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我想的不一样

2018-09-29王菊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

王菊玲

〔摘要〕这是对一名初中学生进行压力缓释的心理辅导个案。以绘画投射技术评估状况,以叙事疗法开启对话,触发来访者心底的力量,帮其一阶阶一步步实现自我能动性的建构,帮他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带出对原本问题的不同思考。

〔关键词〕压力缓释;绘画投射;叙事疗法;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36-04

一、设疑

学校“画解烦忧”主题活动月里,15岁的初三男孩小耀(化名)跟随伙伴一起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他说自己压力很大,想看看能否通过绘画投射解决问题。第一眼望过去,他瘦瘦高高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线,发型有点毛糙,头皮屑较重,但衣着整洁,有点拘谨地搓着两手站在我面前。我给他纸笔,让他感受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压力,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自己当下是像在攀爬高山还是渡过大河。听懂要求后,他开始着笔,纸张横向首先画出占满篇幅的山峰,然后开始在顶部涂抹,接着画出山脚左边的一棵树,然后画出树木左下角的小人,画完人物画像,犹豫片刻,开始涂抹,将人物用浓密的线条包裹。涂抹完人物,他对着整个画面端详了许久,开始在山顶左右部分添加类似于飞机的图案,标注树木向上、飞机朝向山峰的箭头,最后在山峰右下角画出一座小房子(图1)。

从整个画面评估,小耀的确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压抑情绪浓重,人物画像体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和无力感,在压力面前整个人物是消极回避和退缩的。但从画面中我们依然能捕捉到很多积极有力量的信息,画面整体都是有力度的长线条,可以看出他性格直爽倔强,心底是有力量的;树木人格投射信息可以看出那个潜意识中的他也是执着有力的,而且他后期还特意补上一个向上的箭头,这都是无意识间的力量呈现;他最后在画面右侧补充房屋畫面,表明有对家人支持、沟通理解的渴望和期待。这幅图画浓重的黑色线团的确让人触目,但整个画面审视开来,似乎问题也很清晰,一座高大的单峰山和浓重的压抑情绪隔断了小耀和周边的关系互动,阻隔了当下向未来进发的路途。问及山顶左右那两架类似飞机的画面时,他说自己也不太清楚箭头的目的是什么,但可以肯定那是两架轰炸机,由此我们可以感知他潜意识里具有对山峰压力的轰炸和主动出击意识。

我有意识地引导他去读透画面中的那些积极正能量的信息,问家里平时谁对他提要求最多,他说是爷爷。我很好奇地追问下去,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爷爷改造爸爸没有成功,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小叔家也有孩子,但都不去提要求,就给他提。

这倒是我没曾料及的,于是就故意问他:

“爸爸是爷爷的儿子,你是你爸爸的儿子,按照常理都应该是各管各的儿子。爷爷改造爸爸失败,然后开始掉过头越权管你,给你提那么多条件和要求,这件事爸爸怎么想的呢?”

“爸爸应该也是那样想的吧。”

“你亲自问过了吗?”

“那倒没有,我觉得他们应该想的是一样的。”

接下来的互动交流中得知,小耀的家中父子沟通并不很多,妈妈是个爱说话的人,爸爸很少发言。曾经有一次爸爸给小耀提学习要求,小耀发了脾气,爸爸再没尝试过跟他聊任何学习上的事情,而小耀内心里其实是期待爸爸继续关心他的学习状况的,那一次是自己心情特别糟糕发的脾气,事后早就后悔了。

明确了这些,我开始引导他做尝试。因为各学科单元测试刚刚结束,第二天有家长会,我建议他准备一下,在家长会前或会后主动找爸爸聊聊,说说自己考试后的心情和今后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听听爸爸目前对他学习现状的感觉和看法,以此验证一下爸爸说的和小耀自己想的是否一样。小耀很痛快地答应试试。

他走后,我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他性格内向,也不爱跟同学老师交流,目前的学习在下滑。我请班主任老师提前告知家长,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沟通,希望耐心配合认真倾听,听听孩子心里想的究竟是什么,然后给予真诚的回应。

二、解惑

三天后的午休时间,有人敲门,小耀主动来到咨询室。我当时很惊讶他的不约而来,看他脸上的表情是欢快的,跟第一次进门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并不急于坐下,在咨询室里走了一个圈,然后转到我面前,很激动地说:

“老师,我回去试过跟妈妈的谈话啦!”

