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绽放,永不凋零
2025-01-13易帆
摘要:一名高中女生长期受困于过往“问题事件”的影响,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缺乏自我价值感。心理教师采用叙事疗法,通过故事叙说、外化问题、发现例外、描述期望等方法帮助来访学生重新创造生命故事,形成积极自我,增强自我价值感,获得心理成长。
关键词:叙事疗法;自我价值感;外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57-04
一、个案概况
小枫(化名),女,15岁,高一学生。家庭亲子交流少,小枫跟父亲更亲近,姐姐在外地工作。高一下学期月考数学考试结束后心情低落,当晚回到家后(该生为走读生),据其母亲反映,她一直闷闷不乐。班主任注意到她后面的考试状态越来越差,隔天建议她来接受心理辅导。
小枫来到心理辅导室,厚厚的刘海和大框的眼镜下藏着慌张又警惕的眼神,身体僵硬地端坐在沙发上,双手紧扣的动作表达着局促和不安。交谈时声音很小,话语较少,习惯低头沉默。小枫自述初中时与同学发生矛盾,被同学和班主任误解,这件事对自己影响很大,至今仍未释怀。昨天数学考试时,当最后半小时铃声响起,脑海中突然又浮现这件事,导致她考试状态非常不好,又担心考试结果不好被父母责怪。另外,进入高中以来,觉得朋友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像一切都变了,感觉很孤独。
二、分析评估
根据小枫的描述及从班主任和家长获得的信息,结合她在辅导室的表现和分析,判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方面,父母对她有高期待、高要求,亲子沟通少,一味强调学业成绩,加剧了她的学业压力。二是自身人格特点,小枫性格有些怯懦,不善言辞,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三是“特定重要事件”的持续影响。受困于初中时期的不良事件,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很糟糕,一无是处,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每一次遇到不顺利都会导致过往事件的“闪回”,对当下的自己再次造成伤害。
综合小枫的现状,辅导的主线任务是重塑对“特定重要事件”的认知,改变对事件的想法,转换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努力发掘自身闪光点,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由此制定辅导目标,短期目标: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找到自身闪光点,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长期目标:建立自我认同,悦纳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促成行为改变。
叙事疗法强调人与问题的分离关系,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个体拥有对叙事的主导权,当个体用积极合理的价值观和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时,会变得更自主,更能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故事重塑自己的生活,找寻新的生活意义。为了达到辅导目标,本案例具体通过故事叙说、外化问题、发现例外、描述期望等技术对小枫进行辅导,约定时间为每双周的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到期末结束共进行了八次辅导。
三、辅导过程
(一)建立关系,故事叙说
本阶段,心理教师首先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积极共情等技术,与小枫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再用开放性提问表达对其故事的兴趣和好奇,收集更多基本信息,继而鼓励小枫用自己的方式叙述成长故事。以下为辅导片段。
小枫:我爸妈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他们嘴上说学习尽力就好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心理教师:这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
小枫:我感到压力很大,家里氛围很压抑。我只看了一下电视,他们就会说我一天只知道玩。
心理教师:你跟他们说过你的想法吗?
小枫:没有,我不想跟他们说话,说了他们也不会理解。
心理教师:你觉得还有其他人能理解你吗?
小枫:不知道。(想了一下)我还是忘不了那件事。
此时小枫受到“不被理解”的情绪影响,主动开启了“问题故事”的话题。经过心理教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小枫讲述了初中那段被误解的经历——不是自己做的,却遭受其他人无端的指责。最后她止不住地哭着说:“我就是原谅不了他们。”因为情绪表达强烈,暂停了对话。
第一次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运用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式与小枫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安全的氛围,让小枫知道在心理辅导室哭是被允许的,使其逐步放松下来。尽情释放和表达自己的故事后,心理教师和小枫共同商量了下一次的辅导时间及辅导目标。
(二)界定问题,外化对话
在小枫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心理教师运用外化对话鼓励小枫对故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界定,并尝试对问题命名,将个人从问题中抽离出来。把问题和个人分开,强调问题是问题,而非人本身有问题,不能将人等同于问题,以完成认知转换,增强自我认同。以下为辅导片段。
心理教师:你说你感到很孤独,你现在有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吗?
小枫:现在的一切好像跟初中都不一样,初中我有很多朋友,但是从进入高中以来,我没有了好朋友,我现在真的很糟糕。
心理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你有这种感觉?
小枫:跟同学没有什么交流,大家下课也不会一起玩,就算是跟他们聊天,我都很小心翼翼,努力讨好他们,很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
心理教师:也就是说,你现在跟同学的相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
小枫:是的,我感觉很累。回到家,跟父母也不想说话。有一次我在自己房间,听到我妈在外面抱怨一大堆。还有一次,她带我买衣服,她说了一句话好伤人啊!她说我长得好像一只猪……(暴哭)
心理教师及时安抚,等小枫的情绪平复一些,再继续对话。
心理教师:如果让你给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起一个名字,你会叫它们什么呢?
