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非遗传统美食的英译策略与实践
2025-01-15余冯蓬
非遗传统美食是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非遗传统美食相关内容展开详细分析。现将非遗传统美食作为研究对象,叙述其中西方美食命名差异,整理广西非遗传统美食英译实践情况,从直译法、地名直译法、应用介词法、去修饰法、拼音解释法等维度,详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非遗传统美食的英译策略,旨在为更多地区提供非遗传统美食英译参考内容,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宜人气候条件、优越地理环境,食材种类丰富,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部分非遗传统美食已经成为国际游客必点的菜品,为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对广西非遗传统美食英译进行深入研究,可合理扩大广西非遗传统美食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
1.中西方美食命名差异
美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发展中美食命名表现出丰富化特点,如根据美食的制作工艺进行命名,如梧州纸包鸡;根据历史渊源进行命名,如北海清蒸西施舌。对于西方美食,则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美食命名较为简单,如根据制作食材进行命名“Frenchfries”;根据主料与辅料进行命名菜品“Cheesebakesfish”等。对比中西方美食命名方法,可以发现我国美食命名既有写实,也有写意,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也有天马行空想象抒情的内容。西方美食命名则是侧重写实,这导致许多国际游客可以快速理解写实命名美食的英译内容,却难以理解写意美食的英译内容。在地方非遗传统美食英译中,美食命名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2.广西非遗传统美食英译实践情况
2.1一词多译
在广西的非遗传统美食中,并不是所有美食都拥有明确英译内容,这导致不同的广西餐厅向国际游客提供非遗传统美食时,给出的英译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深受国际游客喜爱的火爆腰花,一些广西餐厅直接用猪腰(来源)+花朵(造型),翻译为“PorkFlower”,这导致刚接触中国旅游业的国际游客难以理解火爆腰花“为何火爆”。一些广西餐厅则是用做法+猪腰(来源),翻译为“SauteedPigKidney”会让国际游客认为火爆腰花是类似煎猪排一类的烹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际游客选择难度。
2.2胡乱翻译
一部分翻译人员的英译专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加上广西非遗传统美食具有地域特征,导致在广西非遗传统美食方面,存在一定数量的胡乱翻译问题,国际游客难以理解英译表达的内容。如蚂蚁上树,是肉末紧贴在粉丝上,与蚂蚁爬上树枝十分相似,胡乱翻译为“APileofAntsClimbingTrees”,会让部分国际游客认为这道美食是火蚂蚁+树枝的组合,会影响蚂蚁上树的下单率。
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非遗传统美食的英译策略
3.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尊重国际游客对食物写实命名习惯,直接叙述美食中的食材、调料等。用直译法英译的广西非遗传统美食,具有食材常见、做法简单的特点,更容易被国际游客接受,提高下单率。比如,啤酒鱼,就是用啤酒作为调料,对原料鱼进行烹饪,直译法为“BeerFish”,简单明了,更适合初次到中国旅游,并且旅游第一站为广西的国际游客。对于老友粉,则要在突出原料米粉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老友的含义,直译法为“OldFriendRiceNoodles”。对于售卖老友粉的广西餐厅,可以考虑在墙壁上悬挂中英文对照的老友粉历史故事,为英译中的“OldFriend”做补充说明,提升老友粉的历史底蕴,对于提高国际游客回购率,提升当地餐饮业盈利能力有较大帮助,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直译法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对于广西非遗传统美食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如油茶鱼,通过直译法获得的英译有两种,一种为“CamelliaFish”,一种为“OilTeaFish”。前者是取自油茶Camellia,即油茶为调料,鱼为原料。后者是取自石油Oil+茶Tea,国际游客会误解为石油为调料,茶和鱼为原料。翻译人员在使用直译法时,需要考虑词汇的选择对广西非遗传统美食英译理解的影响。
3.2地名直译法
