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商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2024-12-31苏汉君
摘要:本文以农商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和阐述现阶段我国农商行信贷业务风险因素的主要类型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农商行存在信贷风险识别落实不力、信贷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信贷风险防控力度不足、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四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
DOI:10.12433/zgkjtz.20242631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商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农商行信贷风险防范成为保障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商行主要的信贷风险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我国农商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政策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下的金融政策风险和微观环境下的金融政策风险。前者主要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的金融监管机构颁布出台的政策文件,其对农商行信贷资金的投放领域和规模作出了宏观指导,如果农商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则很容易产生坏账、呆账,情况严重时,可能会使金融监管部门回收信贷资金,并对涉事农商行进行处罚整改[1]。后者则是指农商行所在的地区针对经济的需求和特点而出台的一些更加具有指向性和执行性的政策文件,其进一步细化了对当地农商行信贷业务的监管要求,农商行若不能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会对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经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农商行信贷风险中另一项主要的风险因素,其是指社会环境的变化、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其具体表现与信用风险比较相似,区别在于环境风险的成因是基本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说,环境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林牧渔业的贷款业务中,上述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容易受气候变化、疫病爆发、市场需求变化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加上行业的资金活动具有时段性、季节性及资金周转缓慢的特点,导致农商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发生环境风险的概率较高。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商行常见的信贷风险类型,指的是贷款申请者无法履行合约要求,存在还款难的问题,从而形成不良贷款,给农商行造成损失。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频发与银行客户群体的经济情况和信用情况高度相关,农商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三农”客户、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客户,一方面,客户群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用意识,偿债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剩余中老年客户群体的还款能力较弱,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银行常见的集中信贷风险因素之一,外部市场不稳定表现在利率和汇率波动,这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银行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利率、汇率等变动,难免会遭受一定损失[2]。对农商行而言,利率变动是其信贷业务中市场风险因素的主要表现形式。市场利率根据当前的行情不断调整,如果波动过大会对银行的收益产生影响,农商行需要承担利率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的是因银行业务办理不符合规定或银行人员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信贷业务风险。对于农商行而言,其在自身基础设施、人员管理素质、技术能力、生态环境等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会造成相当大的操作隐患。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农商行管理层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提前预知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或受管理层自身专业水平限制,容易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失误[3]。第二,业务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因自身工作能力不足,或出于考核压力、业务压力及个人利益的驱使,被动或主动地违反银行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出现不当操作。
二、农商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识别落实不到位
当前,部分农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信贷风险识别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在贷款准入过程中,部分客户经理没有严格执行贷前审查,审查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全面了解和调查借贷人或担保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仅仅核对客户提供的基本信息,忽视了对客户其他信息如家庭支出情况、具体工作情况、负债情况以及借贷资金用途的调查评估。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对客户的征信报告中存在的可疑点的调查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和及时发现信贷风险,从而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部分农商行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还有待健全,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风险识别预警机制无法有效识别信贷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各项信贷风险因素,这样一来,在预警触发时往往已经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信贷风险识别预警的时效性不足。
(二)信贷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当前,部分农商行并没有建立完备的信贷风险评估机制,这并不利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农商行并未构建起完备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缺乏符合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实际情况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少农商行在对客户信用评级的过程中还依赖之前的模糊评级方法,即主要由信贷业务人员和贷款审批人员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实地考察和经验来评估决策。上述信贷风险评估方式虽然可能适用于优质客户群体,但中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家庭作坊式”特征,即财务核算能力低,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分野模糊,管理人员的履约意识和专业素质有限[4]。因此,现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对农商行主要客户群体信贷风险的评估结果并不准确,农商行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客户信贷风险评估标准。
(三)信贷风险防控力度不足
信贷风险防控力度不足也是当前我国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贷款“三查”工作中的贷中审查和贷后审查落实不到位。部分信贷人员在进行贷中审查时存在疏漏,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不够全面,无法全面评估借款人的风险;部分农商行在贷后审查环节缺乏足够的监测机制和风险应对措施,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借款人的风险变化;另一方面,信贷风险缓释措施有限。部分农商行没有充分考虑到采取风险分散的手段,导致信贷风险集中度较高;对风险缓释工具应用不够灵活,过分依赖担保品进行评估。
