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引领、德技并修、三课融合、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5-01-15曹柏营

食品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食品类食品思政

为探索“思政引领、德技并修、三课融合、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构建“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德技并修”的中职食品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体系,“三课融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搭建“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平台,使培养出来的中职食品类教师能够满足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2019年10月10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司函〔2019〕50号)(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认证标准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合格要求,《标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指导思想,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质量为主线,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质量保障,促进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增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学校高举服务职业教育大旗,拓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质量,先后有9个职业技术师范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于2023年10月和2024年11月通过教育部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院基于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特点,结合新工科交叉融合、数智技术融入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了“大思政课”背景下“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三课+产教”相融合为培养路径,以中职食品类双师型教师为主要就业领域,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在一流专业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教育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的“思政引领、德技并修、三课融合、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1.人才培养目标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遵循学校的“师范性、专业性、应用性”总体定位,以培养具有“大国良师”精神的职教师资和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吉林,辐射全国,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吉林省“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需求。

1.2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第三方调研机构(麦可思公司)2023年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持续跟踪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的合理性为96.39%,培养目标要求的能力达成为97.35%。聘请的食品工程类专业高校专家、中职学校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专家都认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既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学校的定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及举措

2.1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融通“思政+食品”,挖掘食品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设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强化学生课程思政案例学习、制作与应用能力,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的中职食品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提高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效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助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构建“德技并修”的中职食品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融合“食品+教育”“食品+管理”“食品+社科”,依托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三个专业协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品创新为导向,以“精酿”“焙烤”“日化”为核心(如图1所示),开展市场调研、品牌策划、营销构思、营养调查、科普宣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行业认知与专业认同感。

2.3构建“三课融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

以国家级课题研究为引领,建立“科研课题-教研课题”“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三级融合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以课题研究引领团队建设,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高效衔接一二三课堂,建立“三课融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行本科生“三导师制”,并开展“科研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促进教书与育人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4搭建“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平台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学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行企校”对中职教师人才培养的指导与服务功能,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办学开放、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行+校”“企+校”“校+校”共建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平台(如图1所示)。

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及成效

3.1新工科实践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聚焦教育数字化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吉林省高等教育等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6项,出版《化工原理新编》等课程思政教材3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教师还聚焦长白山特色资源和吉林省西部杂粮资源开发,在山葡萄资源开发、寒地小浆果资源开发和藜麦资源开发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建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三江源土特产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地方企业科技服务工作。近5年,教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2项,发表论文238篇、专著13部,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项,授权专利102件,软件著作权17件,转化成果6项。

3.2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学院重视专业内涵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以认证标准引领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深化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第三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批吉林省大豆产业体系校企共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吉林省杂粮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学院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310个。

3.3汇集“政-行-企-校”优质资源,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与临江市、长白县、通榆县、镇赉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就业、科研项目转化、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学院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实习协议,与省内21家食品生物企业,14家中职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实习就业的渠道和质量;学院还积极开发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课程,与吉林省质量监督中等职业学校共建共享资源课程,开发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物性学等资源共享课程12门,设立食品企业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与案例分析等行-企-校共建课程5门;学院还邀请中职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进校园讲座,把中职校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企业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传递为学生,每年开办系列讲座20余次,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和中职校就业230人次。

3.4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竞赛成绩突出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考研引领与辅导,探索“科研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考研上岸,考研率超过20%,排在学校前列;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01项,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267项,获立国家级项目52项、省级项目58项;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中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等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3项。

4.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

思政引领“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融通“食品+思政”“食品+教育”“食品+管理”“食品+社科”“食品+数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设数字化课程思政资源库,引导、培养师范生运用数字化技术学习、制作、应用课程思政案例,培养“德技并修”的中职食品类“双师型”教师。

融通“政-行-企-校”优质资源,搭建“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平台创新,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办学开放、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中职食品类教师训练体系,搭建“四方共育”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平台。

融合“课题+课程+课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创新,以“科研创新实验班”和“三导师制”为育人路径,强化教科研课题引领示范,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教学创新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引领学生成长。

5.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情况

探索的“思政引领、德技并修、三课融合、四方共育”的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符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职业技术师范认证标准》关于中职食品类教师的要求。“思政引领、德技并修、三课融合、四方共育”的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以德为先”的教师,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具有一定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职业魅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的引路人;能够培养出“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指路人;能够培养出“能力为重”的教师,教师能够较好地结合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培养出“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典范。

经过实践教学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吉林省内15家食品类中职校就业后得到学校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5%。中职食品类教师培养能够缓解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紧缺的现状,满足了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需求,为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有效保证中职教育的质量,推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类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GH21268)。

作者简介

曹柏营(1979-),男,吉林梨树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类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食品类食品思政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