“哦,怎样啊?”

“跟我想的不一样啊!......”

他详细陈述自己做的尝试与努力,跟妈妈聊,妈妈说让他不要有压力,不要被爷爷的期待压垮,做好自己就行。他说自己没想到妈妈会说“你不是爷爷的儿子,你是我们的儿子,你做得怎样我都高兴!”他满眼放光滔滔不绝地给我描述当时的情景,那个瞬间谁还能给他定位成内向退缩的孩子呢?我以好奇和耐心回应他的陈述,小耀说了很多很多。

“刚才听你讲了这么多,老师也能感受到妈妈给你那么多的支持和爱。你没试过跟爸爸对话?”

“还没试过,我觉得如果跟爸爸聊,他说的应该也跟妈妈差不多吧,不会给我压力的,爸爸妈妈很多事情都是商量着来的。”

“哦,那如果有机会跟爸爸单独聊,亲耳听到他的想法应该也很令人期待啊!”

“下次找机会试试,看看从爸爸那里还能得到什么不一样的信息。”

接着他叹了口气,开始谈到爷爷奶奶,说小时候是伴随着他们长大的,彼此感情很深,爷爷很疼他,超过了对小叔家的孩子。在我们的言语互动中,他突然说自己也意识到爷爷对他的期待关注可能更多是超越了祖孙情,真心希望他人生更成功。他还想起奶奶曾说过,“不求别的呀,只希望你考上高中就好了!”奶奶其实也不想让他压力太大的。我建议他周末回家也跟爷爷奶奶谈。

“他们听了你的感受后,如果意识到自己的爱给大孙子带去的是压力,他们会说什么呢?”

“我觉得有点理解爷爷了,我不要去跟爷爷谈,怕他们伤心。”

发现他积蓄的力量在增加,我拿出第一次来访时的图画,问他现在的感受跟画面是否有不同的地方。他说人不在罩子里了,而且也没有山,没有困难和压力了。于是我让他画幅人物像(图2),他首先画出面部轮廓,然后画出躯体四肢,手向右方伸展,问他这个动作的意图是什么,他说是向未来要东西。分析整体画面,身体四肢都朝向未来,做好了前行的准备,而且线条整体依旧很有力量,只是面部没有五官,辨不出朝向,可以看出他暂时还处于被动状态,自我发展的概念和能动性尚待完善。

我还是跟他一起聊画面感受,他自己说好像脸部朝左但又似朝前,肯定没有把脸转向未来,跟身体躯干方向不一致。我们分析躯体结构投射出的耿直性情,这样的人通常都很在意自己的感受,有主见、有把握、认可自己。他说自己随妈妈,妈妈就是这种性格,但自己以前很少考虑怎么开口表达交流,这种自我逃避的状况与骨子里的耿直是极其矛盾的,所以挺痛苦。说到这里,他想在画中加点什么,但又不是很明确,犹豫一番说右边要加一面镜子,镜子里看到的就是自己了。我提醒他已经开始正面审视自己,看到自己才会更有信心去说出来,去让别人看见。小耀很激动,上课时间到了也不想离开,我提示他回家试试新的沟通,下次再来。

这次谈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爸爸。因为太在意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小时的一次正常管教,引发孩子脾气爆发后就小心翼翼不多管了,更多的声音是通过妈妈去传递。这个家庭的交流应该是和谐民主的,只是缺少互动的过程,缺口应该由孩子主动去打开,我鼓励小耀把自己的想法感觉说给爸爸听,希望他继续管理自己,这样他才能真切地从爸爸嘴里听到对方的心里话,那时大家会发现,原来彼此都是这样想的啊,幸好交流了才没有继续误会下去。走之前小耀又苦恼地说自己常常提前想了很多,临场发挥时就会忘掉,过后又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更精彩的思路和想法。我与他同理,说自己也常常无意之中有很好的念头,经验就是立马记录下来,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很多时候都是无法情境再现的。与他共鸣后,我们一同研究跟爸爸的谈话,预先列提纲,随时补充自己新的想法,做好充分准备,彻底跟爸爸撩开心头的那些疑惑,从此开启另一段开诚布公的和谐对话。

