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2025-01-03高亚佳黄裕洪
摘 要:拓展和深化旅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挥显著的促进效应,这一影响效应在东部城市、大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中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等渠道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结论可以为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双重差分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7;F125"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7-5097(2025)01-0031-10
The Impact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of Cities Along the Route of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GAO Yajia 1,2, HUANG Yuhong 3
(1. The \"Double Eight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12, China;
2. Research Office, Party School of the Xinchang Coun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nchang 312500,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ourism cooperation is a crucial aspect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article,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7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0, construct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and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of cities along its route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lay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of cities along its route. This impa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eastern cities, large cities, and famous cities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Mechanis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of cities by perfecting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service supply level.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insights for China to promote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urism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众多国家积极响应和支持,该倡议既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国际经贸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也为中国沿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天然具有的旅游属性,使旅游业成为“五通”(1)的先行领域,且其潜力仍有待全面释放[1]。结合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机理,有利于挖掘沿线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旅游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2]。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现代旅游业能够促进100多个行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3]。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旅游产品的共享性和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都表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无形之手”,还需要政府宏观政策干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区域合作框架,吸引更多技术和产业资金,优化消费场景,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激发了市场活力,驱动旅游微观主体在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丰富消费业态,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现阶段,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有两类。第一类文献主要涉及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探讨。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讨论驱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4]、服务质量[5]、消费升级[6]等。值得关注的是,旅游业具有边界模糊、前期投入大和回报周期长等特征,完全依赖市场难以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推力有助于旅游业实现从事业发展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7]。在探讨外部政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时,相关研究主要从景点评选[3]、区域一体化政策[8]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9]等视角展开。刘瑞明等(2020)[10]研究认为,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等方式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王凯等(2023)[8]以长江经济带的数据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加强经济联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创新水平等方式促进沿线城市旅游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政策并未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如“景点评选”制度由于缺乏上级部门的后续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景区配套服务发展滞后,未能充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3]。由此可知,在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对政策的积极回应,政府和市场的有效配合对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类文献主要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有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入境旅游的发展。徐雨利等(2022)[11]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的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入境旅游产业规模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何昭丽和王松茂(2020)[12]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出发,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四大区域入境旅游有显著提升作用。还有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使旅游合作得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使边境旅游得以发展[13]。而与上述研究不同,王松茂等(2020)[14]基于旅游资源转换效率的视角,认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旅游产业仍遵循要素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路径,尚未形成以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综上,现有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但多局限于以国家或省级层面为研究样本[1,15],基于中国地级市角度,系统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较少。事实上,各地级市在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国家或省份作为分析样本,城市间的异质性会被掩盖,难以观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城市的差异性影响。此外,在机制讨论上也多关注政府或市场单方面机制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赋能[10],将两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的文献还相对欠缺。
