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2025-01-15白丹

食品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储存污染物人体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需求,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食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深入了解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对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食品污染的种类

1.1化学性污染

1.1.1农药残留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以防治病虫害。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农药会残留在农产品中,如蔬菜、水果、谷物等。常见的农药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等,这些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

1.1.2兽药残留

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兽药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但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中残留。例如,抗生素、激素、磺胺类药物等的残留,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耐药性产生以及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1.1.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如铅、汞、镉、砷等通过工业“三废”排放、采矿、冶金、化工等活动进入环境,并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积累。这些重金属可以被农作物吸收,或者在水产品和畜禽体内蓄积,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重金属具有蓄积性和毒性,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肾脏、肝脏、神经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1.4食品添加剂滥用

食品添加剂在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果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使用非法添加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过量使用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代谢紊乱等问题。

在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食品中,常发现过量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隐患。

1.2生物性污染

1.2.1细菌污染

细菌是食品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污染的原料、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储存和运输不当等途径进入食品。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产生毒素,导致食物中毒,引起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1.2.2真菌污染

真菌及其毒素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因素。常见的真菌有黄曲霉、赭曲霉、展青霉等,它们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等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真菌污染主要发生在粮食、坚果、水果等食品中,特别是在储存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曾有新闻报道,某农户储存的玉米因受潮发霉,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误食后造成人员中毒。

1.2.3病毒污染

病毒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食品加工人员的手、被污染的食品原料等途径传播,引起病毒性食物中毒。病毒感染通常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1.2.4寄生虫污染

寄生虫如蛔虫、绦虫、吸虫等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未煮熟的肉类、水产品等进入人体,引起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肠道损伤、肝脏损害等健康问题。

在一些地区,因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导致多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1.3物理性污染

1.3.1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如铯-137、碘-131等通过核泄漏、放射性废物排放等途径进入环境,进而污染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当地的农产品曾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1.3.2杂物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混入异物,如金属碎片、玻璃渣、塑料颗粒、毛发等。这些杂物不仅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机械性损伤。

2.食品污染的来源

2.1农业生产环节

2.1.1土壤污染

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导致农产品污染。此外,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污水灌溉,也可能造成土壤的污染。

2.1.2水源污染

农业灌溉用水如果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的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同时也可能导致农产品中的污染物残留。

2.1.3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可以沉降在农作物表面,或者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造成农产品污染。

2.2食品加工环节

2.2.1加工设备和容器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管道、容器,如果材质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者清洗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金属、塑料等物质溶出,污染食品。

2.2.2加工工艺不当

某些食品加工工艺如油炸、腌制、熏制等,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亚硝胺、苯并芘等。

2.2.3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

如前文所述,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或者使用非法添加物会造成食品污染。

2.3食品储存和运输环节

2.3.1储存条件不当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当,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导致食品变质。同时,某些食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如冷藏食品、冷冻食品,如果储存温度不符合要求,也会影响食品质量。

2.3.2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如果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或者运输工具不清洁、卫生条件差,可能会导致食品受到污染。

2.4销售环节

2.4.1过期食品销售

有的商家销售过期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已经变质,存在安全隐患。

2.4.2假冒伪劣食品

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食品,这些食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可能使用了劣质原料或者添加了有害物质。

3.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急性中毒

食品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如食物中毒。急性中毒通常症状明显,发病迅速,如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3.2慢性中毒

长期低剂量摄入食品中的污染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慢性中毒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长期积累可能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影响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力等。

3.3过敏反应

某些食品污染物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食品添加剂中的色素、香料等,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4肠道菌群失调

食品中的污染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肠道炎症等问题。

4.食品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1加强源头管理

加强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兽药,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污染。

4.2规范食品加工过程

严格控制食品加工设备和容器的质量,定期进行清洗消毒。优化食品加工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

4.3完善储存和运输环节

建立良好的食品储存和运输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在适宜的条件下储存和运输。加强对运输工具和储存设施的卫生检查,防止交叉污染。

4.4加强市场监管

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4.5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公众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结论

食品污染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其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源头管理,规范生产加工过程,完善储存运输环节,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们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作者简介

白丹,辽宁阜新人,本科;研究方向:食品监管。

猜你喜欢

储存污染物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