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实验设计与应用

2025-01-10马群琪向颢

地理教育 2025年2期

摘 要:地理实验是促进学生落实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是开展地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地理课堂实验研究对落实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有一定研究意义。本文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世界地形”一节为例设计课堂实验辅助教学,基于自身思考与实践,从实验设计、实验改进、结果评价等方面阐明如何通过地理课堂实验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世界地形;地理实验;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2-0018-06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了 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高度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1]。最终,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2年修订)》中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2],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地理新课标也有了对地理实践力的准确表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段的地理实践力定义为:“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是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4]。

地理实践力的构成分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地理兴趣与审美观”3个大类,这3个大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7个要素(图1)[5]。据图1可知,地理模拟实验是进行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又是进行地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开展课堂实验教学不仅是提供感性认识、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途径[6]。

对初中生而言,许多地理概念和原理较抽象,难以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理解和掌握。因此,可通过针对性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将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现,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和观察,进而感悟、认识、理解相关地理知识与原理[6]。

初中学段地理实践力培养多以课后手工作业或户外研学调查等方式展开。关于如何使用课堂实验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培育地理实践力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世界地形”一节为例,以期为地理教师探索初中地理课堂实验教学,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案例与思考。

一、精准解读课标,凸显地理实践力培养

本节教学内容对应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为:“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依据课标要求可知,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工具。

识别世界主要地形区以及观察总结区域地形特征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因此,本节课在认识世界主要地形方面,主要选取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认识的陆地地形,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东欧平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等。主要了解其分布位置及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为观察总结区域地形特征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判断的学科能力。因此,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总结区域地形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颜色与形态的差异判读地形类型。可见,掌握颜色与海拔的对应关系是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基础,也是课标要求达成的核心能力。

在本节课中,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实物工具,运用地图进行地形特征的空间分析是思维工具,二者都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因素。课标要求高度jTBmgyshszMwPD4pMpWGsWXbRUSDuisOtzfYSR1TobE=聚焦地理实践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融入课堂实验是同时达成课标要求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选择(图2)。

本次实验主要为地理制作类实验,地理制作类实验是指利用已有材料制作地理模型,通过观察地理模型,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地一类实验[6]。地理制作类实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制地理实验教具,将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进行直观再现,从而为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供崭新的视角[7],并辅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实验设计主要为分组制作七大洲地形立体模型,在完成立体模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换,从而判读各大洲地形特征,掌握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与相应知识点相结合,实验设计建构路径如图3所示。

二、遵循课标导向,设计地理课堂实验方案

1.实验原理与实验目标

(1)实验原理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海拔,根据《新编地图学教程》中的讲解:平原用绿色,丘陵用黄色,山地用褐色,每类地形中再以色调变化来反映内部差异。具体的色层高度表如图4所示[8]。色块位置与大小反映该地形区的空间形态及分布。

(2)实验目标

根据各大洲地形立体模型,准确描述地形特征。

2.实验器材

①七大洲分层设色地形图亚克力板。该亚克力板为学生进行模型制作的底板,学生在板上堆砌材料完成立体模型的制作。亚克力板透明,可清晰透出底图,在实验中利于提高制作效率,且亚克力有一定硬度,能有效支撑模型不软塌变形,利于携带与移动与后期的小组展示。所用底图出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的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图5)。根据课标要求“判读各大洲大陆部分地形特征的要求”,各大洲橡皮泥制作主要以各大洲的大陆部分为主,因此,亚克力板的底图需在图5基础上进行处理,如去掉各大洲的岛屿,保留大洲的大陆部分,以此作为制作亚克力板的基础;②具有一定黏性的超轻粘土或橡皮泥。超轻粘土或橡皮泥可塑性强、操作简单,且具有一定黏性,能和亚克力板较强贴合,从而降低模型制作难度。根据地图分层设色法颜色对应原则选择橡皮泥颜色,出于市场中橡皮泥颜色门类以及降低模型制作难度的需要,橡皮泥选择单一色彩,用绿色代表海拔≤500 m,用橙色代表海拔≤1 000 m,用褐色代表海拔>1 000 m,故准备绿色、橙色、褐色橡皮泥若干;③1.1 m×0.8 m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一副、填图学案。