小枫:就叫“糟糕”吧,因为我真的觉得很糟糕。
心理教师:对刚才你的分享,首先我要谢谢你的信任,愿意把它讲给我听,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你感到累、孤独、糟糕,但这些都不是你造成的,也不代表你这个人是不好的。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这些不好的感受反映了什么问题,以及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几轮外化对话,小枫厘清了问题及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完成了问题的外化,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外部环境或人际交互,而不是出自人格。问题是“糟糕的感觉影响了我的生活”,而不是“我是一个糟糕的人”。同时,探讨了问题对小枫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影响,从初中到现在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另一方面是生活范围上的广泛影响,影响了她的自我认同、自尊、自我价值感,影响了人际交往方式,影响了亲子关系质量及学习状态等。
(三)重新编排,发现例外
叙事疗法主张,个体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如果把人生比作没有边际的大海,那么故事就相当于千万条河流,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人生充满了故事。本阶段聚焦于发现“问题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即寻找例外,发掘特殊意义事件或闪光事件,用不同的角度或态度对这些故事进行重新编排、解释、建构。通过引导来访学生发掘更完整更详细的支线故事,在重新叙述的过程中促成积极正向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对于小枫来说,如果她一直认为自己很糟糕,就会加剧自我否定,久而久之,由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辐射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小枫叙述的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支线事件,并聚焦于故事的细节与完整性。在小枫关于家人的讲述中,心理教师注意到两句话——“我没住校,每天下晚自习我爸爸骑车来接我。”“我姐姐总是给我买一些我不喜欢的东西。”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例外事件。以下为辅导片段。
心理教师:根据你的描述,可以发现其实你的家人还是很关心你的。
小枫:可是我不想我爸爸来接我。
心理教师:他每晚来接你放学,虽然他没直说,但这是他对你表达关心和爱的方式。你姐姐也很在乎你。或许你可以跟他们说说你的想法,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之后,心理教师尝试让小枫回忆家人还做过什么让自己感觉不错的事情。小枫分享了自己治疗荨麻疹期间妈妈对自己的照顾,还有小时候跟姐姐一起做作业的趣事。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次辅导时,小枫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家庭影集,主动给我看了好多她的童年照片。经过本阶段的重构,小枫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那么孤单,从自己的故事中发现一些积极意义和自我价值。
(四)描述期望,巩固强化
最后两次辅导在前面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积极认知,积累更多正向的自我认同,创造新的积极的成长故事,催化并加强行为改变,如此“由薄到厚”,寻找新的生命意义,促进心灵成长。心理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小枫的兴趣爱好(之前她一直说没有兴趣爱好),并借助冥想引导小枫大胆畅想期待中更好的自己及与身边人关系的理想状态,描述期望中的全新故事,从中汲取强大的生命力量。以下为辅导片段。
心理教师:上次看了你小时候的照片,我注意到有好多你小时候表演节目和参加补习班的照片,你很喜欢音乐或舞蹈吗?
小枫:也不是很喜欢,都是小时候我妈妈给我报的,还有画画培训班等。现在我都不画了。
心理教师:那么你平时空闲的时间还喜欢做些什么呢?
小枫:除了玩手机,就是做手工了吧。(伸出手腕)这个手链就是我教我朋友做的,然后她送给了我。
心理教师:好厉害啊,手链好漂亮,配色也很清新,你还能教你朋友做。你是专门去学的吗?
小枫:我是自学的,自己看看视频,然后买材料自己来做。
心理教师:真的好棒,你的动手能力太强了,心灵手巧!
接下来小枫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详细地描述了期望中关于自己、关于周围环境的美好画面。暑假期间,小枫主动给心理教师分享了她的新作品(见图1),这是用扭扭棒制作的一朵用来代表自己的昙花,寓意是“肆意绽放,永不凋零”。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历经近一个学期共8次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枫自述虽然有时“问题”偶尔还会跑出来,但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已经大大降低,并且自己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长久沉溺于负面影响之中了。这表明小枫的认知发生了积极转变,情绪较为稳定,自我价值感增强,能够看到自身所具备的积极资源,以强大的自我力量指导行动,在行动中坚定自我认同。期末时班主任反馈,小枫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状态良好。心理教师上课密切关注小枫表现,发现她与同学相处融洽。同学评价与她相处愉快和谐。
(二)辅导反思
1.建立关系需要更多耐心
良好的辅导关系是辅导的基础。本案例中,小枫前期表现得警惕、寡言、拘谨,说话的声音小到快要听不见了,加上她是听取他人建议来到辅导室的,并非完全出于主动,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善于倾听,积极共情,提供更多的鼓励支持,营造轻松温馨安全的环境,逐步卸下来访学生的防备,慢慢挖掘来访学生字里行间更深层的信息。
2.叙事疗法是实用的艺术
首先,叙事疗法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一种发现生命意义的艺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创造者,故事的解释和意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外化、解构、改写而避免与之混为一谈。通过发现例外或闪光事件,从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事件,如果能将这些经历发展成新的故事,那么来访学生的人生就有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其次,将叙事疗法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具有独特的实用性。叙事疗法有完整的一套技术、方法、流程,可操作性强。引导来访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容易打开话匣子,减少可能存在的抵触心理,为后续开展辅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助人自助的深层理解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心理教师要始终秉持这个理念,与来访学生结成同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保持好奇与尊重。当来访学生因陷入问题而忽略自身能力时,心理教师的职责是激发他们对自身优势的探索,以及修正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让来访学生坚信自身具有积极的力量,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这与叙事疗法的观点不谋而合,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内在的力量就藏在生命故事之中。
参考文献
[1]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46-50.
编辑/张国宪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