“我”是否有价值。同时,又在警示木匠一味追求有用的同时不仅会迫害树,反过来也会伤害木匠自身。树的价值在于作为工具对人有用,那么同样的,人的价值也会是作为工具对人有用。我们在将物视作人的工具时,人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对他人有用的工具,也变成了物,这实际上是将人工具化。这种价值观的盛行会使任何个体生命首先要面临价值评级,价值的尺度犹如戒尺将人在头脑中轻松衡量,犹如刀斧一般雕刻“有用”之功能,削去“无用”之棱角,有用无用的价值尺度,最终施加在了人身上。

从生存角度出发,人的一面必然在社会中有世俗的物质要求与价值尺度,人必须借万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世俗化的价值评级普遍存在,庄子在借树表达我们人类自身与面对自然事物应当协调的价值评价与自我评价尺度,试图调和物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包容和谐。处理价值和自我两种尺度之间的冲突是错综复杂又无法解决的真实问题,那么就需要超越于两种价值之上更高的智慧来应对,也就是“道”,当发生两种既合理的但又对立的情景时,在此之上必有一条更高的“道”来维持和谐。

庄子提出的第一层叫“处乎才与不才之间”[6],超越价值与自我两种单独的价值尺度,又在此之上提出最终的答案是“乘道德而浮游”,本质是领会万物与我和谐共处,人自身本性包含与自然万物相协调,主观削弱非生存基础外的主观欲望与人为附加的欲望,最终达到“物物而不物与物”的状态。这样既保持了人的主体性定位,又尊重了物的主体性,达到取用万物而不为万物所累的恰当。这种主体性并非人处于支配的地位,而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关状态,和如今我们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有很大的关联性。从《尚书》开始,中国文化往往将自然界的万物视为天物,“天物”一词,既肯定了万物本身即是自我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自己的天性,要顺其自然保存自己的天性,规定了个物的主体性。另外,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取之于天地,用之于万物,也应做于天地有益的事情。

庄子的认识论表面结论是从人的特定角度与需要出发,抽取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与片段而形成的极其主观的、片面的认识;而人又把这种主观认识用来认识客观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知识都带有一种“成心”,也就是主观的偏见,这种偏见使得事物的性质和人的认识都是相对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都类似于一个“管洞”,是非都来自成心,我们都在“管洞”之中,只能得到片面的信息。庄子又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5]487从道的观点来看问题,物是没有任何贵贱分别的;只有从物的观点来看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一切客观的标准都是不存在的,标准是随主观而转移的、相对的。庄子认为,人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遵循,万事万物都是同等的。这种认识论的最大突破其实是对一种高与低等级价值观的打破,是将上层禁锢在评判人成功途径与自身价值的唯一设置推翻,并且试图将这种评价权利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以期使每个人获得自我世界里的自在与尊重。

无论哪种评价体系,只要是他者带来的,未经个人对照自我审判强加的,都带有强制性与错误。评价中重要的不是体系,是主动权与评价权永远保持在每位个人手上。对于世界的思考与万物的和谐归根在于尊重,尊重自己存在的自性,也平等地尊重他人以及他物的主体与自性,我与万物平等,不低于也不高于的一致。

三、由道器论到独立人格

一切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但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从最根源的“天为阳,地为阴”[7],即天在上,地在下的等级观念出发。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就造成了中国社会不平等人格起源。在此基础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观念加深了这种不平等人格,其中“夫为妻纲”流毒最广,时长最久,造成的压迫也最深。在古代对女子缠足、杀害女婴、各种男女不平等的恶习导致从人之生命权开始就无法平等,更难提一切生存权。在这种社会习俗下难以树立独立人格,国人更像是社会关系中的符号,而并非实体之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存在意义在个体人意义之前,一系列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致使人容易养成压抑自我以求得符合社会高评价的附属性人格。只有极少数有坚定自我与内在价值的人才能坚守独立人格的维护,不过,也往往会付出相应的代价[8]。

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与独立人格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果人尚未获得主体性,这种双方相互性关系的形成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封建帝制所谓的纲常伦理下,依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国家机器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统一,在这种宗法制下人与人都作为蛛网上的点存在,而并非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与此同时,个体的感觉被有意或无意地缩小,直至取消个人存在的本身价值。中国虽然没有本土宗教,但是西周初期,统治者通过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心比天命重要,进行了一场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用道德取代了宗教,我们的文化里其实无时无刻有比宗教紧密得多的统一塑造人的制度。在封建时代,“宗法行而天下如一家。故必先齐其家,然后能治国平天下。”[9]这种等级价值观的统一可以高效地统一出社会想要培养的国民类型。庄子“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的齐物认识论;佛学中的“一多相容”,一和多没有什么区别,我与众生没有什么区别;也包括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实都有在认识层面对俗世等级制度的破解。

庄子在齐物论认识上所追求的逍遥游认识,是一种不同于相对自由的绝对精神自由,是指在各种不同场所,与不同的人交往中所达到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建立深厚的关系,也并非完全的出世,本质是强调物和人可以达到某种和谐的关系,更加认同各物内在的自足与存在的本身意义。物的意义也并非要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肯定“无用之物”是有用的,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根据。但是,庄子也明白这种和谐的状态在世俗社会中是很难达到的,他对现实困境有清晰的心理预期与了解。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仅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以人为中心评价其他物种,以人的利益需要去对待和处理其他物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更强调所有物的主体性,将人类也看作是生物链中紧密联系的一环,认为人类不能简单地单向度索取,并以人类中心为尺度来审判和我们共同存在的物种,这种无节制的取用破坏必然会反噬伤害到人类[10]。

四、结束语

庄子的认识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外界物质和自身肉体都是一种对自我的束缚,也就是庄子所言的“有待”和“有己”。而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作“无待”;同时,各种主观自身的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的逍遥状态。道器论思想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都能产生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特定时期社会生存所境遇的焦虑与反省,更根自于对人处在社会与他者之中必然存在的困境与挣脱。个体的人进入社会即意味着必须接受社会中关系的约束并改变自己,会修饰自身并根据某种判断被评价与划分等级,追寻自我与价值评价之间的必然矛盾,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解决的矛盾与困境。

参考文献:

[1]论语·大学·中庸[M].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2.

[3]周易[M].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600.

[4]陈子恒.“器”对“道”的不断挑战:近代中国道器观的嬗变[J].西部学刊,2022(22):164-168.

[5]庄子今注今译:上册(最新修订版)[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6]谢徐林.《庄子》“不材之木”寓言的生态伦理意蕴[J].船山学刊,2023(6):114-125.

[7]黄宝先.试论《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J].周易研究,1998(2):8-14.

[8]汪凤炎.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从文化历史演化看中式自我的诞生、转型与定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1-77.

[9]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68.

[10]化贯军.从《庄子》天下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2.

作者简介:未新格(199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庄子工具价值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四)
《庄子说》(十五)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