3.实验步骤与要求

①按大洲将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完成一个大洲的立体地形模型;②用相应颜色的橡皮泥表示不同海拔;③模型制作时注意表现出不同地形间的海拔差异;④制作完成后,每一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与分享;⑤在小组成果评价展示的同时,完成填图学案。

三、融合教学实践,优化地理实验操作流程

初中生的地理思维还处于初级水平,实验基本技能较为薄弱,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9]。课堂作为学生实践力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无疑需要更多的课堂时间。但课时有限,教师需要在教学进度与让学生学会实践、探究之间如何做好平衡,同时实验设计需要不断优化与实践。本次实验主要从模型底图、要求示范与评价落实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1.模型制作底图的调整

本实验目标是制作各大洲的立体地形模型,学生需要根据各小组拿到的大洲地形底图,在相应位置堆放橡皮泥并用颜色分布和橡皮泥厚度同步表达该大洲的地形区分布及海拔高低,在底图上堆放橡皮泥的过程也是将平面思维转化为立体思维的过程。地图以符号、图形、文字等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它能够有效显示出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和联系[10]。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常是通过地图进行区域认知,而且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保证地图使用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该实验中所使用的地图一律为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地图册中世界地形图。实践中关于底图的任何调整均在此图基础上进行。模型制作的底图是保证课堂实验高效进行的基础,该实验操作中关于底图的优化过程如表1所示。

2.模型制作的要求与示范

本次课堂实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因此,该实验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一个现实可行的例子,快速向各小组成员说明模型制作的具体要求及根据模型判读地形特征的方法,从而确定任务主线,防止无效合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难点对地理实验设计者而言,是有效模拟的问题[11]。学生需要在示范过程中,树立严格的学科规范意识和明确的操作方法,形成将平面图转为立体图的正确思维,从而提高本节课地理实验教学的价值。模型制作要求与示范的优化过程如表2所示。

3.模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本次实验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评价以“个人+小组”的方式进行。“个人+小组”是指在完成具体任务时,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也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部分[1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有:分工协作完成本组大洲地形立体模型;学生独立完成的有:每组模型制作完成后,由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并介绍本组模型,依据模型判读该大洲地形特征,具体表现水平层次如表3所示。

地理实验教学的高度参与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保证。高度的参与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还应体现在结果生成、评价、落实的环节。从知识的产生到掌握的各环节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达成学习目标的满足感。根据各小组的模型制作情况、展示说明情况以及地形特征的判读情况等方面,师生共同填写评价量表[13](表4)。

为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环节的递进中不断深化,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上述评价量表对模型评价方式进行了优化(表5)。

四、依托课堂实验,全面提升地理实践力

1.课堂阵地:课堂教学落实地理实践力培育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与评价标准均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应达成的素养目标。地理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受制于课堂教学的场地与时间,教学情境与设计多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多以观察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等方式完成相关地理原理的学习。

地理实践力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和粘合剂,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地理实践力,需要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课堂实验活动,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和素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可促进自身在建构课堂教学的同时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

2.实验载体:实验设计指向观察力和实践力

设计组织课堂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载体。本次课堂实验为模型制作类实验,对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有较高要求。教学模型是将教学原理直观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自行进行模型制作也是将观察力和实践力相结合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示范的模型,明晰制作方法,初步掌握地形特征的判读规律,从而提高实践力。学生在自行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需对各大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化,完成模型制作。在“生生互评”环节,通过评价其他小组模型,由实践力再次生成观察力,再升级为更细致和专业的观察后进行模型纠错,用实践力表达观察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呈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理论探源及其教学落地[J].中国教育学刊,2022(2):88-9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朱龙高,巩天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实验教学探讨——以“暴雨洪水的成因”为例[J].地理教育,2022(S1):146-1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黄榕青.本原地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6] 刘孝勇,宋乃平.开发设计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学,2021(3):42-45.

[7] 彭正.自制教具辅助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8] 毛赞猷,朱良,周占鳌,等.新编地图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 陈作允,沈丹丹,胡忠行.指向三维目标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为例[J].地理教育,2024(3):66-69.

[10] 蒋田南,俞峰.“美国”教学设计与点评[J].地理教学,2018(4):43-46.

[11] 顾筱莉.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的初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27-29.

[12] 吴振华,袁书琪,牛志宁.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102-107.

[13] 黄榕青,陈杰.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及评价方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37-40.

通信作者:向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