(四)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是当前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较为突出的一块短板,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组织机构不完善。部分农商行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岗位,导致风险管理职责分散或重叠,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风险管理机制;部分农商行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了对信贷风险的全面掌控。其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与“贷款三查”工作流程结合不紧密,存在风险识别不及时或不全面的情况,导致潜在风险未被有效发现;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没有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等因素;风险控制措施不够具体,无法有效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最后,信贷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当前,农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面临着技术工具和系统的滞后问题,无法支持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具体体现在缺乏自动化的信贷管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导致信贷决策过程耗时长、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低下。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商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全面落实信贷风险识别
1.规范贷前审查
农商行应规范贷前审查流程,在贷前审查环节,信贷人员应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调查和核实,这包括对个人客户和企业法人客户的资信信息进行实地走访和深入调查,运用多种途径对客户的征信、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于涉及抵押物、质物、保证人等信贷要素的情况,需要进行实地勘验核实并拍照留底,形成书面审查报告,此外,客户经理还需要跟客户面谈。经过上述严格的贷前审查流程,农商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资信情况,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完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农商行要建立从分析建模、监测预警、核查管控、跟踪督办到考核评价的闭环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常态化监测信贷资产质量,采用非现场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和识别信贷风险。此外,农商行还应创新监测预警手段,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察、综合检查等方式,加强风险检查和识别,重点关注信贷活动的重点环节、重点业务、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
3.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功能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贷风险识别的关键,农商行需要持续优化信贷管理系统,特别是加强信贷风险自动识别预警功能。农商行应与政府信息系统、社会征信系统等紧密对接,提升信贷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共享水平。在此基础上,农商行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进行升级优化,让信贷人员通过信贷管理系统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对市场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三农”活动的生产经营情况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测算分析,全面提升信贷风险识别能力。
(二)优化信贷风险评估机制
1.完善客户信用评价标准
农商行应根据客户特点和信贷业务特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标准,构建以品行、能力、资产状况、基本条件为评估维度的四要素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农商行要立足信贷业务实际,从四要素出发,科学选取和设置二级、三级评级指标并合理分配各项指标的评估权重[5]。
2.充分应用风险评估模型
农商行应充分应用风险评估模型来提升评估质效,在实务工作中,农商行常用的一种风险评估模型是风险矩阵。风险矩阵根据专家经验对风险因素进行评级并通过对风险发生频率的预测,确定风险因素的等级。这种评估方法可以降低主观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培训
农商行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信贷业务管理人才,通过有计划的招聘和培训,提升信贷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对信贷审查岗位的人员要挑选具备理论素养和实干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审慎性。在人事招录过程中,要避免任人唯亲的问题,选用贤才,注重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的贯彻。
(三)提升信贷风险的防控力度
1.落实信贷业务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
贷中审查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保证审查工作的审慎性、独立性、真实性是信贷资金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农商行在贷中审查环节要秉持“审贷分离”的工作原则,由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信贷审查专岗,安排专人对借贷人的信息、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增信措施等进行审查和审核;对上交的贷前报告、财务数据应逐一核实审查,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如果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较贷前审查时发生重大变化、信贷风险严重上升,审查人员需及时知会授信审批部,不得放行信贷业务。此外,农商行要切实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在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部门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借贷人进行持续追踪和多维度检查,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信贷风险,要及时启动风险应对预案。
2.建立健全信贷风险转移机制,丰富信贷风险缓释手段
农商行要在风险缓释手段上进行创新,建立健全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控制,提升信贷风险防控力度。银行的不良贷款与客户质量和资产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农商行可以通过对冲基金等形式,让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部分潜在的风险,完成信贷风险转移。此外,农商行还可与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业务,以共同应对信贷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商行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不断变化的风险和挑战。为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农商行应全面落实信贷风险识别,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并提升风险防控力度。通过合理的措施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农商行将更好地把握风险和机遇,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权全子.信用风险视角下农商行支农信贷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业观察,2022(09):136+138.
[2]李昕迪.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06):71+73.
[3]黄潜.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场现代化,2022(03):13+15.
[4]唐杨.BC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
[5]王茂崎.贵州A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