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视角下开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5-01-15万嘉旭
1.开封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1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集群
当前,河南开封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完善,涵盖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多种类型,各县区因地制宜,主要以杞县粮食作物、祥符区油料作物、尉氏县淡水产品养殖等为主。同时,益海嘉里食品工业产业园区、杞县大蒜产业园、尉氏县大红门肉类深加工产业园、兰考县杜寨蜜瓜现代农业产业园、白象食品产业园等,也为开封食品产业提供了厚实的基础,通许的“中国酸辣粉之都”、杞县的“中国大蒜之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上加速发展壮大,发挥出更高效的运营效果、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糖果糕点、休闲食品等食品制造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虽然数量仅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一半,但是近年来的利润总额可达农副食品加工业70%,且产量增速超过20%,未来可期,是不容小觑的组成部分。
1.2科技创新有所突破
农产品加工业是开封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重要领域。目前,开封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重点实验室9个、创新型科技团队21个、星创天地25个。其中,开封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开封市茂盛粮食机械有限公司建立的河南省粮食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研发减少营养损失的工程化技术、实验用粮食加工装备等技术。
1.3全面监管严守安全底线
开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培训会、整改会和宣贯会的形式,加强行政人员业务本领;以抽检帮扶的形式,例行“你点我检、你送我检”,利用新兴传媒工具抖音开通官方账号的形式,发布权威政策信息、披露突击检查结果、宣传安全监管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开封市市场监管局完成食品抽检48978批次,发现阳性食品1119批次,均依法予以处理。
2.开封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资源利用不足
①农副加工类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处于初级阶段,且各加工企业在加工环境、安全性、技术设备、管理模式方面差异较大,不利于精细化发展。②特色产品市场发育不佳,难以快速打开外地市场的销路。日前,河南省绿色食品种类共2520个,其中,开封市有235个,占比9.3%,排名第3,但经济效益未有实质性提升。
2.2集群效应不强
①产业链缺乏衔接能力,相关龙头企业未充分发挥“链主”的作用;中小企业过分追求利润而忽视品质。②标准化生产优势不强,各企业因实施成本过高、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经营主体文化程度低、生产者年龄过大导致接受能力较差、标准文本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难度大、优质不优价、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排斥进行食品标准化生产。
2.3创新投入后劲不足
①对功能性食品开发和研发不足,存在原料用量差异大、添加剂用量把控不足、卫生质量不过关的情况。②对科技平台建立投入不足,目前开封市仅有食品产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不突出。③人才培养上缺少市场需求导向,职专院校学科设置缺少特色专业。④营销模式创新效益不佳,销售渠道相对局限。
2.4食品安全案件频发
开封市目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而散、食品经营企业多而乱,直接导致食品安全案件频发,大问题鲜有、小问题不断,暂未造成社会性群体危害。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问题集中于农药残留、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以及销售超过保质期的产品、采用的预包装食品未标明生产日期、规格等信息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是生产经营主体缺乏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二是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未形成长效监督机制;三是对食品事件的追溯能力欠缺。另外,当食品生产企业出现安全问题后,下游销售检测发现问题溯源到开封市生产商,涉及新疆、深圳、成都、宿迁等多个省市,影响恶劣。
3.开封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整合资源,补齐产业链短板
①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1)与一产“双园区”协同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食品产业园区的信息共享。合理借鉴广东省惠州市经验。将农业产品采购、仓储、检测等全链条统一规划进入食品产业园区,与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带动园区内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2)与三产环环相扣,提高现代物流能力。允许各县区村集体在避开农田范围的基础上投资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简化审批流程,自然规划局牵头布局,农业农村局牵头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清单,村委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用地申请并公示等。(3)发力中央厨房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全市龙头企业投入到中央厨房建设,由属地、交通运输局、科工局、人社局协同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同时,利用好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建设“智慧食安数据驾驶舱”平台,数字化监控与运营。
②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利用,补齐创新科技短板。(1)高水平引进、高质量培养农业科技工作者,下放对技术研发人才职称评定权限。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送“技”下乡、“四个一”制度,第一时间帮助农户解决问题。(2)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加强功能食品的研发。利用河南大学、开封大学等平台,增加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等专业,加强特色食品的功能性开发,以菊花入酒、炖汤、熬粥、入面膜,开发蒜素酒、成品蒜泥、大蒜油、大蒜类食品防腐剂和饲料添加剂等。(3)利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皮渣、麸粕等循环利用。依托开封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对小麦、玉米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收储,对麸粕、豆粕则采取微生物发酵法改善储存时间、提高活性物质的释放。
