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

2025-01-10朱拥兵吴俊辉黄丽霞

地理教育 2025年2期

摘 要:地理过程类试题为近年高考地理的热门题型,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分析与研究本类试题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选考地理试题为例,首先阐述了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进行解题思路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并迁移到其他过程类试题的解题和教学中,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题;地理循环过程类试题;解题思路;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2-0045-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考生要能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1]。地理过程是指在特定地域空间,地理事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反映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称为地理过程类知识[2]。地理过程类试题分为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和地理过程类选择题。其中,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设问形式一般有直接设问如“描述……的过程”“简述……的变化过程”等;隐性设问如“简述(说明、推测、分析)……的形成原因”等;还有间接设问如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某地理现象或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地理过程按其动态变化特征,可分为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等类型[3]。笔者认为,根据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试题类型,可大致将其分为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地理演变过程类综合题、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类综合题和地理扩散过程类综合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在各地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研究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对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以及推动地理教育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东省选考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统计分析

2024年是广东省实行新高考模式和省份自主命题的第四年,笔者对近四年的广东省选考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统计如下(表1)。

据表1可知,近四年广东省选考综合题中,均对地理过程类知识进行了考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分值较大。其中,2021年多达32分,2024年多达20分,占分最少的2023年也有18分。②考查内容以自然地理过程类综合题为主。在自然地理方面,着重对水文变化、地形地貌变化等过程性内容的考查;在人文地理方面,着重对工业变迁、农业结构的变化等过程性内容的考查。③考查类型的数量有变化。地理循环过程类和地理演变过程类综合题的数量最多,其中水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比重最大,其次是地理演变过程类综合题和地理扩散类综合题,频次最低的是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类综合题。因此,对高中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研究。

笔者以2024年广东省选考第18题为例,分析高中地理过程类试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此迁移到其他过程类试题的解题和教学之中,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场,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发现,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结合2024年广东省选考第18题,归纳如下。

1.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空变化的特征,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关注地理事象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要求考生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试题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纵向考查[4]。但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地理情境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特别是面对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例如,在解答本题时,很多学生并没有迁移到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形成过程完全不了解,导致失分严重。

(2)逻辑推理能力不足

逻辑推理能力属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题中,逻辑推理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一般而言,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绎,能根据题目已有信息、已知事实,得出正确结论。这种能力在解答地理过程类试题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分析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时,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能力,难以从已知条件和所给信息出发,推导出合理的答案。例如,在解答本题时,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污染物渗入/下渗到采空区”,观点较为孤立。学生未思考污染物移动的动力要素、路径、时空阶段等要点,未将地理事象发生过程的作用要素与时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因果逻辑链条。

(3)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得分。在统计中发现,学生作答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过程表述不完整。学生在回答地理过程类试题时,往往只能描述出部分过程,难以全面、系统地阐述整个地理过程。二是漏答、少答现象非常普遍,难以答到关键得分点。考生在作答时没有完整地呈现汇聚、下渗、进入等关键过程环节,没有表达出地表、裂缝处、地下、采空区等关键空间位置。例如,本题参考答案中的“地表污染物随降水和地表径流向地表沉降区(塌陷区)汇聚”这一观点,鲜有学生能想到。此外,很多学生未能写出“污染物汇聚”“随水流”“沿着裂缝下渗”“到采空区水体/采空区”等关键得分点,导致得分率偏低。

2.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情境与试题情境脱节

随着新高考改革实践的深入,新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灵活,反套路、反模板、反押题已成趋势[5]。地理试题情境一般分为学术情境、生活情境、生产情境,新高考试题情境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复杂化、陌生化。然而,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往往过于简单、熟悉,与高考试题情境严重脱节,且在教授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相关知识时,多为碎片化、片面化、空洞化知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题来源于学术论文,并结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三等相关考点进行融合命制,但很多教师讲解本题时,多将答题要点进行简单罗列,并未有机地联系教材,也没有对相关论文进行阅读、改制和再加工处理。若试卷中再次出现类似题目,学生依然面临“无解”的窘境。

(2)对学生地理过程性思维的培养不足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时,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将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点燃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在地理过程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地理过程性思维的培养。例如,部分教师在教授“水循环过程”时,只简单描述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而未将水循环的原理、环节等进行连贯讲解,导致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了解流于浅表,将知识之间割裂开来。因此,学生面对此类试题时,缺乏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媒介

教学辅助媒介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传递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地理过程类试题具有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对教师的讲解能力要求也较高。在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媒介,只是口头上对结果或答案进行简单的分析,而对知识形成与试题情境本身缺乏过程性的推理分析。缺少实验、模拟、演示等形象化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运用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重难点很难突破。

三、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与案例分析

1.解答思路

高中地理过程类试题,属于地理试卷中压轴题级别的题型,难度较大,能较好地区分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层次。其中,很多考生对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了解不够,丢分严重,这与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清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面对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要做到三个“明确”,可分三步作答。

首先,明确试题设问尺度。地理过程具有普遍性、周期性、地域性的特征。除上述分类方法外,还可按照时空尺度对地理过程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6]。

其次,明确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考查角度。一般包括描述过程、预测未来、分析变化、解释成因等,以分析变化为主。

