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食物观”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2025-01-15米丽古力·吾麦尔江
“大食物观”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理念,融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新发展原则,其核心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确保人民能够享有更高质量、更健康的饮食体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时应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这一举措旨在达成培养既具有爱国情怀又肩负社会责任、兼具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目标。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着重论述了“大食物观”的必要性,强调应从迎合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立场出发,紧跟人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脉络,确保在稳固粮食供应的前提下,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得到充分供应。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粮食观”“食物观”向更加全面的“大食物观”转变,展现了我国食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居民饮食结构的持续改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将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本文以发酵工程课程为例,探讨将“大食物观”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1.“大食物观”概述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大食物观”的概念对我国粮食保障和食品供应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对传统粮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而且反映了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构成了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局限,将视野扩大到了食物资源的全方位开发与利用,旨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饮食需求。同时,它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在食物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促进农业现代化体系的优化升级,提升粮食安全的风险抵御能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保障。
2.研究现状
在当代,高职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众多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思政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旨在同时传授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素养。以下是对近期相关研究工作的全面综述。
吴晓菊等(2020年)选取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思政教育如何在高职发酵工程课程中得到有效融合和实践。他们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还分享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挑战,为高职教育中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发酵工程这类专业课程中如何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龙梦娴等(2021年)则以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为例,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强调,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操守。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影响。课程改革是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吴晓菊等(2016年)对高职发酵工程与分离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探索,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教学。他们的研究不仅涉及课程内容的调整,还包括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革新,为高职教育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范例。王震等(2023年)对发酵工程原理课程进行了思政教学的设计与探索。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发酵工程原理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随着“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将这一观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林树带等(2023年)基于“大食物观”对畜产品加工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探,尝试将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等观念融入畜产品加工学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姚晓云等(2023年)探讨了高职食品加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他们提出,在“大食物观”指导下,高职食品加工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同时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还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将“大食物观”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本项目正是基于这一现状而提出的,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高职教育的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期望能够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3.融入“大食物观”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多元教育环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著。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在此背景下,将“大食物观”这一先进理念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创新精神,还展示了教育方法的深入探索。
首先,“大食物观”的引入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环境和意义的理解。通过“大食物观”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一个更加宏观、全局的视角来审视食物安全、营养健康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专业知识,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次,通过“大食物观”与高职课程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思政课程往往与专业课程相互独立,导致学生难以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而通过“大食物观”与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将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刻领会到这些技能背后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完美结合。最后,“大食物观”与高职思政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结合“大食物观”的思政教育,学生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引导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食物观”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结合,为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及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凝练新时代高职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在发酵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的辅导员,组建了一个专注于食品专业思政教育的教学团队。该团队共同研究和探讨了思政教育文件和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凝练高职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发酵工程学院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该团队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了多种创新举措。他们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的辅导员,组建了一个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专注于食品专业思政教育的教学团队。这一团队的成立,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更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团队组建后,他们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和探讨工作中。他们深入研究了思政教育文件,汲取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指导思想。同时,他们还广泛搜集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从中汲取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他们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努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高职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凝练和实现力。
5.融入“大食物观”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5.1诚信与食品安全教育相融合
在食品领域,诚信构成了行业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发酵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诚信在食品安全中的核心作用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诚信原则,始终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职业生涯中秉持诚信为本、敬业为魂的职业精神。将这些理念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将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并提升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实践“大食物观”的过程中,诚信应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贯穿发酵工程全流程,包括食品加工、安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食品安全对国家经济民生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诚信成为食品专业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基于此,教学团队结合发酵工程课程的特点,如发酵化学、微生物发酵技术、发酵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发酵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实施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师整理并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探讨,反思食品安全、诚信问题及事件背后的职业道德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对诚信的理解,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担当与职业规划教育相融合
自学生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发酵工程专业的教育团队便着手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以“谁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为讨论主题,辅导员策划了一系列班级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只有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我国如何成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一成就体现了我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饮食健康的历史性进步,彰显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发酵工程专业的兴趣和归属感,还激励他们树立并实践“大食物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负起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中,深入研究食品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坚定信念,立志成为新时代食品行业的引领者。
5.3创新与未来食品开发相融合
推动“大食物观”的实施迫切要求食品技术的创新升级,这涉及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确保食物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食物需求的持续增长。在阐述“大食物观”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从森林、江河湖海及现代化的设施农业中探索食物的新来源,并将目光从传统的农作物和畜禽资源扩展到更广泛的生物资源,促进生物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以便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获取必要的能量和蛋白质。这些具有远见的思考和理念为食品科学研究和新型食物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发酵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围绕“未来食品行业如何创新食物供给”的主题,积极探索实践“大食物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一个结合创新中国理念与未来中式食品创新的新格局。在教授发酵食品加工技术时,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使中国人的餐桌和餐具中充满便捷、美味、营养、安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中式发酵食品”。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食用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食用菌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激励学生参与到提升食用菌产业附加值的产业链中,为产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结语
将“大食物观”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为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多融入“大食物观”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米丽古力·吾麦尔江(1986-),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与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