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版《百年孤独》,打开“老马宇宙”

2025-01-15高塬

环球人物 2025年1期
关键词:马孔多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头顶西班牙语版《百年孤独》,背景为《百年孤独》相关插画。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随着这段文学史上经典开篇的旁白响起,由小说《百年孤独》改编的首部同名剧集正式在流媒体上线。自美国网飞公司于2019年获得版权以来,5年过去了,世界各地的读者终于有机会在2024年快要结束时,一窥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文学史上最难被改编的小说之一,《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关于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人物横跨七代,他们共享相似的名字,重复相似的命运,故事背后关于历史、政治、战争、家庭、爱情、孤独、死亡的隐喻,令读者眼花缭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调侃书中的人物关系:“全球读者都得感谢小说正文前附上的族谱示意图”;美国《时代》周刊将其与乔伊斯的意识流作品《尤利西斯》并列为“无法拍摄的作品”。

然而,剧版《百年孤独》在重压之下交出了一张还不错的答卷。古巴当地时间12月6日,第四十五届新拉美电影节上,《百年孤独》首映,现场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一如吉卜赛人初到马孔多;12月11日,剧集正式上线当天,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打出破纪录的100%专业好评率;在中国,一向苛刻的豆瓣网友给了它9分的高分,一半以上是五星好评。

“整体上看,剧版对原著情节做了比较忠实的还原。”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范晔说,2011年,他翻译的马尔克斯授权版《百年孤独》出版发行,2024年,他还在为最新纪念版“捉虫”、完善,这本书已经成了他“人生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他说:“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是门玄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望而生畏的人而言,剧版无疑提供了一把打开它的钥匙。”

“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马尔克斯生前曾多次拒绝将《百年孤独》影视化,特别是给好莱坞。因为他担心,交出影视改编权,意味着原著中说西班牙语的拉美人会变成金发碧眼、说英语或法语的欧洲人,小镇马孔多也将被移植到欧洲或美国郊外,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显然,作家不想破坏自己作品中原始、浓郁的本土风味,而这也成了马尔克斯后人同意出售版权的关键条件。

《百年孤独》剧照,奥雷里亚诺上校。
母亲乌苏拉和两个女儿。

“父亲告诉我们,他去世后,这部小说可以任由我们处置,前提是,必须要用西班牙语在拉美当地拍摄。”马尔克斯的长子、剧版《百年孤独》执行制片罗德里戈·加西亚解释道,“加上近年来,电视剧集的制作水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许多问题不再是障碍,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2022年10月,成功拿下版权的网飞集结一众拉美精英电影人,组成了拍摄团队。该班底参与过网飞在2015年制作的拉美题材剧集《毒枭》,并大获好评。剧组不遗余力,辗转15个城镇,动用超过两万名演员,还豪掷千金建造了马尔克斯笔下最知名的地标——小镇马孔多。《百年孤独》中,最早的马孔多是一个20户人家的村落,此后不断发展,又历经战火摧残,最终在飓风中消失于世。为了还原它,剧组聘用数百名工人历时一年时间建造了房屋、酒吧、学校、旅馆和教堂等设施。在第八集中,家族第一代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死后,送葬队伍穿行在小镇街道,漫天的黄色花朵从天而降,上帝视角下的马孔多全貌展现在观众眼前,如梦境般虚幻,又仿佛触手可及。

此外,演员的选择也是《百年孤独》“原著党”津津乐道的话题。剧版没有邀请明星大腕,书中的人物全部由哥伦比亚当地演员饰演。玛莉达·索托扮演中年时期的乌苏拉,她矮小的个头搭配地母般厚实的身躯,强烈的视觉反差反而赋予了这位贯穿全书的伟大女性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奥雷里亚诺上校的饰演者马可·安东尼奥·冈萨雷斯同样鲜为人知,出演这部剧之前,他甚至在美国电影演员数据库中连词条都没有。

但事实证明,一系列的本土化措施立竿见影,演员冈萨雷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和主演们置身马孔多围读剧本时,他脑海里经常跳出儿时听过的家族往事,“的确像书里写的那样神奇”。

演员相信,观众才能沉浸。所以在剧中,当失眠症笼罩马孔多时,观众看到处处贴满的西班牙语小纸条会会心一笑;当装着女儿阿玛兰妲的婴儿筐凌空飞起来时,当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中枪而亡,他的血液流经大半个镇子给母亲乌苏拉报丧时,观众不会感到疑惑出戏……剧版《百年孤独》共有16集,前8集在已成战争机器的奥雷里亚诺上校进攻故乡马孔多时戛然而止,旁白是母亲乌苏拉的声音:“没有人逃得过命运,我们最终还是生出了一个怪物。”视频弹幕里,满屏的“可以,这很马尔克斯”。

