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药械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影响
2024-12-31王建武
摘要 为筛选高效安全、防效优异的化学药剂及施药方式,在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选择市面上常用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采用两种施药方式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药剂选择上,可选用20%氟唑菌酰羟胺SC 750 mL/hm2+25%丙环唑EC 60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30%丙硫菌唑OF 900 mL/hm2+43%戊唑醇SC 600 mL/hm2、30%肟菌·戊唑醇SC 600 mL/hm2或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中的任意一种进行防治。在施药器械选择上,单论施药效果时,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施药效果优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而考虑人工成本、作业效率和防治时效等多方面因素,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酌情选择。本研究为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施药器械;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16-0084-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6.020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equipment on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wheat scab
WANG Jianwu
(Gua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Guangde 2422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for highly effective, safe, and excellent chemical agent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control of scab, commonly used wheat scab control ag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market, and a comparative trial of wheat scab control efficacy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the selection of control agents, any one of the following could be used: 20% fluxapyroxad SC 750 mL/hm2+25% propiconazole EC 600 mL/hm2, 40% prothioconazole·tebuconazole SC 600 mL/hm2, 30% prothioconazole OF 900 mL/hm2+43% tebuconazole SC 600 mL/hm2, 30% dimethomorph·tebuconazole SC 600 mL/hm2, or 70% thiophanate-methyl WP 1 500 g/hm2.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equipment, when considering onl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the efficacy of using a knapsack electric sprayer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using a multi-rotor plant protection drone. However, taking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labor,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timing of control, appropriate method could be choosed based on its actual circumstances.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scab.
Keywords wheat scab; control agents; application equipment; efficacy of prevention;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是小麦生产中为害程度重大的病害之一[1-2],该病害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受害后小麦的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出粉率和面粉质量均受到影响,商品价值降低;同时病麦粒含有致呕毒素等物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3-4]。因此,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广德市位于安徽东南部,小麦为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 000 hm2以上,小麦赤霉病为主要常发性病害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均在中等以上。该病害的流行程度受菌源、感病期、品种抗性、种植方式及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扬花期如遇高温阴雨天气且抽穗扬花时间与镰刀菌子囊壳成熟高峰期的吻合度较高,则赤霉病流行成灾的风险较大[1-2]。研究区小麦抽穗扬花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而每年4—5月份,阴雨天气较多,小麦穗期赤霉病流行风险较高。小麦赤霉病穗腐一旦发生,目前暂无有效手段进行治疗。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个防治关键窗口期适时开展药剂预防尤为重要[4]。在关键防治时期,使用合适的施药器械,选用防效较好的药剂,是成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施药器械主要有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担架式动力液泵喷雾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及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等,其中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的作业效率高、省时省工,逐渐成为种植大户的首选防治器械[5-6]。为确保小麦稳产丰产、增收增效,本研究在赤霉病防治关键窗口期,选择市面上常用的防治药剂,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效对比试验示范,筛选高效安全、防效优异的药剂及施药方式用于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小麦生产上赤霉病的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安徽广德市桃州镇和平村某地块进行,试验田块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药剂" 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稳腾];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OF+43%戊唑醇SC(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久易捍润);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甲基托布津);20%氟唑菌酰羟胺SC+25%丙环唑乳油EC(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麦甜+伴侣);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乐麦宝)。
1.2.2 供试作物" 小麦品种为扬麦15。前茬作物为水稻,小麦采用免耕直播种植方式,田间管理与当地小麦种植田保持一致。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8个处理,包括5个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处理、2个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表1)。各处理未设重复,处理小区面积300 m2,各小区纵向依次排列,小区之间及四周均设有保护行,宽度在1~2 m[7]。无人机施药用药液量30 L/hm2,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用药液量450 L/hm2。
1.4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共施药1次,于2023年4月10日下午施药,此时小麦正处于扬花初期(扬花10%左右)。准确称量各小区实际用药量和用水量,按照规范的稀释方法分别将其注入相应施药器械内,均匀喷雾。换用不同药剂前仔细清洗喷雾器。施药当日晴,无风,气温28 ℃,药后第3天出现连续2 d小雨天气,至试验结束30 d内共计雨日9 d(其中中雨天气2 d,无大雨天气),阴天2 d,其余天气为晴或多云。
