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025-01-15曹书铭胡舒婕

食品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质地乳酸菌乳酸

微生物发酵技术具有多样性,对食品领域影响深远,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推动力。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提升食品风味、改良食品质地和延长食品保存周期。在益生菌食品、低过敏性食品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过程中,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了创新应用。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层面,微生物发酵技术为生产工艺优化、绿色生产模式建立提供了有效路径。从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多维应用出发,探讨具体方法与实现路径,以期为未来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在现代食品生产中,发酵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实现了食品风味、质地和营养价值的深度提升,同时优化了食品保存条件,延长了产品货架期。然而,尽管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实践中已有诸多成功应用,其具体实现方式和科学路径仍需深入探讨。本文旨在结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解析其在生产工艺优化、功能性食品创新及可持续实践中的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以期为食品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食品生产工艺的优化

1.1食品风味的调控与提升

在食品生产中,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核心在于选择适宜的发酵菌种与工艺条件,使发酵菌种能够在发酵基质中生成特定的风味化合物。例如,在传统酱油发酵过程中,加入曲霉菌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还可以通过次生代谢产生苯乙醇、糠醛和吡嗪类物质,使酱油具有复杂的香气层次。在奶制品发酵中,乳酸菌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可以通过代谢乳糖生成乳酸,并产生二乙酰、乙酸乙酯等芳香物质,为酸奶赋予清新的乳香和柔和的酸味,此类风味物质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还与发酵环境的温度、pH值以及发酵时间密切相关。另外,在可可豆发酵的过程中,酵母菌通过糖类发酵生成乙醇,随后乳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乳酸,醋酸菌进一步代谢生成醋酸,这一系列生化反应能够显著增强可可豆的香气浓度和风味复杂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阶段发酵工艺的稳定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发酵条件的精准控制,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香气物质生成不足或不均匀。此外,近年来微生物共生发酵技术的应用让发酵食品能够呈现前所未有的风味特性,如在啤酒发酵的同时加入酵母和乳酸菌,可得到酸爽与麦香的双重风味提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如图1)。

1.2食品质地的改良与控制

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核心在于微生物产生的酶类、代谢物及生物聚合物的调控功能,如在面包生产中,乳酸菌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乳酸和乙醇,调节面团的酸碱平衡,还可以通过代谢释放α-淀粉酶与葡聚糖,促进面筋网络的形成,这种作用改善了面团的弹性、延展性和吸水性能,使烘焙后的面包更加蓬松,结构更加稳定。同时,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碳,在面团内形成均匀的气孔,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口感与视觉美感,此类微生物代谢在面包质地控制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菌种比例与发酵时间来实现多样化的质地目标。在乳制品的质地改良过程中,发酵微生物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酸奶为例,乳酸菌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通过发酵乳糖生成乳酸,同时促进蛋白质的部分水解,可以改变乳制品的凝胶结构与粘稠度。在乳酸发酵过程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重新分布形成了具有弹性和稳定性的三维网络结构,让酸奶的口感更为细腻和平滑。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生物复合发酵技术的应用,如添加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共发酵,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地均匀性与稳定性,避免酸奶发生乳清分离的现象。为应对低脂乳制品质地不足的问题,微生物生产的胞外多糖(如葡聚糖、果聚糖)可作为天然增稠剂,通过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粘弹性较高的体系,从而显著增强乳制品的质地。

1.3食品保存周期的延长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如乳酸、醋酸)和低分子量化合物不仅能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还能显著改善食品的理化稳定性。如在发酵肉制品时,乳酸菌通过代谢糖类生成的乳酸,可快速降低产品的pH值,让大部分嗜碱性和嗜中性微生物无法在这一环境中生存。乳酸菌的代谢副产物,如过氧化氢和细菌素也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强了产品的防腐性能。这种基于发酵的保鲜技术在传统香肠和腊肉的制作中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延长微生物控制下的发酵期,可以提升风味,延长保存周期。在泡菜发酵中,乳酸菌的大量增殖有效取代了腐败菌的生长空间,形成了以乳酸为主的代谢产物环境,该过程通过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抑制了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显著降低了产品的腐败风险。同时,乳酸发酵能够降低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降解速率,保持产品的营养价值与感官品质。为了进一步提升保存效果,现代发酵技术常结合菌种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如通过筛选出乳酸链球菌或肠膜明串珠菌,增强对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抑制力。将新鲜的培养基加入发酵系统中,同时将含有产物的发酵液移出,这样可以使发酵过程不断进行。持续发酵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生产效率高、设备利用率高、运行稳定的优点。