三、释然

一个周后,通过班主任我们第三次约谈,高瘦整洁的小耀坐在我对面,头皮屑已经没有多少了。他兴奋地描述和爸爸的谈话,爸爸说了很多他以前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而且他自己也回应了很多,爸爸给他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时值母亲节,父子俩已经偷偷约定给妈妈买礼物,和妈妈也有了再次的沟通。

“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能感受到你们聊天的氛围,而且说的、想的、能感受到的肯定也比你描述的要多很多。”

“是啊,我不仅和爸爸妈妈聊,而且还和姑姑说了很多,以前我也跟姑姑聊天的,她也是很懂我的人,有时聊天爷爷奶奶也在旁边听着。”

“哦,还有个能跟你聊得开的姑姑啊,一大家子多热闹多开心呀。”

在一段段故事的开启中,小耀从罩子里走出,身边所有助力他成长的重要他人都一一浮现,诸多的外在支持被感觉和接收,并启动内心的力量。舒畅的沟通,让小耀感觉找到了力量,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像远远望去的那样可怕,大不了就是失败吧,试试又何妨,带着满满的正能量他兴奋地离开。

后期通过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跟踪反馈,大家都反映小耀发生很多的变化,精力充沛,开朗活泼,学习劲头增加不少,成绩在一步步提升。家长跟班主任老师互动,说不知道辅导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回家主动找他们说话,一次次的沟通中,惊喜地发现孩子心头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家人似乎又回到了孩子幼儿时期,满是惊喜和欢乐。

四、思考

其实,很多事情都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孩子的力量不是别人给的,那是他自己内心深处早就储备的,只是由恰当的方法在合适的时机被挖掘出来。绘画投射技术走心的神奇,让我们仅需只言片语就能看到他身处的困顿以及那些潜在的正向积极能量,轻松打破防御,触及孩子内心,这个力量又带着他对自己的好奇去进一步开发和尝试。

叙事疗法重在触发人们的潜在力量,让当事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拥有自己生命的主控权,形成自我能动性,从而引发应对问题的不同思考。叙事疗法提倡咨询师少针对具体问题给来访者讲道理、给建议或提醒,而是通过不断的好奇提问,创造对话,让对方开启多向的故事脉络,在自己的故事中感受和发现更多的自我肯定和支持力量。

中小学生面对的难题多数源于“关系的挑战”,孩子与周边关系沟通的那层窗户纸捅破后,彼此明了各自所想所感,就更可以理解和支持对方。互动关系稳固后,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是彼此一起去探索如何做得更好,走得更快的尝试。叙事的引导就是开启孩子心门的钥匙,在故事的分享中,那些重要的价值、背后的在意以及诸多的支撑脉络会逐一浮现,引起注意激发力量。

叙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能动性的建构。我们采取迂回战术,不谈问题谈力量,待找出力量后,带着力量回看问题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来访者自己在叙事的过程中就能顿悟,或者说着说着就不再觉得先前的那个问题是多大的事儿了。而且问题不会永远百分百地影响一个人,人不会总是被动接受挑战、接受创伤,而是会积极主动回应,凡是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都已经在对挑战做积极主动回应了。

这种不谈问题谈力量的模式,其实更适合于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群体。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对大道理或者认知概念化的接受认可程度是很低的,他们更多面对的是青春期发展过程中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困顿。道理就是那样,但要让他从自己当下熟知的、习惯的生活状态迈向那个未知的更高标准的生活空间,尽管有渴望有期待,他们并没有多少信心、勇气、力量以及实际的经验去应对。想到、意识到和做到之间是横着“改变的鸿沟”的,因而在“做”之前,激发起他们内心要改变的力量“要去做”,而且从自己过往的故事经历中发现一些自己“在做”,而且“做得也不错”的经验感受,更可以增加他们“有能力做好”的信心,這时再谈行动,再回头面对问题。

所以很多事情“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一路走过来的生命故事里,时时处处会有惊喜的力量展现,在与孩子的陪伴中,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关系连结,体验每段故事里爱的流动,开启一段段心的对话,找到自身成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十中学,威海,2642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
谁动了他的运动鞋
我为何无法融入班集体
脑海里放歌的高三男生
想家的女孩
完形疗法解梦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丑小鸭”距离“白天鹅”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