因此,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潜在机制及异质性。相较已有文献,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包括:①在样本选择上,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市数据,揭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丰富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效应研究。②在机制分析方面,本文构建涵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供给水平等渠道的框架,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打开两者之间的“黑箱”。③在实证策略层面,本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外生冲击,利用双重差分法识别该倡议实施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净效应。另外,现有文献多以单一维度衡量旅游经济[8,16],难以全面展现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本文从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规模和旅游经济强度三个维度构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刻画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表明,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般可分为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7]。政府层面主要包括政策的扶持或强制的监管,如政策规定、政府监管等[3,8];市场层面主要包括产品供给和服务保障等[7,10]。“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既归功于政府主导模式下带来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资本投入,又得益于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即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因此,基于现有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变革、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对旅游经济发挥带动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作用
1. 数字信息渗透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影响城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源、交通和通信网络三类基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建设的重点[17],不仅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18],也促进了共建国家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拓展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19],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依赖完善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的建设与运营,这些合作项目推动了沿线各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应用。
与此同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旅游经济注入新活力。一是便捷服务效应。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旅游的关键条件,通过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城市等方式,实现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改善游客体验,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20]。二是信息渠道效应。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生成的大量数据为城市旅游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旅游管理部门借助数据了解游客的行为模式和偏好,将游客实际需求纳入供应流程,进而提高游客抵达目的地的概率,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2. 技术创新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对城市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信息腹地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能减少创新要素跨区流动的阻碍,提升区域创新水平[21]。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与共建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和转移,通过技术输出、技术合作和技术咨询等形式,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沿线城市,以使其获得知识溢出。赵甜和曹守新(2023)[22]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通过扩大外部合作网络的方式促进沿线城市企业创新。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23],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
城市创新活力与旅游经济发展关联紧密。一是提升旅游品质供给。新兴技术为提升游客体验创造条件[24]。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帮助游客获取更多信息和互动体验,增强旅游吸引力。二是挖掘旅游传播渠道。景区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旅游信息,提高曝光率,增强营销效果,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史甜甜等(2021)[25]的研究发现,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有助于扩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市场激发作用
1.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制度松绑能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一是竞争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高城市间各要素的流动速度,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再分配促使城市的市场变得更为活跃,资源整合效应放大[26]。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推动其利用优质资源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合作效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可以推动沿线城市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紧密合作[27]、互惠共生,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格局,不断推动传统行业升级以及衍生更多新兴行业[28]。蓝庆新等(2022)[27]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促使中国沿线省份的价值链攀升,对产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升级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往往伴随着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29],“红利结构”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高级要素结构比例增加能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态,推动旅游产业从简单供给的资源型观光产品向依靠先进技术供给的智慧和高端旅游产品转变,提高整体旅游体验的价值,并最终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生延超等(2022)[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市场主体提高旅游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挖掘更多消费群体和消费领域,进而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2. 市场活力提升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沟通机制和民心相通机制,为沿线城市旅游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交流平台。立足于政策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沿线城市进行产业规划、贸易分工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动力。中国沿线城市纷纷“搭乘”战略快车,以“中欧班列”、自贸区为载体,积极参与到贸易互联互通发展中。旅游企业的加入能带动区域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增加旅游业的服务供给。董超等(2024)[30]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发挥公共合作平台的资源聚合效应,衍生众多的服务。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服务供给水平是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31]。完善的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可以大大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服务还能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鲍鹏程和黄磊(2023)[32]认为,提高旅游市场服务活力能大幅增加旅游收入。据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高旅游服务供给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便于分析,本文绘制了理论逻辑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基准回归模型
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是否有效推动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在参考王桂军和卢潇潇(2019)[33]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Tourismit=α0+α1Treati×Postt+α2Xit+μi+δt+εit] (1)
其中:[Tourism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城市[i]在[t]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reati×Postt]为核心解释变量,[Treati]和[Postt]分别表示是否沿线城市的虚拟变量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年份的政策虚拟变量;[Xit]表示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控制变量集;[μi]表示城市[i]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δt]表示控制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α0]表示模型的截距项;[α1]和[α2]表示系数的大小和方向,反映“一带一路”倡议和一系列控制变量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二)机制分析模型
