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Ⅱ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及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25-01-01韩江
【摘要】目的 探究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及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HF患者随访时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81例)和预后不良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NT-proBNP、IL-6、Ang-Ⅱ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模型分析心功能指标与NT-proBNP、IL-6、Ang-Ⅱ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T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均Plt;0.05)。预后不良组患者NT-proBNP、IL-6、Ang-Ⅱ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lt;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IL-6、Ang-Ⅱ水平与LVEDD、LVESD、LVPWTs、IVSTd均呈正相关(NT-proBNP:r值=0.520、0.662、0.535、0.571,均Plt;0.05;IL-6:r值=0.575、0.555、0.414、0.463,均Plt;0.05;Ang-Ⅱ:r值=0.556、0.362、0.581、0.350,均Plt;0.05),与LVEF均呈负相关(NT-proBNP:r值=-0.540,Plt;0.05;IL-6:r值=-0.521,Plt;0.05;Ang-Ⅱ:r值=-0.456,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IL-6、Ang-Ⅱ水平高均为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lt;0.05)。结论 CHF预后不良患者临床均表现出NT-proBNP、IL-6、Ang-Ⅱ水平升高现象,且上述指标均为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均与患者心功能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和管理,以降低CHF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Ⅱ;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2.012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38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指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异常,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1-2]。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脏代谢异常与心脏结构、功能、病理改变均密切相关,如心室重构舒张功能异常等[3]。CHF患者多存在心肌慢性微炎症状态,其炎症程度同样可能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中均具有较高效能[5]。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则是导致患者左心室重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的重要因子[6]。但目前,针对以上指标用于评估CHF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究NT-proBNP、 IL-6、Ang-Ⅱ与CHF预后及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HF患者随访时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51例)和预后良好组(81例)。预后良好组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31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45±5.51)岁; NYHA心功能分级[4]Ⅱ级30例,Ⅲ级27例,Ⅳ级24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2.31±5.45)岁; 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19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CHF的诊断标准[7],且经临床检查确诊;⑵年龄gt;18岁。排除标准:⑴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心脏手术史者;⑵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⑶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造血、免疫功能障碍者。
1.2 检查方法 ⑴患者取左侧卧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型号: EPIQ 7C]进行检查,探头频率2~4 MHz,检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Ts)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⑵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半径12 cm)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T-proBNP、 IL-6、 Ang-Ⅱ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⑵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IL-6、Ang-Ⅱ水平。⑶使用Pearson相关性模型分析NT-proBNP、 IL-6、 Ang-Ⅱ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使用 Pearson 相关分析进行检验,∣r∣值越大表示变量间关系越紧密;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LVEDD、 LVESD均大于预后良好组, 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 LVPWTs、 IVSTd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T-proBNP、 IL-6、 Ang-Ⅱ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NT-proBNP、 IL-6、 Ang-Ⅱ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CHF患者NT-proBNP、 IL-6、 Ang-Ⅱ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NT-proBNP、IL-6、 Ang-Ⅱ水平与LVEDD、 LVESD、 LVPWTs、 IVSTd均呈正相关,与LVEF均呈负相关(均Plt;0.05),见表3。
2.4 影响CHF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表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原值输入),以CHF患者随访时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作为因变量(1=是,0=否),进行量化赋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T-proBNP、"IL-6、 Ang-Ⅱ水平高均为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CHF是一种由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损伤性疾病,发病后,患者的心肌结构及组织会发生变化,正常心肌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导致其心室泵血功能及充盈功能下降,CHF是所有心血管病患者疾病进展的终点[8-9]。左心室重构是影响CHF患者病情进展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既往研究证实其与患者机体炎症、应激、细胞纤维化、脂质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10]。
在心脏的心房与心室组织中,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经蛋白水解酶的介导作用,会被切割成两种片段,一种是具备生物活性的脑钠肽(BNP),另一种则是无活性的NT-proBNP。NT-proBNP的体内半衰期更长,稳定性更高,其血浆浓度变化相对独立于其他血浆组分的变化。此外,NT-proBNP的检测结果不受采样时间、患者体位或日常身体活动状态的影响[11]。IL-6是关键的促炎因子,有研究表明,IL-6大量分泌、高水平表达会引起患者心肌细胞损伤,导致心肌肥厚、收缩力降低,抑制IL-6有望成为治疗存在明显促炎因子激活的HF的新疗法[12]。Ang-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催化生成的产物,其浓度升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使其分泌醛固酮,进而引发水钠潴留,导致CHF患者体内血钾水平降低。这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不仅会诱导心肌纤维化的发生,还会促使心肌细胞肥大,从而加重病情,对患者的长期预后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作为一种血管活性物质,Ang-Ⅱ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反应,增加心脏后负荷;同时,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机体儿茶酚胺水平上升,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可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最终促进并加速CHF的疾病发展[13]。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NT-proBNP、IL-6、Ang-Ⅱ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 这提示CHF预后不良患者心脏收缩能力及血管活性降低,炎症反应加剧,发生不良事件,导致不良预后。此外,为进一步明确NT-proBNP、IL-6、Ang-Ⅱ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IL-6、Ang-Ⅱ水平与LVEDD、LVESD、LVPWTs、IVSTd均呈正相关,与LVEF均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IL-6、Ang-Ⅱ水平高均为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证实,NT-proBNP、IL-6、Ang-Ⅱ均为导致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具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 CHF预后不良患者临床均表现出NT-proBNP、IL-6、Ang-Ⅱ水平升高现象,且上述指标均为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均与患者心功能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和管理,以降低CHF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衰中心联盟,《慢性心力衰竭“新四联”药物治疗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工作组.慢性心力衰竭“新四联”药物治疗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8): 769-781.
Lam C S P, Gamble G D, Ling L H, et 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vs.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in a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J]. Eur Heart J, 2018, 39(20): 1770-1780.
崔振双,田国祥. 2021ESC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 14(11): 1281-1287.
CARABALLO C, DESAI N R, MULDER H,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J].J Am Heart Assoc, 2019, 8(23): 14240.
Yang Q, Sun D, Pei C, et al. LDL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n-hospital bleeding in patients on high-intensit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indings from the CCC-ACS project[J]. Eur Heart J, 2021, 42(33): 3175-3186.
李峰,梁强,舒远招,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管紧张素Ⅱ、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心脏功能和预后不良的关系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2, 22(21): 4195-420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 16(5): 340-347.
苏布道,梁戎,灵小,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外泌体LncRNA H19、miR-214表达与炎性因子和左心室重构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 2023, 22(8): 796-803.
刘楠楠,朱芳一,霍建霞,等.青海高原地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21, 20(9): 6.
朱辰蕊,高竞生.血浆miR-378, HSF1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11): 2022-2025.
王青松,张艳敏,王雪冬,等.联合检测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河北医学, 2023, 29(10): 1644-1649.
潘丽华,孙国位,黄竹君,等.恩格列净联合rhBNP治疗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清NT-proBNP、hs-CRP、IL-6水平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 22(18): 1934-1938.
蒋丽,顾宇,段丽钦.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管紧张素Ⅱ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 2023, 40(6): 3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