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途径研究

2024-12-31金婷婷

华章 2024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途径

[摘 要]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培养模式单一、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等。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助教制度、开展教学竞赛、构建培训体系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对于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与持续提升,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比较重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而对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个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受传统观念和既有体制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亟须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构建科学、系统、持续的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一、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

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以教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成功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能力。它既包含教师驾驭课堂、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教学技能,也涵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教研能力,还体现为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智慧。可以说,教学实践能力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育人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先导。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科前沿、社会需求和学情分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预设教学流程,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这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调配各类教学资源,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既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全面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教学得失,持续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只有建立常态化的评价反思机制,教学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1]。

(三)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延伸与深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师生互动与交流能力

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需求。通过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共同体。

可见,教学实践能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师只有全面提升各项教学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高校尚未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的地位不高,人员和经费保障不足。教师普遍感到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及科研,在职称评聘、资源分配等方面向科研倾斜,导致教师投身教学的动力不足。部分管理者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陈旧,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将教师教学发展纳入工作重点,缺少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予以推动。

(二)培养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部分高校对教师教学发展需求缺少深入系统的调研,对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培养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难以精准适配教师的现实需求。即使开设了一些教学培训项目,但内容大多比较笼统和空泛,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操作性不强。教师反映,参加培训后收获感不明显,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难以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去,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三)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少分类指导和持续培养

许多学校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上创新不足,大多仍沿袭传统的集中培训、短期讲座等单一形式,忽视教学沙龙、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在线研修等更加灵活多样、贴近实践的培养路径,难以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于不同教龄、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没有提供差异化的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养。教师教学发展更多体现为零散和短期行为,缺少长期规划和持续引导,难以实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四)培养评价流于表面,难以真正发挥诊断和激励作用

一些高校对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究等情况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评价指标单一,过于注重培训次数、学时数、发表论文数等量化指标,忽视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效果提升等实质性内容,导致教师参与教学培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强。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未能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未能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奖惩、职称晋升等挂钩,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以评促培、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2]。

三、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完善助教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传帮带作用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应完善助教制度,为新老教师搭建互动平台。首先,可以从教龄、学科背景相近的老教师中选拔优秀者担任教学导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导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班级管理等各方面给予新教师悉心指导,传授宝贵的教学经验,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适应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技能。其次,要定期组织导师与新教师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学交流。导师要言传身教,现身说法,引导新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新教师要虚心向导师学习,积极吸收借鉴导师的教学智慧,潜心钻研教学艺术。最后,学校要建立助教制度的长效机制,将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工作范畴,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同时加强对助教工作的考核评价,将老教师的传帮带情况、新教师的成长进步作为教学业绩的重要内容,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良性教学互动,帮助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茁壮成长。

(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为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搭建教师展示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设置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实践指导等比赛项目,考查教师驾驭课堂、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开展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比武,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针对青年教师举行讲课竞赛,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例如,清华大学连续多年举办“青教赛”,参赛教师围绕教学设计、课堂展示、答辩环节开展激烈角逐,有效促进了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水平提升。

在竞赛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展示、点评交流等互动环节。参赛教师通过现场讲课,充分展示教学风采;专家评委当场点评,精准诊断教学得失;其他教师现场观摩,相互切磋讨论,学习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查找自身不足,共同提高。赛后,获奖教师还可以深入各教学单位开展巡回指导,通过教学示范、经验分享等方式,引领带动更多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在全校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极大热情。

(三)建立分类分层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

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教龄、学科背景、教学水平等因素,开发丰富多样、形式灵活的培训项目。对新入职教师,侧重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对中青年教师,重点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对骨干教师,着力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能力;对于即将退休的教师,可安排助教辅导、经验传授等任务。在培训形式上,要科学整合理论讲授、在线研修、专题研讨、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等,既突出理论高度,又强化实践应用,全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同时,学校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力量参与培训。邀请国内知名教学名师、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分享先进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经验。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开阔教学视野。此外,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档案和跟踪反馈机制。做好每位教师参加培训的登记和学时积累,客观记录教师的培训经历和学习表现。定期收集教师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动态调整优化培训方案。加强培训考核评估,重点考查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以“以评促学、以学促用、以用促升”的方式,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推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断进步。

(四)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根据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要求,研修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在其中的地位和比重。在年度考核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果、指导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应成为重点考查内容。在职称评聘时,在教学一线工作时间长、教学业绩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适度放宽科研要求。对于主动投身教学、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学校还可在津贴分配、研修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3]。同时,学校要完善教学奖励激励机制。在原有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奖项基础上,增设教学名师、教学新秀、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物质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对在教学改革中贡献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个人予以重奖,增强获奖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定期宣传报道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上海交大专门设立“教学名师”“研究生教育贡献奖”,重奖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产生了良好反响。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教师心无旁骛地潜心教书育人、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教学精品,推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持续提升。

(五)完善教学信息化条件,打造智慧教学支持环境

学校要加大投入,强化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一是要建设功能完备、易用可靠的在线教学平台,支持教师开展在线备课、授课、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建设涵盖各学科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征集和开发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各类数字资源,方便教师制作信息化课件。三是要加快发展面向教学的人工智能应用,如智能学习系统、智能试题库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备课授课方案,智能批改作业,诊断分析学情,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智慧化升级。建立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教务系统、在线教学平台等的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可视化呈现,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教学规律,科学评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基于大数据分析,为教师个性化地推送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实现教学诊断、教学预警、教学评价的精准化。同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为教师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实训机会。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开发了“智慧教室”系统,融合物联网、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可以准确采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直观呈现师生课堂表现,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持续完善教学信息化条件,既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支撑,又能以技术变革推动教学变革,最终达成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学校要将其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培养体系,为教师教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教师也要端正教学态度,潜心教书育人,努力成长为学生的引路人。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璇.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J].山西青年,2020(13):26-27.

[2]郭冬梅.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途径研究[J].职大学报,2019(2):99-101,108.

[3]王钧,李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3):102.

作者简介:金婷婷(1977—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青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琵琶、阮、柳琴演奏、本科教学、中小学民族弹拨乐团建设。

基金项目: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2028)。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途径
中俄高校教师油画教学方法异同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