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24-12-31孟庆武
[摘 要]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布局结构三个方面。要采取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提高职业教育帮扶力度,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辽宁经济建设,加强宏观管理,重点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根据辽宁各区域特点,构建职业教育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与共享。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适应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21.05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21-0193-04
0" " "引 言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职业教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极大进展。辽宁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家底厚实,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2]。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其知识传播、技术推广等都是围绕经济社会进行的,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重大,因此对辽宁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十分必要。
当前,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阶段,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如何立足省情,克服短板,适应蓬勃发展态势,促进全面振兴新突破,如何加快辽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提升职业教育对辽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 "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职业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完善。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时期,要坚持教育发展、释放经济活力、筑牢发展根基。辽宁职业教育存在很多不适应本省经济发展之处,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匹配度较低,部分区域的经济建设不能为职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对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扶持力度不够。职业教育也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对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培养存在薄弱环节。辽宁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1"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相对少。人才技能与职业岗位不匹配,人才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完全地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密,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为职业岗位需求服务的,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相比,多数专业的办学力量仍显薄弱。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通病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行业所需的知识有差距,加之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有限,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能力不强[3],无法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不利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
1.3"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布局结构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全省布局上依然不适应辽宁经济发展需要。沈阳、大连在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双核驱动的作用,而辽宁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较缓慢[4],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区域性非常明显,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规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超其他城市[1],导致人才布局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布局的针对性较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为辽宁经济社会的需求服务,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善。
2" "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能,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它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2.1" "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决定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为职业教育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社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新职业的兴起,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决定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区域经济的类型可以决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区域经济的结构可以决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2.2"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应与经济发展更为契合。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高质量专业人才[5],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有助于促进就业。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具备其他教育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必须以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做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3" " "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分析
职业教育能否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是决定性因素。《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设置了实现新突破的总体目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抓住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
3.1"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为其提供高等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支持,而职业教育也只有满足这样的要求才能达到自身的发展[6]。单纯追求规模的职业教育,必然暗含着盲目性和不科学的成分,无法取得内涵式发展和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仍会加快,但应是良性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不应单单追求规模的增长,更应侧重于高质量发展。
3.2"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这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所在,职业教育为适应变化而调整,满足产业结构变化的新专业要加强或新设,不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学科专业要弱化或取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是独立的,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专业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3.3"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布局结构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文化传统等,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因素,不同区域的目标方向和战略定位不尽相同,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现状,还是今后的发展态势,都是各具特色,因此不同区域在未来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类型上必然有所差异。
4" " "辽宁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对策分析
通过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适应发展的研究,其总体目标是,要实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辽宁经济发展相适应,助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助力辽宁经济腾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具体而言,一是要推进构建高质量辽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兴辽卓越”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促使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要推进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职业教育,推动“数字职教”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融合发展,加快专业升级与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三是要推进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围绕经济建设,构建多元办学格局,以与辽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主线,引导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使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布局结构相适应。四是要推进建设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4.1"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适应经济社会的对策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已从规模的快速增长转变为规模渐进的结构调整,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以适应辽宁经济发展。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7]。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强调,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为辽宁职业教育发展点明了方向。二是提升教育质量观,设置多样化的高质量标准。建立适应我省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及考核制度,提高办学质量。三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帮扶。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完善经费配置方式,对辽西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大帮扶力度。
4.2"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
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提出,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要提高职业教育与辽宁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就必须优化辽宁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从思想教育、学科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制定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机制[8],使区域产业发展形势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应根据辽宁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专业设置的类别、数量、布局等作出整体规划。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升级传统专业,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9],优先发展对辽宁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新技术类和交叉学科专业,促进新学科专业的诞生。三是重点建设辽宁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这就要求重点发展农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与农业工程类等专业,这类专业对辽宁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需要
为构建“绿水青山”培养环境保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3"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布局结构的对策分析
要在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同时,确定不同的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根据辽宁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上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合理分布高校,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应综合考虑辽宁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职业院校的分布。二是构建沈阳、大连、锦州三个职业教育基地。要坚持区域统筹、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凸显沈阳、大连、锦州“三角”职业教育引领作用,带动各地竞相发展。三是根据各经济区域的内部特点,选择适应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布局。要统筹“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5" " "结束语
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职业教育与当前经济社会相协调,无论是推动辽宁经济发展,还是促进辽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都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以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能够从根本上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决定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职业教育需适应经济社会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并有助于促进就业。
要提高辽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就要使“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让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相融合,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
(1)辽宁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靠扩张规模,更需要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是质量和结构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职业教育发展,采取多样化的高质量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帮扶。
(2)需围绕经济建设,以与辽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主线,加强政府对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加大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开发投入,更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辽宁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3)应从有利于联合科研攻关、复合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角度,以辽宁各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源共享。要合理分布高职院校,构建职业教育基地,根据各经济区域的内部特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
主要参考文献
[1]韩策.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辽宁省职业教育发展方向[J].辽宁高职学报,2022(10):10-12.
[2]郝鹏.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 奋力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N]. 辽宁日报,2023-03-23(001).
[3]姚明明,梁启东.立足科技创新新变化 驱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J].科技中国,2023(1):86-90.
[4]李连刚,张平宇,王成新,等.区域经济韧性视角下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过程: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科学,2021,41(10):1742-1750.
[5]李成森,付永生.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13-18.
[6]张胜.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8]刘士伟,李丹.促进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的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2(4):63-66.
[9]艾静超,尹晓伟,栾好利.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