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
2024-12-31闫鹏飞李华忠
[摘 要]党史教育即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为内容的教育。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是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互贯通,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民族精神、赓续文化血脉;推进组织建设、强化后备队伍。但当前高校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存在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塑造面临多重挑战、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和吸引力、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增强党性修养;创新教学形式,丰富党史教育展示方式;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推动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党史教育;高校思政课;价值蕴涵;路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党史被列在日程中。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党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综上,研究新时期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蕴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无疑是最生动、最具积极影响力的教育素材。这丰富的精神遗产,“超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也记录着14亿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2]。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意义重大,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培养真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增强政治认同,培养时代新人
党史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是当前的一些实在性的遗址等;精神层面则是蕴含在实体性物质资源中的精神价值。包括优秀人物事迹、精神、作品、歌谣等。思政课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时期作为学生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极易被一些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所误导,引发一系列不恰当的言行。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党史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史、铭记党史、传承党史,把好思想关,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弘扬民族精神,赓续文化血脉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为中国人民开天辟地团结奋战取得胜利提供了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它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时代缩影,为全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有特区精神,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有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精神动力。其传承和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抵御磨难艰险的能力,增强发展韧性,强大精神内核,将精神动力转化为实践行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赓续文化血脉,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三)推进组织建设,强化后备队伍
党史教育是青年学子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构成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并领会党史,这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责之一[4]。青年学生需要也有必要学好党史,高校积极落实此项任务,通过党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入党信念和动机,能够为党组织培养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提高党建水平,以党建引领发展,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强化后备人才队伍。
二、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塑造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所面向的主体是“00后”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难以建立。第一,他们受网络时代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自媒体的影响,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广泛且多样,多元化的信息直接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不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二,“00后”大学生出生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国家高速发展的时期,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他们无法深刻理解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苦难和磨砺,亦难以体会当今和平岁月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第三,受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个别西方国家转而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部分大学生思想动摇,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和吸引力
思政课的道理必须讲“活”。所谓讲“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讲授方式,拓展讲授场景,丰富讲授语言,讲出思政课的生命力[6]。然而当前高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课件文字堆砌、照本宣科,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机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用心钻研。这些因素导致高校的党史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思政课的教学要用三个课堂,立足思政“第一课堂”守好教学主阵地,开发思政“第二课堂”强化教学主阵地,探索思政“第三课堂”拓展教学主阵地。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大多数只在“第一课堂”进行,一味追求理论教育,并没有将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结合[7]。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学生以游玩为主,没有深刻认识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实践课堂沦为形式,空有花架子,缺少实践的有效性。
三、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建设
(一)增强党性修养,注重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
1.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夯实专业知识
律人者,必先律己;教人者,必先受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教师自身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二十大相关理论知识,贯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二,致力于专业技能提升以巩固职业根基,深入领会党的百年历史精髓以启迪学生洞察历史脉络。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理论的智慧感染学生,真正让党史知识深植学生内心、扎实学识、淬炼灵魂。
2.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同样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再到共产党员,持续不断接受党史教育。在课堂中接受党史教育时,要能够全面地、客观地分析一些人物和事件;对社会热点事件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网络中面临有人歪曲历史事实、抹黑英雄人物的行为时,要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做事实的陈述者和英雄人物事迹的捍卫者,共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二)创新教学形式,丰富党史教育展示方式
1.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认同感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第一,邀请革命者和英雄模范人物来分享自身的事迹,邀请博物馆工作者、专家学者来学校做关于党史知识的讲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流露真情实感致敬英雄先辈和革命者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二,在课堂内展开演讲,邀请学生演讲关于本地革命战士的英勇事迹,既能让学生熟知本地的英雄人物,又能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在每年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等重要日子举行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纪念性活动,给学生精神和心灵上以洗礼,增强党史党性,走好新时代大学生的长征路。
2.发挥新媒体优势,多渠道学习党史
第一,建立党史资源相关网站,利用高校平台的优势建立党史课程资源网站,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制作与党史相关的小视频、微课上传至相关平台,比如“大学生讲党课”“党史知识我来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思政课教师可以转变考核方式,寻求合理有效且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的考核方式,转变传统的“笔纸测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结合“0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建立一套新的考核方式,加快推进党史教育提质增效。
(三)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推动理论联系实践
红色资源作为党史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挖掘和利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党史的了解,具备强大的育人功能。
1.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土红色资源
高校要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让党史知识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立足第一课堂统领理论知识,延伸第二课堂,加强业务钻研,拓展第三课堂,推进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等活动,把课堂搬进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场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看到红色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2.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推进党史教育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寻访类实践活动,积极做志愿者,参与支教活动等,为支教学校的学生讲述党史知识,鼓励不同学段的学子将我党的辉煌历史继承发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当中。做党史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年以来,书写了一部既生动又壮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国情和党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史教育和思政课融会贯通的教学实践,并为确保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形成常态化教育提供经验方法,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知史爱党提供内核支撑。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重视党史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各高校要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完善高校育人机制,通过多平台多机制,多渠道创新党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大学不同学段之间的链接,因材施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发挥党史的“导航”作用,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探索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教育新方式,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养分,以昂扬的姿态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4-515.
[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王剑俊.百年党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的意义、要求及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5):97-103.
[5]徐颖.党史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困境及建设路径[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3(9):91-95.
[6]杨晓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6):36-44.
[7]王易.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10-12.
[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简介:闫鹏飞(1995— ),男,汉族,山西晋城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史。
李华忠(1978— ),男,汉族,黑龙江讷河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一般项目“继承与突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革理路”(课题编号:WZY2023060)。
2023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大师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3YJC7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