2.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创新

2.1益生菌食品的研发

在益生菌食品的研发过程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常用益生菌的选育需根据食品基质进行适配性实验,如针对乳制品,通过筛选对乳糖代谢能力强的菌株,不仅能加速发酵过程,还能显著改善产品的风味和质地。益生菌的增殖能力与存活率是关键考量因素,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如调整碳源比例、控制发酵温度与pH值,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菌体活性。特别是在饮料类益生菌食品中,为延长菌体活性维持时间,往往会采用微囊化包埋技术,将益生菌包裹在高分子材料中,这一方法可以提高菌株对胃酸和胆汁的耐受性,同时提升其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在植物基饮品的生产中,由于植物蛋白饮料普遍存在苦涩味和颗粒感,通过益生菌发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蛋白酶和酯酶能够水解大分子植物蛋白,生成小分子肽和芳香物质,从而改善饮品的口感,同时提高营养成分的释放效率。此外,为提升产品的功能特性,企业通常会引入复合菌株发酵策略,利用不同菌株的协同代谢作用,生成如短链脂肪酸和抗氧化物等健康成分。

2.2降低过敏性食品的制备

在牛奶和大豆等常见过敏原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乳酸菌、酵母和其他发酵微生物的应用尤为广泛,如乳酸菌通过发酵可以分解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这一主要过敏蛋白,其释放的蛋白酶能够切割蛋白质的抗原表位,显著降低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而通过乳酸菌对乳糖的代谢,乳制品中的乳糖含量大幅下降,可为乳糖不耐受人群提供更易消化的产品。在大豆制品中,发酵微生物同样可以降低其主要过敏原,如β-伴大豆球蛋白和凝集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形成的酸性环境和酶促反应共同作用可以降解过敏蛋白,增强产品的风味和质地。针对某些特定食品,如发酵小麦制品,研究者通过选育能够产生高效内切酶的乳酸菌株,实现了对小麦制品中麸质的深度水解。发酵环境中的pH值、温度以及发酵时间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目标蛋白的降解效率。在实际生产中,双菌种共发酵模式被广泛采用,如结合乳酸菌和酵母的协同代谢作用,可显著提升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同时保持食品的质构和口感不受破坏。为提升低过敏性食品的储存稳定性,近年来还开发了微囊化发酵技术,通过将发酵微生物与目标基质共同包埋,既能保护活性菌体的功能性,又能逐步释放酶类以持续降解潜在过敏因子。

3.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3.1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

在食品生产中,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让食品的pH值显著下降,营造出不利于大多数致病菌生存的酸性环境。这些乳酸菌还能生成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抗菌物质,进一步增强对有害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如在发酵乳制品生产中,乳酸菌分泌的乳酸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而其代谢产物细菌素如乳链菌肽,则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根本上抑制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为提升发酵产品的安全性能,现代发酵工艺广泛采用多菌种共发酵技术,利用不同菌种代谢特点的互补性,共同强化防控食品中潜在微生物风险的能力。在传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易受环境中的细菌污染而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发酵工艺提供了另一种有效路径,如利用乳酸菌发酵肉类制品时,乳酸菌通过竞争性代谢作用占据了产品中绝大部分营养空间,抑制了腐败菌的繁殖(如图2)。同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有机酸协同作用能有效延缓食品腐败,还能对潜在的生物毒素产生分解效果。在果蔬发酵领域,发酵工艺通过促进表面杂菌的分离与代谢中和作用,可以降低原材料中的微生物负荷。例如,在泡菜生产中,自然发酵法通过乳酸菌迅速定殖,能够在发酵初期有效清除泡菜表面的杂菌,同时大幅降低真菌毒素的潜在残留风险,现代食品工业进一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发酵设备的升级和工艺参数的精细化调节,确保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安全控制达到更高水平。

3.2绿色生产与环境友好型食品的推广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化学试剂的使用。以酱油、醋等调味品的生产为例,传统工艺通常需要较高的能源投入以维持蒸煮过程,而借助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在常温条件下实现高效生产,曲霉菌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活动能够提升酱油风味的复杂性,还能通过其内源酶系直接分解大豆蛋白和淀粉,缩短生产周期。另外,在乳酸发酵过程中生成的乳酸和短链脂肪酸能够为食品提供天然的酸味剂,还替代了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种天然添加剂的应用避免了化学制品对环境的潜在污染,同时满足了市场对环保型食品的需求。在果汁生产中,通过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能够将果渣等副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发酵饮品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成分,如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浓缩液,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发酵效率和绿色生产的稳定性,企业通常引入多阶段发酵系统。该系统可以分离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如有机酸和醇类,使各类产物得到精细化提取,进一步降低废水的处理难度。研究表明,通过筛选耐高渗透压和高温的菌株,可以在无菌环境要求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发酵,大幅减少生产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和化学灭菌剂的使用,这种技术路径能够提升食品生产的环保属性,在行业内树立了绿色生产的新标杆。

结语

微生物发酵技术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风味提升、质地改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技术改进,可以提升产品的感官和营养价值,推动绿色生产模式的普及。同时,发酵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减少环境负担方面的作用正逐步显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微生物发酵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其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而多元。

作者简介

曹书铭(1993-),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

胡舒婕(1996-),女,河南沁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生物工程发酵。

猜你喜欢

质地乳酸菌乳酸
禽用乳酸菌SR1的分离鉴定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及其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4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腹腔镜手术相关的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天然印花与飘逸质地抒发海滩度假风的魅力
产乳酸链球菌素的乳酸乳球菌的等离子体诱变选育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匀质地下管线大变形的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近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