任何地理过程的演化都是基于一定时空尺度的区域,不同区域地理过程的发展与演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7]。因此,地理事物的变化都是基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的,在逻辑上符合因果律。因此,考生解答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时,必须树立时间、空间的观念,以此找准该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然后结合要素建构因果链。图1为地理过程形成的时空尺度与影响要素示意图。

地理循环过程类综合题的内容往往较为复杂,需要迁移的知识较多,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分析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此外,作答时要规范语言,力求专业。

2.案例分析

【例题】(2024年广东卷第18题)(节选)针对干旱区煤矿采空区治理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利用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建议。M煤矿矿区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下水资源丰富。该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采空区。调查发现,该采空区水体中含有来自地表的污染物。图2示意M煤矿采空区及地层剖面。

简述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6分)。

【素养解读】本试题以生产情境晋陕蒙交界的M煤矿矿区为考查背景,以必备知识水循环与环境问题为基础,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辨识能力、地理综合分析和地理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答思路】

[第一步:明确试题设问尺度、考查角度]

本题设问的指令性动词为“简述”,中心词为“自然地理过程”,限定词为“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从空间尺度来看,本题涉及区域属于局部尺度。从时间尺度来看,属于短周期。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本题要求解释变化。

[第二步:明确时间轴、空间轴、因果链]

时间轴:污染物的产生时间(矿区、聚落生产生活时);污染物的汇集时间(下雨、地表径流);污染物进入采空区的时间(下渗、地下径流)。

空间轴:污染物的空间运动轨迹(地表→地表洼地→地下→采空区)。

因果链:污染物产生原因(人类活动);污染物转移动力(雨水、流水);污染物运移路径(地表径流→洼地汇集→裂隙下渗→地下径流→采空区);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汇集阶段、下渗阶段、进入阶段)。

[第三步:明确相关原理,用地理语言组织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自然地理过程,人为地理过程不需作答。本题借助污染物的扩散,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涉及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其一,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可知,M煤矿矿区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表水资源参与海陆间循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其二,地下径流的形成过程。大气降水渗入地面,一部分以薄膜水、毛管悬着水形式蓄存在包气带中,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重力水下渗形成饱水带,继续流动到地下水面,由水头高处流向低处,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8]。地下径流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应用到了大学知识,命题者为降低难度,简化了此过程。根据M煤矿采空区及地层剖面示意图,可看到地表有工厂和聚落,在采空区之上有很多裂缝,采空区之下有完整的岩层分布。因此,可推测出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大致是:(夹带污染物的)地表径流在低洼地(塌陷区)汇集→顺着裂隙和层理下渗→地下径流→采空区。

参考答案:地表污染物随降水和地表径流向地表沉降区(塌陷区)汇聚,污染物随水流沿着裂隙下渗,下渗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继续下渗进入采空区水体。

四、教学启示

提升学生解答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课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四个“加强”。

1.加强学生对地理过程类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以及地理过程与要素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掌握地理事物动态发展过程的事实和原理,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重要意义[9]。归纳和总结高中地理过程类知识,形成框架,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表3)。

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梳理其中的地理过程类知识,加强大气环流、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等知识的教学,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过程类知识体系。

2.加强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可视化教学

教师在讲解地理过程类综合题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工具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及结果可视化、外显化,切实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10]。思维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模型图、流程图、鱼骨图等。例如,在讲解本题时,就可通过流程图(图3)进行展示。

此外,还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学,如将Flash动画模拟、虚拟现实技术(VR)、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将复杂的地理现象直观化[11]。以上思维工具和多媒体教学工具,都能通过图示、视频等方式将知识点、概念连接并展示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模糊为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过程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加强学生图文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

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图文材料多样,常见的材料有科普型文字材料,以及坐标图、等值线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和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等图像材料。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方法和技巧,做到通过“以点带面”进行区域空间地理事象的联想,不仅要重视区域内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对比,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和对比,增强学生剖析区域条件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7]。

4.加强学生作答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规范性

高中地理过程类试题一般动态考查地理事物或现象,理论性强,答案严谨且递进性强[12]。在应对地理过程类综合题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答题的阶段化、层次化、逻辑化,注重文字表达的完整性、科学性、顺序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注重答题的因果联系,在答案中应体现起点、终点、关键词和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吴刚,邓昊源,祁岩,等.核心素养视阈下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生思维诊断分析与教学启示[J]. 考试研究, 2022(3):19-29.

[3] 黄妍,袁孝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5(8):13-15.

[4] 淡永利,曹彦,裴艳丽. 谈“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备考策略——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 [J]. 地理教育, 2021(3): 28-31.

[5] 朱拥兵,吴俊辉.跨学科融合视野下的高中地理试题解析及应试对策——以2024年广东省选考为例 [J]. 教学考试, 2024(45):10-15.

[6] 许嘉魏,刘慧清.自然地理过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秦瑜,姜帅,严留明,等. 2023年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分析及教学启示 [J]. 地理教育, 2024(S1): 99-101,106.

[8] 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水利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黄妍,袁孝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 [J].地理教学,2015(8):13-15.

[10] 杨春勤.思维可视化,培养地理思维能力[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36-38.

[11] 杨希望,武凡.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8): 21-22,26.

[12] 李兴防. 分解法突破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 [J]. 地理教育, 2021 (1):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