广西拥有多种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因食材来源、烹饪方法差异形成的非遗传统美食有较大差异。可以考虑通过地名直译法,对广西非遗传统美食进行英译,既可以让国际游客了解美食的原产地,提高对国内旅游业的消费体验,也可以引导国际游客到广西的下属市、区进行旅游,进一步提升广西旅游业的收益,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速度。如巴马烤香猪,就可以英译为“BamaRoastedPiglet”,以地名“Bama”,结合美食的主体部分“RoastedPiglet”,让国际游客快速理解美食的含义。南宁烤鸭,就可以英译为“NanningRoastDuck”,也是以直译法作为基础,并结合具体的地名。我国饮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部分中文词汇并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美食的制作工艺,选择合适英文词汇进行代替。如灵山腊板鸭,其中的腊,就是使用盐、酱等调料,对肉类食物进行腌渍,再将其转移到通风位置进行风干,在翻译时就可以着重强调风干制作工艺,即“Dried”,可以选择“LingshanDriedDuck”作为英译名。
3.3应用介词法
对比大量国内外美食命名,可以发现中文语境的美食命名侧重意合,而英文语境的美食命名注重形合,这意味着翻译人员对美食做英译时,需要在形合基础上增加意合内容,保证英译结果的逻辑性。可以考虑使用适当的介词,丰富英译内容。如介词“in”,可以与美食原料进行结合,表达美食的烹饪技巧。如梧州纸包鸡,就可以英译为“WuzhouPan-friedChickeninPaper”,其结构为地名+制作方法,国际游客也可以通过“inPaper”,了解纸包住鸡的制作程序。除此之外,在英译中合理使用介词,也可以让国际游客在更短时间内了解广西非遗传统美食的特殊制作工艺。如柳州起酥,其中的起酥就是使用水油面原料,增加干油酥辅料,通过擀、卷等操作,制作具有层次化的面皮,最后通过烤制形成酥皮。在菜单上详细描述起酥烹饪工艺不太现实,翻译人员可以选择类似的国外美食制作方法,如“Bread”进行代替,英译为“ChineseBreadwithLiuzhouFlavor”,既可以强调起酥的特殊性,也可以通过“with”表示柳州起酥的地方风味,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品尝其他地区的“Flavor”,对于向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引流有较大帮助。
3.4去修饰法
所谓去修饰法英译,就是去除广西非遗传统美食中的修饰内容,保留美食的原貌,让国际游客通过英译快速了解美食内容。虽然这种方法会抛弃美食名称原有的美感,但是采用直译法叙述美食的修饰内容,会增加国际游客的理解难度,不利于美食的复购率,会对乡村振兴战略造成负面影响。如桂绿爽肉果,对于广西菜了解不多的中国人并不清楚菜品的类型,如果将这种命名做直译处理,则会增加国际游客的困惑。如果对桂绿爽肉果进行合理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用“桂绿”修饰青菜,用“肉果”形式肉丸,英译为“MeatBallsConnectedwithVegetableLeaf”即可。同理,春梅红烧参片是将海参作为原料,对海参做泡发、煨烧等处理,配置虾、冬菇形成的一种美食。之所以有“春梅”,就是美食中的海参会处理成初春梅花形状。在英译中,就可以抓住其中两种重要原料,即海参、虾,以“BraisedSeaCucumberwithShrimp”的方式进行翻译。尽管在去修饰法英译中,将引起遐想的修饰内容全部去掉,缺少中国美食文化的精髓,但是却能将美食的内容快速传递给国际游客,避免出现理解问题,更容易吸引国际游客消费。
3.5拼音解释法
在中国美食文化中,部分美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衍生的名字,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修饰方法,但是这些名字却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拼音解释法,即以拼音方式叙述美食原有的名字,用解释方式分析美食具体内容,从而对美食命名进行解构重组,为国际游客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如酸嘢,根据不同时期,选择木瓜、芒果等时令果蔬,使用食醋、食盐等调料进行腌制。在品尝时,需要添加白糖、辣椒粉等调料做二次调味。在英译时,就可以抓住“腌制”工艺,突出时令果蔬的原料,可以翻译为“SuanYe(PreservedFruitsandVegetables)”,前面为酸嘢的拼音,后面为酸嘢的具体解释。如艾叶糍粑,糍粑是将糯米蒸熟、捣烂制作的食物,并使用艾叶进行包裹,在英译时,就可以锁定糯米、艾叶以及包裹的动作,可以翻译为“CiBa(GlutinousRiceWrappedinArtemisiaArgyi)”,让国际游客快速理解糍粑的真实含义。考虑到需要使用拼音解释法英译的广西非遗传统美食具有特殊性,餐馆使用美食翻译时,也可以考虑在菜单上粘贴相关美食的照片,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国际游客。
结语
在开展地方非遗传统美食的英译工作时,需要整理现有非遗传统美食类型,将突出非遗传统美食核心作为英译工作重要内容,降低国际游客对非遗传统美食名称的理解难度,提升非遗传统美食的销售量与国际知名度,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收益,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24KY1941。
作者简介
余冯蓬(1985.06-),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副教授,“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职业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