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犀角地黄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2025-01-02柏久莲马天牧

大医生 2025年1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脂神经功能

【摘要】目的 观察犀角地黄汤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抗凝、降压、降糖、调脂等治疗)和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晄白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优(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在治疗ACI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的特点,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血脂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7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4

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属于“中风”范畴,其病理机制通常涉及气血逆乱和脉络瘀阻,气虚瘀热证是较常见的证型,主要症状包括突发性意识丧失、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等[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侧重于改善神经功能,通常采取降压、溶栓等多种综合治疗措施[2]。但有研究显示,仅采用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预后较差[3]。中医治疗则注重整体调养,强调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实施辨证施治,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多种疗法。其治疗目标在于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开窍醒脑,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犀角地黄汤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犀角地黄汤用于ACI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5例、25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6.51±12.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24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3.32±1.33)h。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6例、24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5.48±12.4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23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3.21±1.3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经江苏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西医符合ACI的诊断标准[5];⑵中医符合气虚瘀热证的辨证标准[6](主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次证:面色晄白;舌脉象:舌淡黯、苔白或白腻,脉细涩),符合上述主证、次证并结合舌脉象即可确诊;⑶均为首次发病;⑷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排除标准:⑴合并颅内出血者;⑵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6020480,规格:0.3 g/片),0.3 g/次,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616,规格:75 mg/片(按C16H16ClNO2S计)],75 mg/次,1次/d;并行常规降压、降糖、调脂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犀角地黄汤组方:犀角(水牛角代)30 g,生地黄24 g,芍药12 g,牡丹皮9 g。取药材加水300 mL,大火煎煮30 min,煎煮出药汁100 mL,50 mL/次,2次/d,早、晚温服。均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gt;70%;有效:上述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t;30%[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取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晄白4个中医证候进行积分,0分:无症状,2分:轻微症状,4分:中度症状,6分:重度症状,积分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8]。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采集患者5 mL静脉血(采血时间点为治疗前后),采用离心机离心5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5 cm),取血清,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⑷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DS)评分[10]评估患者神经功能,NIHSS总分最高为42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损伤症状恢复情况越好;NFDS总分最高为45分,评分与神经损伤程度成正比。⑸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恶心+腹泻+失眠)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晄白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5。

3 讨论

ACI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1]。瘀血在脑部的阻塞是ACI整个病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在常规西医治疗中,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溶解血栓、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及改善脂质代谢等。中医认为,ACI多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治疗时通常采用凉血散瘀的策略[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晄白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这提示观察组方案效果显著,可改善ACI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为,犀角地黄汤组方中的犀角(现多以水牛角替代)具有清热凉血、养心安神的功效;生地黄的功效为清热凉血、滋阴补血;芍药具有散瘀通络、柔肝止痛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功效。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作用于血液系统,可有效改善ACI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减轻临床症状[1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优,这提示犀角地黄汤能够改善ACI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原因为,犀角地黄汤中的地黄具有降脂作用。生地黄能够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神疲乏力、语言不利等临床症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其次,犀角地黄汤中的芍药和牡丹皮也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从而改善血脂代谢[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这提示ACI患者采用犀角地黄汤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分析原因为,犀角地黄汤中的犀角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在ACI中,炎症反应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次,生地黄能够滋养心阴、安定心神,改善患者神疲乏力等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这提示犀角地黄汤不会增加ACI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有一定安全性。分析原因为,犀角地黄汤的配伍注重平衡和谐,各药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避免单一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犀角地黄汤在治疗ACI患者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的特点,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郭鑫,刘志华,陈豪,等.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灶面积、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12): 2189-2193.

彭世雄,危聪,雷静颖,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10): 1761-1767.

蒙仕祥,陈卜伟,冯永锋.化痰逐瘀熄风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5): 850-852.

潘思敏,林兴栋,沈志勇.犀角地黄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大鼠模型自噬水平的调节机制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 19(4): 348-35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李志君,邵宏敏,张东东,等.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1): 102-103.

毛文晴,严锋,徐重白,等.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17): 2554-2555.

郦永平,陈启光,张菊萍,等.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04, 25(1): 14-16.

谈颂,常思远,宋波,等.早期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3): 154-157.

巫嘉陵,王纪佐,王世民,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与效度[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42(2): 75-78.

闫雯,赵于飞,宫玉哲,等.缺血性脑卒中分子流行病学筛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23, 51(1): 65-68.

刘红喜,梁晓,魏竞竞,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1): 32-37.

杜威,张文龙,王献,等.阳明热盛疾病转归[J].河南中医, 2022, 42(9): 1297-1300.

姜婧,李静波,房铭铭,等.犀角地黄汤联合常规治疗对瘀热证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4, 24(8): 1495-1499.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血脂神经功能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你了解“血脂”吗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与心脑血管综合症发生的关联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