“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通过完善沿线城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等途径影响旅游经济发展。为验证这一推断,参考陈胜蓝等(2023)[34]的研究,本文采用两阶段回归法得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传导机制的估计结果。两阶段回归法的基本原理与工具变量法相似,能够克服混淆变量对识别因果中介效应的不利干扰。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阶段由M(机制变量)对X(自变量)进行回归,并得到M的预测值,模型设定如式(2)所示。利用式(2)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第二阶段由Y(因变量)对M的预测值([Mhatit])进行回归,模型设定如式(3)所示。本文根据式(2)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相应机制变量的预测值,再由各机制变量预测值对旅游经济进行回归。
[Mit=γ0+γ1Treati×Postt+γ2Xit+μi+δt+εit ] (2)
[Tourismit=β0+β1Mhatit+β2Xit+μi+δt+εit] (3)
其中:[Mit]表示机制变量,包括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供给水平;[Mhatit]表示各机制变量的预测值;[γ0]、[β0]表示常数项;[γ1]、[γ2]、[β1]、[β2]表示各变量回归系数;其余变量含义与式(1)同。
(三)变量选取与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ourim)。参考黄子璇等(2024)[35]的研究,本文从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规模和旅游经济强度三个层面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算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用以表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指标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者人数、入境旅游者人数、星级酒店数、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等指标。旅游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所列。
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Treati×Postt]交乘项。其中,Treati为是否沿线城市的虚拟变量,如果是沿线城市则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Postt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政策虚拟变量,本文参考王桂军和卢潇潇(2019)[33]的研究,选取2014年为政策冲击时间,2014年之前赋值为0,2014年及之后赋值为1。
3. 机制变量
本文的机制变量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Dig_inf)、技术创新(Innov)、产业结构升级(Indus)和服务供给水平(Serv)。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借鉴詹筱媛等(2024)[36]的研究,从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基础设施产出两个维度构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指标。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光缆密度、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相关从业人员数;数字基础设施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电信业务收入、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技术创新:使用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表示,即以每万人当年申请的发明数量(Innov1)与每万人授权的发明数量(Innov2)作为代理变量衡量[8,37]。产业结构升级:借鉴王凯等(2023)[8]的研究,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表示。服务供给水平(Serv):参考刘瑞明等(2020)[10]的研究,用批发零售贸易业从业人数、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之和的自然对数表示。
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rgdp),用城市人均GDP的自然对数表示;城镇化水平(Urban),用城镇常住人口与常住总人口之比表示;政府干预程度(Fiscal),用政府财政一般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市场规模(Consu),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市场开放度(Open),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自然对数表示;基础设施水平(Invest),用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人均道路面积(Road),用人均道路面积的自然对数表示;5A级景区(5A),用各城市5A级景区数量表示。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9—2020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CEIC数据库,少量缺失数据由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全。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所列。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见表3所列。表3列(1)为不加入控制变量,但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的结果;列(2)是在列(1)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但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列(3)则是在列(2)的基础上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不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Treati×Postt]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始终为正,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对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后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效果显著。列(3)的结果表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提升了1.9%。
(二)平行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有效性的前提是满足趋同假设,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无显著差异。本文借鉴Huang和Gao(2023)[38]的研究,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平行趋势,构建如下模型:
[Tourismit=θ1+∑5t=−5θtTreati×Postt+θ2Xit+μi+δt+εit] (4)
其中[:Tourismit]为被解释变量,即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年份,[t]=-5和[t]=5分别表示政策实施前5年和政策实施后5年;[θt]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第[t]年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变动趋势;[θ1]表示截距项;[θ2]表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其余变量含义与式(1)同。
由于反事实无法观测,一种间接的检验方式是比较外生事件发生前的双重差分系数,如果事件前的双重差分系数接近于0且不显著,则说明处理组和控制组在事件前遵循相似的趋势。具体操作上,本文将2014年设为current(政策实施当年)的虚拟变量,政策前后5年分别设为pre1-pre5和post1-post5的虚拟变量,并将政策前一年变量(pre1)设为基期。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剔除了政策前一年变量(pre1),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异于0,说明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并无系统性差异,验证了平行趋势假设。
(三)安慰剂检验
为进一步排除不可观测因素对政策效果的干扰,本文进行如下安慰剂检验。首先,从样本城市中随机抽取并构造“伪处理组”,将其分别与时间虚拟变量交乘,进而得到交互项系数;其次,将上述过程重复500次,并绘制[Treati×Postt]估计系数分布图,安慰剂检验如图3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回归估计系数,纵坐标表示核密度分布。由图可知,随机生成的[Treati×Postt]交互项系数基本分布在0附近,未包含基准回归系数(0.019),排除了基准回归模型受到其他因素严重干扰的可能性,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解释沿线城市和非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差异性特征。
(四)稳健性检验
尽管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均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但为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控制多维固定效应、改变标准误层级、更换样本范围、剔除直辖市样本等多项稳健性检验。
1. 控制多维固定效应
基准回归中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遗漏变量造成的干扰。然而,基准模型并未控制省级层面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为此,本文分别加入省份固定效应和省份×时间联合固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4所列。表4列(1)和列(2)分别表示控制省份固定效应、省份×时间联合固定效应的实证结果,[Treati×Postt]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基准结论保持一致。
2. 改变标准误层级
为避免同一省份内各城市随机扰动项的潜在相关性问题,本文将标准误聚类至省级层面进行修正。表4列(3)的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排除了标准误层级差异对基准回归的影响。
3. 更换样本范围
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经济数据波动较大,现有关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数据多截至2019年底。为减少新冠疫情对回归结果的干扰,本文缩短了样本时间段,选取2009—2019年数据重新进行回归,表4列(4)为相应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结论依然支持基准结果。
4. 剔除直辖市样本