3.2文化支撑,培育区域公用品牌
①讲好开封故事,培育质量发展文化,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1)强化食品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宣传。以“大地的礼遇,花式的待遇”“炒菜不放蒜,营养少一半”等朗朗上口的标语,正面引导社会层面对我市农副产品的关注。以“老字号”的工匠精神树立行业质量标杆,壮大培育一批“新字号”,以兴盛德“麻辣花生”帮带第一楼“藤椒花生”,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2)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强调食品的产地属性,通过“企业+协会/政府+农户”的产学研模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以杞县大蒜为例,初级阶段以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为支撑,建立区域公用产品标准,通过产业园区的科技平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成熟阶段则深挖融合发展元素,打造食品产业与宋文化、生态旅游、大健康的多元业态。
②利用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并扩宽销售渠道。(1)积极扩展线上销售渠道。加大数字营销宣传力度,引进互联网推广公司组建直播团队,通过“慢直播+达人短视频”的方式,一慢一快,挖掘农作物随着二十四节气变换的故事,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种草平台直达消费者。(2)优化线下渠道的布局。线下门店要打造原料种植体验、食品品鉴等体验互动式消费场景。利用郑州航空港区货运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定期举办食品类“设计大赛”“吃货节”“食品博览会”,加大推介力度,发力线下团购集采和专业礼品商渠道。(3)注重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金融信贷、期货交易为支点,依托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绿色农产品价格投保。兰考县启动的花生“保险+期货”项目就是最好的借鉴,值得更加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广。
3.3绿色有机,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
①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1)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转向果蔬有机肥、农家肥等安全施肥方式,对玉米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等机械模式,对花生则推广接种根瘤菌剂、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2)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手段。测土了解土壤养分含量,采用机械深耕将基肥埋于根部,结合秸秆还田保证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用天敌鸟类、真菌细菌等方式治理虫害,对于玉米蚜采用麦棵套种玉米栽培法,针对玉米灰飞虱可控制蜘蛛、线虫、菌类的数量对其进行抑制等。
②精准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1)龙头企业牵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联合体。引导坤盛牧业有限公司、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实行一体化经营。(2)开展订单农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协作。针对农副产品,以节会活动为契机,利用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布龙头企业及消费市场需求信息,优先优价解决销售问题,促进合约的正规性,错开不同季节植被种植,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饱含农耕文明、承载乡村价值的特色食品原料供给基地。
3.4严防严控,强化全过程安全监管
①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一以贯之。(1)针对小微食品餐饮企业,开展“每月一周查网红”监督检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媒体代表、志愿者、消费者等共同开展“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活动,促进网络餐饮合法合规经营。(2)对于外卖平台,以专项检查的形式实地核查,违规严处,多例违规则累加处罚;以开展行政约谈的形式,让商家主体、外卖人员签订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以宣传引导的方式,引导商家和平台合理设置餐品起送价格、满减促销规则,预防食品浪费。(3)加强宏进农贸市场、劳动路农贸市场等的监督检查力度。压实多方责任,对农贸市场明查暗访,列入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改造基础设施,以标准化、智慧化的要求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另外,要扩大并规范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公开程度,严惩食品安全案件,提高违法成本。
②建立健全食品追溯体系,完备信息规制。(1)推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码”上市销售。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进学校、进市场、进超市”活动,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和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应用,对可查的“合格证、追溯码”企业现场考核,给予一定资金奖补。(2)要注重农产品地理条件的检测。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全市农作物种植基地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土壤墒情监测、重金属元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提前制定种植方案和灌溉制度。(3)强化可追溯系统规制的作用。政府负责正能量的宣贯,给予政策指导、资金补贴,规上龙头企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企业参与追溯体系的构建意愿,评选追溯体系示范企业,在监督抽检工作中可减少抽检频次等。同时,探索食品追溯系统与认证体系的有机结合模式,让记录系统有效共享,降低建全追溯系统的运行成本和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企业负担。
作者简介
万嘉旭(199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