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社会的催化剂: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合作
2025-01-01李奕桦赵艾杨曾飞方雪张旺王欣
【摘要】 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从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共同连接医院社区、拓展研究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去探讨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卫生环境中的合作价值,尤其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构建医联体上,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的合作可以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能有效推动健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同时文章也指明了目前健康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健康社会;健康社会工作者;全科医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应急;医联体
【中图分类号】 R 192.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19
Catalysts for Building Healthy Societies:Collaboration between Health Social Worker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LI Yihua1,ZHAO Aiyang1,ZENG Fei1,FANG Xue1,ZHANG Wang1,WANG Xin1,2*
1.Trauma and Microscopic Orthopaedics,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1,China
2.Orthopedics Department,Badong People's Hospital,Enshi 4443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Xin,Chief physician/Associate professor;E-mail:wangxinznyy@whu.edu.cn
【Abstract】 To support the advancement of the \"Healthy China\" policy,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health social worker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primary healthcare setting. With a focus on three vital areas,including the synergy of complementa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tegration with hospitals and communities,and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health research,particularly in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and boosting medical alliances. Synergistic efforts between health social worker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s can serve as a vital component in promoting nationwide health initiatives and fostering healthier societies. Furthermore,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 key challenges surrounding health social work.
【Key words】 Health society;Health social worker;General practitioner;Grassroot health;Public health emergency;Medical alliance
“新十条”是一项针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1]而制定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旨在更加科学、精准地防控疫情并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此项通知于2022年12月7日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其中,个人被明确落实为“健康第一责任人”,以进一步强化个体责任。此外,“新十条”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目的,并通过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在新形势下为健康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
1 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策略:以“公共卫生、健康社会工作、全科医生、医联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建库至2023年1月为检索时间。文献纳入标准:(1)发表于国内外、经过同行评审的中英文学术期刊或书籍中的文献。(2)研究目的侧重于培养应对工作的反应能力。(3)研究内容应为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量与稳定性、医联体背景下健康社会工作的开展等。(4)研究类型应为综述类研究、反思类研究或者质性研究。(5)研究对象应为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合作,如建议、措施、思考等。文献排除标准:(1)非中文或英文文献。(2) 被多次或者多平台发表过的文章。(3)会议论文、个人观点、报纸、笔谈、感想、专家意见及评论等非学术文献。(4)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不全的文献。(5)未包含健康社会工作、全科医生的文献。(6)非质性或反思类的文献。
2 健康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对人类健康更深入的认识及研究加速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合的趋势,健康社会科学应运而生,社会工作也经历了从医院社会工作到医务社会工作,再到健康社会工作三个阶段的发展[3]。1992年1月,为推动健康社会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联合创建了“健康社会科学全球论坛”(IFSSH)。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国际健康社会科研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中国健康社会科研的研究和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前沿,并且积极推动其组织架构和学术研究的发展[4]。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发生凸显了基层公共卫生与预防的重要性,健康社会工作不仅局限于患者干预,而是要对健康人群展开“未病”的干预,以预防为主,发挥健康促进的作用[3]。
3 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的合作优势
3.1 优势互补专业知识
在健康社会建设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建立专业关系、培育健康社区组织关系和发动全民参与等专业技术。但是,社会工作者在针对基层居民的健康服务中,缺乏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社会工作者加强与基层全科医生的合作,可以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优势同医生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做好社区和乡村的基础健康服务工作,实现动态的基层居民健康管理[4]。而基层的全科医生加入构建健康社会的队伍中去恰恰可以与社会工作者实现优势互补,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通知》及2022年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科医生深入针对基层居民的健康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5]。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完善,如何做到“快封快解”,及时阻断社区传播;如何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如何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5],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深入基层的全科医生通过不断地合作,利用两者的优势互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探索出一条通往“健康中国”和“健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3.2 共同连接医院社区
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在“共同连接医院社区”上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可以共同开展社区卫生宣传和健康科普活动,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其次,健康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全科医生提供全面的支持。此外,全科医生还可以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将医院的医疗资源与社区的医疗服务有效连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上优势的实现,需要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服务深度参与社区生活,在全社会中构建起卫生、保健、医疗、社会协同服务的有机体系,强化基层预防、家庭医生等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做出积极贡献。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当地的村民们更好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同时还鼓励当地的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街道办事处、街道团结村等)开展相关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当地的弱势群体[6-7]。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并确保其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也应当积极推进“网底”和“守门人”的政策[2],加强“健康桥梁”的执行,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健康服务,(村)委会和其他专业组织应当参与,齐心协力,把分级诊疗的政策贯彻到每一个家庭,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健康服务。