写作中的马尔克斯。

不承认魔幻现实主义标签

用现在的话说,《百年孤独》是绝无仅有的大IP,但回看它的创作历程,却是心酸有余而魔幻不足。当年,马尔克斯把自己关在家中狭小的书房——他称其为“魔巢”——花了18个月,写下26万余字。他和妻子到邮局寄稿,手里的钱只够付一半稿件的邮费。后来的故事人尽皆知,《百年孤独》一上市便遭疯抢,不断加印,助推作者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昔日窘迫的日子不再,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马尔克斯不禁感慨:“《百年孤独》之后,全世界都是我的朋友。”

“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标签,他本人其实没有承认过。这个词明显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好像不符合西方认知体系中的现实就是矇昧的、落后的、非理性的、超自然的。所以他有意回避这个东西,这不是故作姿态,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只存在一种现实。”范晔说。

马尔克斯做过记者、公关、社会活动家、电影基金会主席,写过诗歌、小说、剧本,但终其一生,其实他只干了一件事——用文字与现实贴身互搏。28岁那年,他因写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被迫离开故土,流浪欧洲。其间,他创作了处女作《枯枝败叶》,上校、马孔多、香蕉公司等“老马宇宙”的元素都在此书中出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名退役军官等待战争抚恤金的故事,人物原型是他的外祖父,也是现实中哥伦比亚内战受害者的缩影;《百年孤独》里还有一段血腥情节——政府军架起机枪对准香蕉园的罢工工人,扫射持续了整整5分钟,留下3000多具尸体。“香蕉惨案”是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桥段,事实上,它只有现实,没有任何魔幻成分,影射的是1928年发生在哥伦比亚当地的一起真实罢工事件……

《百年孤独》之后,马尔克斯又创作了两部重要作品《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当年,马尔克斯为抗议智利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但为完成《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样一个悲剧:小镇居民都知道,有人要杀了圣地亚哥·纳萨尔,只有他自己还被蒙在鼓里……作家本人亲自担任编剧,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于1987年公映,获第四十届戛纳金棕榈提名。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马尔克斯定义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爱情故事”。由于和此前作品画风迥异,翻译家陈众议评价,马尔克斯的黄金时代终结了,“他离开了马孔多,只能无谓地拨动记忆的尘埃,写一些毫无震撼力的异国风情故事”。但不得不承认,它实在比《百年孤独》好读。当年,该书首版120万册瞬间售空,各国纷纷译介,2007年的同名电影累计获得票房3157万美元。那句“诚实的生活方式就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成为世界各地文学青年都能脱口而出的金句。

拉丁美洲的孤独

“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这确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在诺奖领奖台上,马尔克斯曾这样说。在这篇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中,这位“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人物表现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超越了其作家身份,被誉为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甚至有人说,马尔克斯是给诺贝尔文学奖撑门面的人。

《百年孤独》最新纪念版。

在中国,马尔克斯同样享有盛誉。早在1979年,中国就出现了《百年孤独》和其他拉美小说的译介和评论文章,以至于莫言、格非、苏童、陈忠实等中国当代作家都受其影响。上世纪90年代,马尔克斯还曾访华,来到上海和北京。2024年,他的遗作《我们八月见》在内地上市,《百年孤独》也推出了最新纪念版,腰封上画的是马尔克斯手绘的“美人儿蕾梅黛丝飞天图”,画风奇奇怪怪、可可爱爱,酷似这位文学巨匠生活中幽默爽朗的性格。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者总在不断地重读马尔克斯。我们为何痴迷与东方传统文化反差强烈的马尔克斯?“一方面,正是因为差异大,所以有吸引力,距离产生美;另一方面,或许还因为差异其实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大,我们一样同处第三世界,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范晔解释。如今的剧版《百年孤独》,或许又是一个重读的机会,让我们在今天这个同样纷乱魔幻的信息时代,回望“老马宇宙”,那些亘古不变的母题,一如番石榴飘香,引人遐思。

编辑陈娟/美编苑立荣/编审张勉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2014年逝世。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近日,由《百年孤独》改编的同名剧集播出,引发热议。

猜你喜欢

马孔多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星期六
文学地理视域下地域文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研究
《枯枝败叶》:孤独的死者大夫形象分析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那么,就呈现此时的我们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