1.5 调查项目与方法
1.5.1 药剂安全性评价" 施药后采用目测法适时调查,观察药剂对小麦有无药害产生,如有药害产生,须记录药害的类型及程度,并观察作物长势、叶片颜色及成熟进度等指标;同时,查看药剂是否对试验区内其他病虫害、野生动物和有益昆虫等产生影响[8-9]。
1.5.2 防治效果调查" 于5月10日小麦病害稳定后调查防效,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0株,以枯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并通过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来统计防效。分级方法:0级,全穗无病;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10-11]。防效计算公式如式(1)~(3)。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1)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值)/(调查总穗数×7)×100 (2)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3)
1.6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统计分析,以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评价
分别于施药后3、7和14 d(2023年4月13日、17日和24日)以目测法对试验区进行药剂安全性调查,未发现小麦植株出现药害症状;试验田块未发现此次防治施药对其他非靶标对象、野生动物及有益昆虫等有明显影响。说明此次试验所有处理药剂按试验设计用量使用对小麦生长安全和周边环境无明显影响。
2.2 不同处理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处理的小麦赤霉病防效见表2。从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来看,T1处理(20%氟唑菌酰羟胺SC 750 mL/hm2+25%丙环唑EC 600 mL/hm2)病穗率1.7%、防治效果87.73%,在此次试验无人机防治处理组中防治效果最好;T2处理(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T3处理(30%丙硫菌唑OF 600 mL/hm2+43%戊唑醇SC 600 mL/hm2)、T4处理(30%肟菌·戊唑醇SC 600 mL/hm2)、T5处理(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病穗率分别为1.9%、1.8%、1.8%和2.2%,防治效果分别为84.01%、86.62%、85.87%和80.67%,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所有处理均达到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理想效果。
从不同施药器械的防治效果来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防治效果优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SC 750 mL/hm2+25%丙环唑EC 600 mL/hm2处理药剂,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T7)的防治效果,较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T1)的防治效果高10.04个百分点,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处理药剂,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T8)的防治效果,较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T2)的防治效果高13.02个百分点,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lt;0.05)。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选择市面上常用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方式的小麦赤霉病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药剂选择上,可选用20%氟唑菌酰羟胺SC 750 mL/hm2+ 25%丙环唑EC 60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30%丙硫菌唑OF 900 mL/hm2+ 43%戊唑醇SC 600 mL/hm2、30%肟菌·戊唑醇SC 600 mL/hm2或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中的任意一种进行防治。在施药器械选择上,单论施药效果时,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施药效果优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考虑人工成本、作业效率和防治时效等多方面因素,种植户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酌情选择。
从此次试验结果可看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同样能够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种植面积大、防治窗口期短是当前种植户在防治该病害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2-13],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作业效率低,日作业能力不及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因此,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上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的防治效果和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次试验设计时只考虑了同等情况下1次施药的防治效果,而当地实际生产上预防小麦赤霉病一般需要进行2次施药防治。此次试验因受天气、试验田菌源等多因素影响,试验区域小麦赤霉病总体发生程度较轻,表明此试验方案设计的施药次数、药剂种类、施药量及器械选用在一般情况下均能符合生产要求。在实际生产中,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化学防治,使用试验推荐的药剂及用量;第一次防治后5~7 d,根据天气及田间病情再次防治,以减少病害复发,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注意适时用药,遵循“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的原则,在病害高发区或遇不利天气时,须进行二次防治。
参考文献
[1] 吴海霞,张杰峰,崔家华,等. 航空植保专用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20,26(9):101-102,114.
[2] 王连生.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20(3):32-33.
[3] 张永丹.河南省上蔡县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J].乡村科技,2024,15(2):79-81.
[4] 邰艳利,赵小宁,许烨,等. 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4):86-87.
[5] 苏勇宏,马晓静.植保无人机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7):56-57.
[6] 张聪合,贺亚红,刘珠珠.植保无人机喷施甲基二磺隆对节节麦的田间防效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评价[J].基层农技推广,2022,10(3):19-21.
[7] 卢小平,肖冬芽,甘贱根,等. 4种施药器械对水稻基部病虫害的防效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8,30(5):61-64.
[8] 陈宏州,韩凯,杨红福,等. 不同杀菌剂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评估[J]. 麦类作物学报,2022,42(4):504-511.
[9] 林宛玟. 2种叶菌唑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在小麦上的残留行为[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
[10] 龚卫良,殷茵,陆彦,等. 不同药剂对桃树流胶病的防治效果试验[J]. 上海农业科技,2021(5):117-118.
[11] 单丽丽,易红娟. 多种药剂防治结球甘蓝菌核病效果比较试验[J]. 上海农业科技,2022(4):126-127.
[12] 周金鑫,吴佳文,吴达粉,等. 小麦叶部锈病与白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21(6):39-43.
[13] 李苏.安徽宿州市植保无人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7):33-34.
(责任编辑: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