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可以通过合作“共同连接医院社区”来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在个人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线下和线上的健康服务,进一步推动防控医疗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在双方紧密协作和密切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升级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大众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3.2.1 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地发展完善。在经历了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疫情后,我国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在公共卫生领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了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进入了“依法管理”的阶段,立法水平和管理水平整体提高[8]。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挑战下,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被充分肯定,“社会工作者+全科医生”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被用于其他疾病的防控,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基层全科医生共同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形成跨越地域、跨越医院的健康信息网络,从而有效地阻止疫情的蔓延,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健康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加强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健康中国”的基层健康服务平台[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需要建立创新、协调、融合的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此举需要社区服务人员和临床医学人员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职能。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通常涵盖整合社会资源和服务,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并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协助其他救援人员和卫生系统组织和协调救援活动。而全科医生则负责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在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的合作模式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双方应加强沟通和联系,以充分了解和理解对方的角色、任务和能力。其次,应优化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任务分工和应急响应预案。再次,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构建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和干预技能培训体系,以提高救援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协调和整合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如何在疫情发生后快速响应并配合执法部门快速进行疫情防控,如何在灾害发生后协助受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等问题[10]。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深入地思考、探究、交流与合作,以期更有效地处理日趋复杂且变化莫测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11]。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之间的合作模式是一种高度紧密、协同和互补的模式。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培训体系,双方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实现救援和防控目标。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而言,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合作模式,加强沟通和联系。同时,也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体系,提高救援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密切合作,将对构建以传染病“防控一体化”为运行模式、以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为基础支撑、以公共卫生源头治理为方针策略的中国特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10]。
3.2.2 有利于构建基层医疗联合体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布《医药联盟办法(试点)》,强调医联体在康复社会的建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三级预防,实施持久管理,以及参与健康管理、健康传播、健康教育活动[12]。虽然我国的医联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并且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例如,由于上下游之间的服务范围差异较大,无法实施“基础首诊、双边转院、急慢分治、左右衔接”的全面、系统的医患关系[13]。在医联体中,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负责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支持和协助其他救援人员开展卫生应急救援活动。而全科医生则主要负责家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当两者紧密协作时,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医联体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宣传优势,为全科医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协助医生开展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家庭护理等工作。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全科医生提供必要的点对点的医疗支持,以保证受众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必要的医疗支持。而全科医生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医疗服务优势,通过熟悉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和群众健康需求,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咨询和指导。同时,全科医生也可以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开展家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宣传和疫情防控工作,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这种协同合作的关系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和培训体系来优化,以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为公众健康服务。通过建立医联体,健康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健康服务,并且通过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联盟团队,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完善与优化[14]。
3.3 拓展研究社会健康
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是两个互相关联、互不可替代的群体。在“拓展研究社会健康”的实践中,两者共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首先,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都关注社会健康工作,拥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两类人员可以共同针对人口健康问题进行调研,探索社会健康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且有效的干预和回应。此外,两者具有事前干预的能力,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活动,预防人口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其次,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在服务客户方面也具有互补性。全科医生在体检过程中,可以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和疾病筛查,同时,通过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可以提供科学的健康建议。健康社会工作者则更注重社会环境和非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其可以调查社会环境、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整体上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人口健康的发展。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在服务客户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更加全面地服务人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的合作,也能够提高人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两者在工作中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服务质量提升,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当然,在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合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工作沟通不畅、角色不明确、协作难度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协同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和角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规范化的服务标准等。总之,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在“拓展研究社会健康”方面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两者在专业知识、服务模式和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互补性。在合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高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互学互鉴,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医疗卫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WHO的定义,身体健康不只是指毫无病痛或衰弱,而且还包括体力、精神、社交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因此,只有当这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能够做到自我调节,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身心健康。并且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可有机结合患者心理问题与临床疾病,制定整体治疗方案,更有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15]。个人健康问题的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而社会健康问题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人群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需要将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如心理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措施。然而,现今学科研究已经趋向于专业化,很容易使研究视野受限。因此,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来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这种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合作不仅拓宽了科学研究的范围,也有利于推动健康社会工作的横向发展。在基层建设中,熟练掌握理论基础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全科医生的跨学科合作无疑是推动建设“健康社会”的催化剂。