由于直辖市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地域范围等方面与其他城市存在差异,本文在样本中剔除了4个直辖市的数据并重新进行回归。表4列(5)为剔除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样本后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发展还是具有正向影响。
(五)影响机制分析
前述分析充分证实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影响效应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两阶段回归模型检验其作用机制,结果见表5和表6所列。
表5是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为作用机制的检验回归结果。列(1)、列(3)和列(5)中[Treati×Postt]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加强了沿线城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投入;列(2)、列(4)和列(6)中各机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变革能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上述论证过程说明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H1和H2得到验证。
表6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为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列(1)和列(3)为两阶段回归法中第一阶段的实证结果,[Treati×Postt]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了服务供给水平。列(2)和列(4)为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供给水平提高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优化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H3和H4得以验证。
(六)异质性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旅游经济的正向作用已得到论证,但上述结论均基于全样本得出,并未区分不同特征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差异,进而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此,本文按照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和历史文化等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别,以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旅游经济的非对称影响。
中国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性特征,处于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在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开发程度上存在差异。借鉴才国伟等(2023)[39]的研究,按照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将样本划分为东、中和西部城市,回归结果见表7所列。由列(1)至列(3)可知,东部城市样本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中部和西部城市样本核心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度低于东部城市。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东部城市旅游业开发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健全,能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中部和西部城市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对旅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较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中、西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仍有进一步释放空间。
对旅游经济发展而言,城市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需求的绝对市场规模。理论上,城市规模越大,旅游的绝对需求也会相应越大。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规模特征不同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为考察这一问题,本文参考孙伟增和郭冬梅(2021)[40]的研究,按照城市人口数量将样本分为大城市(大于等于300万人)和中小城市(小于300万人)两组,并对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7列(4)和列(5)。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而对中小城市则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大城市的旅游市场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良性发展模式。
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可能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经济效应产生差异化影响,本文以城市“是否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准对样本进行划分,具体见表7列(6)和列(7)。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更典型。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下,这些城市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利用政策带来的资源和机会,推动旅游业发展。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熵值法测算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显示:①相较于非沿线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该结论稳健可靠;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供给水平等渠道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③考虑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和历史文化等异质性的分析表明,东部城市、大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
(二)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政策启示如下:
第一,优化政府端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首先,高度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5G基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切入点,推动“宽带中国”试点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政府应设立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中的专项资金,建立智慧旅游信息网,推动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实现旅游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提升游客体验。其次,加大对旅游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为新兴旅游企业和初创团队提供种子资金和技术指导,以鼓励其开发创新性旅游产品和服务。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旅游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技术和创意的合法使用,保护旅游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旅游业从以资源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的现代模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市场端在推动旅游业联动发展中的服务和管理保障作用。市场化改革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市场主体应积极探索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结合当地文化、自然景观等,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例如,通过“旅游+文化”“旅游+科技”等跨界合作,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提升游客满意度。旅游企业还要注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与政府和行业组织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城市旅游的赋能效应。就国家而言,应关注中西部城市、小城市和非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潜力,发掘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推动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共同探索特色旅游项目,提高其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沿线城市来说,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发展阶段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发展策略。在“错位发展”的基础上,深度开发市场旅游产品和服务,走专业化的细分市场之路。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旅游业的全球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积极推动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文化交流、旅游推介、产业合作等。以“地图模式”展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旅游概况及旅游线路,鼓励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外旅游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此外,强化旅游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外部人才和技术,提升国内旅游服务的标准,提高中国旅游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 释:
(1)“五通”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何芙蓉,胡北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0(3):46-52.
