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三融”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西面点专业的应用研究
2025-01-15陶胜尧王爱明
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中西面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双环三融”的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了以工学一体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采用校企双师共育和实践项目考核双环并行的方式,融入行业岗位需求、技能大赛标准、职业等级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得学生在真实工作任务中实现技能的提升,强化职业素养和能力。
目前,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当前的技工教育来说,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存在着课程设置和行业发展脱轨、人才培养机制及课程标准不够完善、企业标准要求高而学校考核要求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工学一体教学模式的落地生效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限制了学生发展的速度。因此,破解中西面点专业工学一体中的挑战和难题,对学校专业发展来说尤为关键。
1.中西面点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1行业高速发展,企业需求升级
当前,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普遍期望学校能够加大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企业期望学校能培养出具备一技之长且多才多艺的职业人才,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针对企业反馈的这一现状,结合校外导师对西餐专业毕业生及合作企业的持续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若学生在校期间能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并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在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而且能将工作实践中获得的见识与感悟反馈至课堂学习中。这一过程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构建桥梁,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1.2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目标难以落实
传统的中西面点专业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评价只注重最终成绩而忽视学生平时操作过程、卫生素养等情况。这种只有终结性评价但缺乏过程性评价的体系,对于课程目标中关于素养的要求难以实现准确落实。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卫生操作习惯进行全过程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2.校企“双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依托校园实训基地,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研制了“双环”式工学一体人培方案,并通过融岗、融赛、融证“三融合”的方式,促使校企双环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
2.1双环结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培育流程采纳“双重闭环”层级调控体系。首要步骤是派遣专业教师赴行业开展深度调研,对企业用工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调研汇总,并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方向制定框架。其次是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一体化实训基地,共同研制实训基地运行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统一安排教学活动,以持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2融岗、融赛、融证,促使培养方案落地
小范围闭环反馈机制强调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携手开发实践项目,融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依托企业实地或实训场所,遵循工作流程导向,推行“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精通各项专业技能。此机制还着重于每个教学阶段强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将之与预设的能力指标相对照,识别差距,剖析成因,并据此持续优化课程改革,以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这一过程体现为持续的革新尝试、实践探索与能力提升的循环。借助这些细微的闭环反馈环节,能够有效确保各个教学阶段目标的顺利达成。
3.校企“双环”人才培养模式的“三融”实施
3.1课岗融通,学创融合,提升工学一体教学效果
3.1.1课岗融通,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中西面点专业在实施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融入行业发展方向,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听取建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摒弃传统的教学框架,联合企业开发面向市场实际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与企业对接的课程架构。
将中西面点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架构涵盖为三个递进层次。首先是基础性实践教学阶段。此阶段侧重于中西面点基础技能的传授,旨在使学生全面把握面点制作的基本技法及其背后的操作逻辑,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进入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创新性实践教学层次。主要依托学校工学一体化实践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构建中西面点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理论先行,实践跟进”“操作引领理论深化”“模仿促进创新突破”的递进原则。具体而言,应将基础性与综合性实践教学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通过这两个阶段的扎实训练,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为后续的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面点人才。
以中式面点技术课程为例,学校与知名餐饮企业知味观携手,共同推出了中式面点技术实训项目。该项目依据面点生产的真实流程设计,训练地点灵活设置于企业现场或校内工学一体实践地点,由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协同负责教学与实训指导,共同促进“教学产品”的诞生。这一举措不仅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还有效促进了“校园”与“工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3.1.2学创一体,助力创业孵化,打造岗位真实场景
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创建中西点实训创业基地,对接校内实训场所资源和企业标准进行建设,将工学一体实训模式进一步升级,形成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同时,课程按照“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体现出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近距离接触。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兼顾课堂实训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生产实践。学生在经营前先进行岗位培训、岗位竞聘及岗位分配,之后在此基础上组建团队,轮流或竞聘上岗。此种模式具有持续性、阶段性,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在经过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训练和提升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习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能够基本胜任不同等级对应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操作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契合性。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学校创设“学随工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即教学进程随着企业工作进程进行调整,先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实训室进行仪表安装维护技能训练,再根据企业需求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到企业现场协助师傅工作,构建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3.2课赛融合,以赛促学,实施“模块化、小班型”实训教学
技能大赛不仅仅是针对精英学生的提升机会,更是专业提升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竞赛训练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同时组织各类技能竞赛来丰富学校的办赛经验,提升学校的整体实训条件,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此外,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引进企业大赛专家和学校教师“双师”授课,学校教师负责讲解技术实践流程,企业专家负责解读技能大赛标准和操作规范。以西点烘焙为例,在校专任教师从操作角度出发,介绍面包发酵、烘烤等基础操作内容;企业大赛专家则从烘焙大赛常见问题入手,对面包烘焙制作中塌陷、气孔不匀、操作整形手法等进行难点破解,使学生从基础操作流程到操作重(难)点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依据技能大赛标准要求,邀请企业竞赛专家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面点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大赛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基本内容、教学重(难)点等进行更新;对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订,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同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工学一体化课程、选修课程建设。
3.3课证融通,学随工动,评价体系多元发展
3.3.1课证融通,对接标准,提升评价效果
课证融通的制度设计,旨在遵循中西面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标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从学生的实际专业基础、专业素养及独特技能优势出发,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与优化。同时,该制度强调实践课程的创新构建,确保实训项目能够高度聚焦,紧密贴合企业生产的综合应用情境,有效贯彻职业教育中“课证融通”的实践课程配置原则。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的传授,而是致力于将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操作能力深度融合。例如,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实际操作场景,再现企业真实项目实施流程,使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熟练掌握测量操作流程与规范记录方法,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技术迭代与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此外,制度还倡导引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最新资源,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企业项目实践及实习机会。另外,借助企业的尖端设备与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
3.3.2校企合作,打造学生成长课证融通平台
教学评价作为衡量工学一体化教学成果的关键途径,需全面渗透于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各个阶段,旨在构建一个融教学流程、评估环节、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性考核框架。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双方不仅需协同规划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模式的创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还应携手设计涵盖知识掌握、技能锤炼与综合素质提升三个维度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细致审视考核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及时发现并剖析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行业规范及企业具体用人需求的深入洞察,双方需不断对考核方案进行迭代优化,确保评价体系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还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持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得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
4.“双环三融”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
当前,中西面点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构建中西面点专业课程体系时,需紧密围绕就业导向,依据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将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对传统教学模式实施革新。这一改革旨在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深度融合,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精准对接餐饮行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中西面点专业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育路径中,必须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推动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同时,教学模式的优化还可以通过激励学生投身于面点创意设计、面点产品开发及设计面点宴席项目等多样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塑造创新思维,为成为面点行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并为面点行业注入更多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产品理念与创意。
作者简介
陶胜尧(1997-),男,汉族,江苏江阴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西面点专业教学。
王爱明(1983-),男,汉族,江苏江阴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技工院校烹饪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