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给每个人贴上疾病的标签吗?
2025-01-06杨辉
杨辉,澳大利亚 Monash 大学
【关键词】 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疾病;标签
病来如柞蚕,病去如抽丝
一个人的健康是个连续体(continuum),在健康(health)与不健康(ill health)之间是个渐变的过程,虽然也可能有突然改变的时刻,但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可察觉的细微变化,或者是可进可退的徘徊。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我看来,很多问题(特别是慢性问题)是“病来如柞蚕,病去如抽丝”。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糖尿病是突然出现的。
然而,医生要给病人下诊断,病人要医生给个说法。这个过程是“贴标签”的过程[1]。
贴标签
我们最常见到的是把人分成没病人和有病人,或健康人和不健康人。尤其在医学界,医学专家根据科学证据和专业经验,制订出标准或指南,来划定谁有病谁没病,诸如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病学诊断手册(DSM),以及各种临床指南。这如同给每个人贴上健康或疾病的标签,而医学专业人员才有资格贴标签,叫做名义标签。当代的医学干预通常是根据名义标签而安排治疗措施。医学专业人员也把贴标签作为自己的当然责任和能力表现,认为提不出明确诊断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除了名义标签,每个普通人也有给自己贴标签的天然能力。他们感知的证据来自自己身体的不适(各种症状)或心理的不适,这些不适感让人们给自己贴上感知标签,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人们的感知标签(生病)与医生的名义标签(疾病),有可能是一致的,但也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医生与平常人对疾病的判断参考是不同的,医生是靠标准,常人是靠体验。
百姓都知道“医不叩门”,医生也避免说“有病再来找我”。其实这是标签惹的祸。
社会学眼中的疾病标签
社会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就不正常或不健康,而是社会给他们贴上标签而已,即生病是健康人与患病人之间互动的过程。生病是相对于健康的偏离,当生病的人被权威贴上疾病标签,就让这个人成为“健康的圈外人”。贴标签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即标签让病人受到其他人(健康圈内人)的排斥,偏离开原来的社会环境,将身份内化而形成新的自我形象,并开始扮演“正常的人”所界定的偏离者的社会角色,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疾病标签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2],比如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使得心理问题遭受着歧视和社会排斥;慢性病标签会导致刻板印象、受害者指责和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孤立、消耗更多的个人和社会资源;肥胖或超重标签让人面临气质、偏见和耻辱,对自尊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疾病标签最明显的后果是增加健康不平等、减少寻求帮助行为、自我实现预言。
社会学主张减少疾病标签对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解决方案是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系统。从居民的角度,要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疾病标签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污名化并促进同理心。从医生的角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考虑到疾病标签可能给病人带来的负面作用。从政策的角度,要清除导致标签化和污名化的结构障碍。
标签越贴越多
人们会发现,当今社会被贴上名义标签的情况越来越多了,这导致越来越多原本健康的人被贴上疾病的标签,从而加剧了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问题,造成了对病人的伤害和对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人类健康和卫生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重大威胁,并在医学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冲突。
名义标签可以是某个全新的疾病定义,也可能是微调了的诊断标准。医学专家通常把标签名称加上病或症的后缀。如广泛使用的慢性肾病定义把大约一半的老年人归为此类病人;抑郁、骨质疏松症、注意缺损多动障碍、肺栓塞等疾病也存在过度诊断的情况。
正因为健康(或疾病)是个连续体,因此贴标签可以严谨也可放松。虽然扩大诊断可以把更多边缘性的问题纳入医生和医学服务的视野,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防止或延迟前期或潜在的病人进入疾病的严重阶段。但有许多常见的症状被贴上“XX症”的标签。虽然医学教科书不赞成把综合征写成“综合症”,但日常生活中读起来和听上去这两个词没有区别。
全科医生认为标签不能乱贴
不过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们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让更多的人贴上疾病标签存在潜在的伤害。同时,扩大诊断(或过度诊断)会把太多健康人变成病人,导致初级保健系统因资源不足而超负荷运转[3-4]。
全科医生可以在未确诊时管理病人,著名的全科医学教授约翰·莫塔的全科医学著作以症状学作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全科医学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呼吁解决过度诊断问题。2018年WONCA的欧洲组织指出:过度诊断意味着不必要地将人们变成病人,通过扩大疾病的定义将普通生活经历医学化,同时指出诊断不足和过度诊断可能并存[5]。WONCA呼吁要保护病人免受不必要的筛查、检测和治疗可能带来的伤害。
社会学家认为,疾病是一种偏离。被贴上疾病标签的人,被当做偏离健康轨道的人。医生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纠正偏离的人。不过,有很多人的偏离是可以自我纠正的,或不至于过于偏离。
怎么贴标签?由谁来贴?
在医学各个专科倾向于提出各种专科病诊断标准的同时,全科医生认为应该对疾病定义提出新的指南和原则,对过度诊断的潜在危害保持敏感。对疾病的定义应该以人为本,并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对疾病定义的过程,应该以初级保健作为主导原则,通过多学科方式进行疾病定义,并纳入公民代表参与意见[6]。
这需要研究和分析,比如要找到因疾病定义不当扩大而导致过度诊断程度的证据。除了设定诊断阈值外,也有必要考虑阈值对病人的潜在危险。正如“用药审查”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全科医生也可以启动“诊断审查”来减少不必要的标签和治疗。
一个不太儒雅的笑话,牙医看满大街人的牙都有问题。风险医疗化的门槛越低,被不必要诊断的人数就越多。许多被称为疾病或慢性病的情况,更正确地理解是处于有健康风险的状态。因此应该研究如何将健康人的风险非医疗化,同时强调公共卫生和预防。
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在医学教育的时候就告诉未来的医生们:不是所有来看病的病人都可以或都应该贴上疾病标签。
在慢性病越来越多的时代,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渐变情形越来越多。以连续服务为特征的全科医生,是健康连续体的最好观察者。
参考文献
EDWARDS. The Occurrence of Labelling Theory in Health Sociology 2024[EB/OL].[2024-09-20]. https://easysociology.com/sociology-of-health/the-occurrence-of-labelling-theory-in-health-sociology/#:~:text=Within%20the%20context%20of%20health,physical%20appearances%2C%20or%20lifestyle%20choices.
SIMS R,KAZDA L,MICHALEFF Z A,et al. Consequences of health condition labelling: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J]. BMJ Open,2020,10(10):e037392. DOI:10.1136/bmjopen-2020-037392.
PETURSSON H,GETZ L,SIGURDSSON J A,et al. Current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are they adequate for use in primary care? Modelling study based on the Norwegian HUNT 2 population[J]. BMC Fam Pract,2009,10: 70. DOI:10.1186/1471-2296-10-70.
MOYNIHAN R,BARRATT A L,BUCHBINDER R,et al. Australia is responding to the complex challenge of overdiagnosis[J]. Med J Aust,2018,209(8):332-334. DOI:10.5694/mja17.01138.
WONCA Europe. Position paper on overdiagnosis and action to be taken[EB/OL].[2024-09-15]. http://www.woncaeurope.org/content/overdiagnosis-position-paper.
DOUST J,VANDVIK P O,QASEEM A,et al. Guidance for modifying the definition of diseases: a checklist[J]. JAMA Intern Med,2017,
177(7):1020-102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1302.
引用本文:杨辉 .需要给每个人贴上疾病的标签吗?[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3):前插.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