4 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4.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量与稳定性
有学者对应届医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工作环境、政策保障、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四个方面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轻松的工作环境、稳定的政策保障、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四个因素对医学人才选择全科医生岗位具有显著的影响[16]。为了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不足和稳定性差的问题,需要保证全科医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相关卫生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全科医生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鼓励全科医生留在基层。医学院校也应该重视全科人才的培养,完善和强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开设相应课程培训,以提升全科医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通过高效的管理和竞争机制来激励全科医生,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让其感受到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7]。
4.2 健康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合作模式
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合作潜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非常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影响巨大,因此需要在疫情防控、救援伤员、调配疫情防控物资等方面紧密合作。在疫情防控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响应基层政府要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目前政府和社会工作者仍在实践中探索更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模式。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一个理想互动模式——“互嵌与共生”,这是一种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案,该模型旨在通过强化预防措施,加强监测与预警,同时,让卫生社会工作者发挥其在教育、健康管理、卫生保护等工作方面的重要角色。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二者互相嵌合,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1+1gt;2”的效果,形成共生型合作伙伴关系[18]。健康社会工作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合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两者都专注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服务质量提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在合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服务标准等,以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协作和共同发展。
4.3 医联体建设一体化
在医联体建设一体化方面,健康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主要问题包括沟通不畅和职责不明确。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两者需要增强协作意识,制定清晰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应落实全科医生与健康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协作机制,从而促进全科医生和健康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供需体制失衡的问题[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学专业人才[19],导致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心下降,而且还给“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带来不少困难。加快完成医联体的建设和改善能有力推动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建立医联体旨在促进基础医学发展[14],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促进医疗资源共享。这一举措旨在打造一个公共、安全、便捷、规范化、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医疗体系,将促进三级医院、社区、个人、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实现医疗服务更加均衡、更加公正、更加安全、更加便捷。通过深入探索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级别的医院的特点、任务和功能,从而有效地发挥其潜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医院的整合效果[13]。
5 小结
本文根据“健康中国”战略,在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共同连接医院社区、拓展研究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研究了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卫生环境中的合作价值,提出了发挥这种合作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对策。同时,本文对目前健康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沟通障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加强协作意识、定期沟通交流、落实协作机制等。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健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应坚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加强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合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社会。
作者贡献:李奕桦负责文章构思与设计、论文撰写;赵艾杨、曾飞、方雪、张旺负责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对文章进行质量控制;李奕桦、王欣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李奕桦https://orcid.org/0009-0003-4639-1174
赵艾杨https://orcid.org/0009-0003-9396-5601
曾飞https://orcid.org/0009-0009-7258-6833
方雪https://orcid.org/0000-0001-5582-3969
张旺https://orcid.org/0000-0003-2849-1887
王欣https://orcid.org/ 0000-0002-7592-7789
参考文献
NYBERG T,FERGUSON N M,NASH S G,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isks of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B.1.1.529) and delta(B.1.617.2) variants in England:a cohort study[J]. Lancet,2022,399(10332):1303-1312.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2022]113号[EB/OL].(2022-12-07)[2023-07-09].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07/content_5730475.htm.
刘炫言,钮骏.健康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实践的启示[J].心理月刊,2020,15(20):234-236.
张开宁,赵俊光.健康社会科学在卫生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J].卫生软科学,2022,36(3):19-23.
《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22(3):42. DOI:10.3969/j.issn.1002-4441.2022.03.01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出版[J].党的文献,2020(4):129.
王志中,王霁雪.新时代健康社会工作的前景展望[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31.
许丽君,朱京海,刘建鑫.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优化策略研究——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管理委员会建设局,2021:580-589.
毛阿燕,孟月莉,严晓玲,等.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公共卫生体系的职责与使命[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313-1318.
张培东,蒋俊俊,李炫蓉,等.现阶段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J].内科,2022,17(4):428-431.
杨伟民.习近平关于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J].学习论坛,2023,39(1):28-34.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EB/OL].(2020-07-31)[2023-02-01]. http://www.natcm.gov.cn/xinxifabu/guowuyuanxinxi/2020-08-04/16262.html.
杨凤杰,周卫兵,王建敏,等.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5):519-521.
王丽,王志中,杜婷.医联体背景下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9):718-720.
王峰,王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8):70-71.
雷子辉,冯晶,申鑫,等.国内外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2):2194-2199.
邰秋园,黄雪梅,程欣,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415-1418.
李红飞,曾守锤,莫健.互嵌与共生:健康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想关系模式建构[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0):724-727,731.
马小飞.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路径探讨[J].发展,2022(5):40-44.
(收稿日期:2023-07-25;修回日期:2024-03-18)
(本文编辑: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