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4-12-31吴文江

大医生 2024年23期
关键词:手法复位

【摘要】目的 分析甲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121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选例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选例地点为惠水县人民医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60例)和观察组(61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情况、平衡能力、头晕情况、临床疗效、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均Plt;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均Plt;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均Plt;0.05)。结论 甲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联合用于治疗BPPV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前庭症状和头晕情况,提高平衡能力,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甲磺酸倍他司汀;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23.006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3.0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常见的局部前庭类疾病,患者在改变头部位置或躯体姿态时会出现突发性眩晕、眼球颤抖、恶心及呕吐等症状[1]。目前, BPPV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认为是由于耳石进入半规管导致听觉毛细胞的活性或抑制程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头晕及眼部颤动[2]。临床多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通过精准调整头部姿势,使异位耳石回到椭圆囊,但该方法操作难度较高,且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关节紊乱等问题,且治疗后仍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漂浮感等现象,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3]。因此,需联合其他疗法缓解复位术后的不适,提高患者平衡能力。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一种组胺类药物,能有效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大脑、小脑、脑干及内耳的血液供应,缓解耳鸣和耳胀感,可用于BPPV的治疗[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 BPPV 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1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选例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选例地点为惠水县人民医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60例)和观察组(61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7.62±6.9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79±2.2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7.26±6.4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64±2.16)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惠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通过,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5]中BPPV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⑵既往行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存在由仰卧位水平翻身引发的轻微非典型头晕、平衡失调及头部沉重感等症状;⑶头晕发作持续时间lt;1 min。排除标准:⑴合并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导致的中枢性眩晕者;⑵合并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导致的周围神经性眩晕者;⑶既往有颈椎骨折史或脊柱病变史者;⑷合并中耳、内耳至前庭神经区域肿瘤占位者。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⑴前半规管。患者端坐于治疗台上,头向患侧扭转90 °,在医师的辅助下迅速仰卧,上半身与床面保持30 °夹角。待眼震及眩晕感消失后平躺1 min,向健侧转90 °,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保持侧卧位1 min。向下转90 °调整为俯卧位,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保持俯卧位1 min,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90 °,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保持侧卧位1 min,然后坐起。反复上述操作至耳石从水平半规管移回椭圆囊。⑵后半规管。患者取端坐位,头偏向患侧45 °,辅助患者迅速仰卧,上半身与床面保持30 °夹角,维持30 s后头向健侧偏转90 °,维持30 s,平躺后向健侧转90 °,维持侧卧30 s,坐起低头30 °持续1 min。

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片],2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并记录恢复情况。于治疗后第1、3、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统计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⑴前庭症状情况。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7 d后,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6]评估两组患者的前庭症状,满分6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前庭症状越严重。⑵平衡能力。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7 d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评估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满分56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⑶头晕情况。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7 d后,采用头晕障碍量表(DHI)[8]评估两组患者头晕情况,满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头晕症状越严重。⑷临床疗效。显效:眩晕症状减轻, VSI评分和BBS评分均处于正常水平,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有效:轻度眩晕, VSI评分和BBS评分接近正常水平,患者日常生活略受影响;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见改善甚至加重[5]。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100%。⑸复发情况。分别在治疗后1、 3、 6个月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分析数据选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x)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描述,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

当Plt;0.05时,视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情况比较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VS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头晕情况比较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更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5。

3 讨论

BPPV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病症,多由头部位置或身躯姿态变动诱发,进而出现短时间的眩晕症状,同时伴随自发眼球震动、不适感,以及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反应[9]。其中,原发性BPPV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正常位于椭圆囊、球囊囊斑的耳石脱离并流入半规管,当头位改变,耳石的移动会刺激两侧毛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引起头晕和眼震;耳石微粒或碎屑黏附壶腹嵴,会使半规管对重力感知灵敏度提高,头部转向特定角度时,嵴顶倾斜,引起前庭感受器兴奋或抑制状态改变,导致头晕和眼震[10-11]。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7 d后VSI、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观察组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参照组,治疗后1、3、6 个月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分析原因为,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有效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大脑、小脑、脑干及内耳的血液供应,为这些部位的组织和细胞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减轻眩晕症状[12]。同时,甲磺酸倍他司汀通过调节内耳内钾离子、钠离子等离子的浓度,降低毛细胞的兴奋性;通过调节内耳内的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释放,进一步改善内耳的功能[13]。此外,甲磺酸倍他司汀可阻止血小板凝聚,增加红细胞变形速率,提升微循环的功能,进而改善内耳的微循环,促进内耳内环境的稳定,为耳石的复位和内耳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14]。手法复位是一种非手术、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通过精准调整头部姿势,使异位耳石回到椭圆囊,恢复内耳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避免耳石在半规管内持续刺激内耳感受器,降低眩晕发作的概率,恢复内耳平衡感知功能,从而缓解眩晕和眼震等症状[15]。当耳石复位后,甲磺酸倍他司汀通过为内耳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其功能恢复,达到协同增效作用。

综上所述,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BPPV 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前庭症状和头晕情况,提高平衡能力,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陈晨,陈军,薛明.甲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治疗BPPV对患者DHI、BBS评分及VSI指数的影响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22, 43(16): 5-8.

李改丽,汪丙昂,徐贤华,等.耳石颗粒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对65岁以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4(10): 1317-1318, 1319.

吴子明,王丹丹.国际巴拉尼学会BPPV诊断新标准解读及2007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BPPV诊疗指南更新要点[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7, 25(5): 448-449.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591-3598.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52(3): 173-177.

刘怡聆,曾莎莎.眩平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和跌倒发生情况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20, 42(5): 727-730, 792.

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 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1): 25-27.

姜和,于虹雪,苏欢欢,等.眼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4(10): 999-1003, 1014.

张淑南,杨荣礼,高修银,等. BPPV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 2019, 35(1): 83-86.

符国庆.补中益气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气虚血瘀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3, 31(4): 253-256, 288.

雷华斌,张恒.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影响[J].世界中医药, 2016, 11(10): 2039-2042.

李义,高虹,王霞,等. Epley手法复位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眩晕患者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 23(8): 819-823.

林文,李尚坤,余恒旺.小柴胡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水平半规管嵴帽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 37(5): 792-793.

吴岚,常华,唐林波.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内耳缺血相关性眩晕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 16(9): 28-32, 44.

林爱桃,古联,陈敏丽,等.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 2022, 44(11): 1212-1214, 1224.

猜你喜欢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估
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的治疗体会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骨康方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46例手法复位配合针灸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分析
早期护理干预对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的影响
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