[2]SHARPLEY R.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Divide:20 Years o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20,28(11):1932-1946.
[3]刘瑞明,李林,亢延锟,等.景点评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2):118-136.
[4]曹先磊,贾小茹.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23,37(1):156-175.
[5]马慧强,燕明琪,李岚,等.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时空演化及形成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3):190-199.
[6]刘震,杨勇,程玉.消费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机制识别与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0):82-92.
[7]生延超,李倩,徐珊.政府推动抑或市场驱动——中国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动力研究[J]. 旅游学刊,2022,37(12):68-82.
[8]王凯,邹楠,甘畅,等.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否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检验[J].旅游科学,2023,37(2):40-59.
[9]徐鲲,王英,唐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来自地级市准自然实验的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216-230.
[10]刘瑞明,毛宇,亢延锟.制度松绑、市场活力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来自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0,55(1):115-131.
[11]徐雨利,龙花楼,屠爽爽,等.“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重点省份入境旅游效率的影响[J].经济地理,2022,42(9):201-210.
[12]何昭丽,王松茂.“一带一路”沿线四大区域入境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6):130-147.
[13]焦爱丽,黄彩虹,朱圣卉.“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旅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22(12):81-87.
[14]王松茂,褚玉静,郭安禧,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旅游资源转换效率的测度[J].地理科学,2020,40(9):1505-1512.
[15]LI T,SHI H,YANG Z,et al. 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oost Tourism Econom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20,25(3):311-322.
[16]刘佳,刘贤明,李煜轩.文明城市评选与旅游经济发展:“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J].旅游科学,2022,36(6):45-70.
[17]胡再勇,付韶军,张璐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2):24-44.
[18]胡留所,胡健,卢山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24(5):87-104.
[19]方芳.“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环境与路径选择[J].国际论坛,2019,21(2):56-75.
[20]陈琳琳,徐金海,李勇坚.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路径探索[J].改革,2022(2):101-110.
[21]吴志祥,计小青,许泽庆.区域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1):14-25.
[22]赵甜,曹守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2023(12):61-71.
[23]马忠法,王悦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产权国际协调法律制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2):122-136.
[24]黄先开.区块链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创新及未来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5):1-10.
[25]史甜甜,曾丽,靳文敏,等. 5A级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对客服务功能及其建设水平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10):85-97.
[26]王俊,甄马莲,张鹏清.全球视域下的互利共赢区域产业链:理论逻辑、关键环节与治理框架[J].经济学家,2024(7):68-78.
[27]蓝庆新,段云鹏,赵永超.“一带一路”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吗?[J].财经问题研究,2022(9):47-55.
[28]刘友金,周健,曾小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互惠共生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2):55-73.
[29]刘强,李泽锦.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自省域与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22(8):53-64.
[30]董超,姜瑞雪,姜照.“三外融合”视角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驱动因素、区域特征与发展成效[J].国际贸易,2024(4):54-63.
[31]赵磊,张科.数字技术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J].旅游学刊,2024,39(5):11-12.
[32]鲍鹏程,黄磊.生态财富如何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来自中国28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73-88.
[33]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3):43-61.
[34]陈胜蓝,王鹏程,马慧,等.《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稳就业效应——基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视角[J].管理世界,2023,39(9):52-68,88,69-70.
[35]黄子璇,史达,马淑花.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效应及其障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24,39(4):93-108.
[36]詹筱媛,张丽君,刘晴,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探索,2024(7):172-190.
[37]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高铁开通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J].金融研究,2019(6):132-149.
[38]HUANG Y,GAO Y.Labor Protection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Law[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3,57:104169.
[39]才国伟,陈思含,李兵.全国大市场中贸易流量的省际行政边界效应——来自地级市增值税发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3,58(3):59-77.
[40]孙伟增,郭冬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需求规模、结构变化及影响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78-96.
[责任编辑:夏 丽,孔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