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的音乐特征分析以及声腔形成
2024-12-31王何钊
徽剧作为我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与声腔,艺术表演形式多样,技艺精湛,乡土气息淳厚,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徽剧的音乐及声腔特色,先对徽剧音乐特征中的唱腔及音乐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随后对徽剧声腔的形成进行详细叙述,从中选取其声腔形成的三大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分别是徽池雅调、四平腔和昆弋腔、二黄阶段,为我国徽剧表演的创新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昭示着中华传统戏曲领域的不凡,徽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曲目,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地域特色及历史底蕴,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绝对的影响作用。徽剧的声腔特点及音乐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京剧产生的关键。为了促进我国这项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徽剧的音乐及声腔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徽剧的传播与弘扬。
徽剧的音乐及声腔特色
徽剧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艺术特点,其演唱形式及表演形式多样,能够通过相应的表演音乐或声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情感。
一方面,徽剧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曲”上。首先,徽剧的戏曲音乐具有地域性特点,徽剧主要流行于安徽和江西的婺源,其音乐主要迎合了该地区人们的兴趣爱好,可以作为地区性标志,且相应的音乐唱腔也体现了一定的方言性特点,充分展现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其次,徽剧的戏曲从文学角度来看,其音乐创作及剧本创作极具文学特征,曲目大多是由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改编。例如,《七擒孟获》《贵妃醉酒》等经典曲目,其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学价值。最后,徽剧的音乐具有融合性特点,其音乐主要是声乐和器乐的融合,将二者进行搭配使用,提高徽剧戏曲的表演性及艺术性,使徽剧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更加丰满,这需要整个戏剧团队共同努力。
另一方面,徽剧的声腔特点主要是多样性。徽剧的历史相对较为悠久,存在许多种类的声腔,徽班代表的声腔主要有四平腔、昆弋腔、吹腔、二黄等,且在不同的声腔中,其音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徽剧是由青阳腔和徽戏演变而来的,属于曲连体,使用人声进行帮腔,具有一定的典雅性特征。但是,也正因如此,其前期发展过程中,缺少了管弦乐伴奏,使戏曲的受众较少,过于高雅,难以让人看懂。随着管弦乐的加入,帮腔旋律更加丰富,且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后期更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徽调西皮”“杂曲小调”等的特色声腔。
徽剧的音乐特征
徽剧音乐特征中的唱腔特征。徽剧的唱腔主要由音乐声腔为主,包括西皮、拨子、吹腔等,再辅以徽昆以及高腔,或是山歌民谣,从而组成板腔变化体的唱腔结构,其唱腔中的词格标准主要有七字、十字两种。在唱腔中的人声演唱部分,其词格形式主要讲究上下对称,有一定的韵律,从而增加人声唱腔的韵味以及亲切感,进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唱腔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帮腔句和滚唱句。其中帮腔句更加侧重于情感的表达,滚唱句则更加侧重于故事的叙述。在进行帮腔时,由于其旋律性较强,在帮腔尾声时可以辅以锣鼓,强化人物情绪。而滚唱句相对而言,更侧重于陈述,情感表现力相比于帮腔句较差,但其整体的逻辑性及沉稳性较强。
唱腔的系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生腔和旦腔。生腔和旦腔都可以进行细分,生腔可以分为武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旦腔则可以分为花旦、作旦、青衣等。其中生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而旦腔的特点则是抒情婉转。例如,徽剧艺术家李龙斌先生,在《临江会》《穆桂英大战洪州》等曲目中,唱腔高昂,让观众不仅将自己代入戏曲故事之中,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抑或是王丹红老师表演的《贵妃醉酒》《白蛇传》《吕布与貂蝉》等曲目,其在表演过程中,用抒情婉转的唱腔,让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将其当作古典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徽剧唱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演唱和念白。但主要是以演唱为主,念白为辅,在演唱过程中,相应的徽剧表演人员要将自己代入故事之中,将自己变为“戏中人”,体会“戏中情”,充分发挥其叙事与抒情等多元化功能,使得情感交织,进而提高徽剧表演的感染力。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要迎合徽剧作品情节多变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将词、音等进行充分融合,保证“字正腔圆”,以情动人,从而将徽剧唱腔的艺术表达效果发挥至最优状态。
徽剧音乐特征中的器乐特征。徽剧的器乐按照曲目的文武场特点可以分为管弦器乐和打击器乐。通常情况下,文场的器乐以民族器乐为主,如琵琶、古筝、高胡等,武场的器乐主要以打击乐为主,如鼓、锣等,以此营造出文武场的环境氛围。在徽剧表演过程中,其声腔表演与器乐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融合能够将艺术效果发挥到极致。器乐和声腔的融合,能够将徽剧的情感内涵进行升华,协调的“器声”搭配能够使徽剧的表演更加自然舒展。同时,徽剧表演过程中,在不同情节或是转折时,运用器乐进行伴奏,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强化剧情矛盾,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优化徽剧的故事结构及舞台节奏。例如,在进行《水底鱼》表演时,其中有一连串的奔行动作,且动作间的转换速度极快,在这时辅以锣鼓,将会强化其动作的节奏感,渲染气氛。
相较于管弦器乐,打击器乐在徽剧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其也成为“锣鼓经”。早期徽班表演开始前,往往会先进行三遍吹打,吸引观众,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将军令”“到春来”等曲牌,在“闹台”时可以在器乐中加入“先锋”或是“大海螺”,营造磅礴的气势。锣鼓经要想提高表演效果。首先,指挥者要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能够做到鼓点上的三准确,保证起板、转板、煞板的精准。其次,保证器乐音色的多样性,以锣鼓经中的“鼓”为例,要保证在徽剧表演过程中,有高音、低音鼓的加入,同时大鼓、梆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剧情的需要,将相应的鼓进行融合使用,提高艺术表达效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最后,保证音色的独特性,锣鼓经应该以“宽、平、低”的音色为基础,通过不同鼓类乐器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敲打方式,营造出独特的音色效果,进而形成别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在徽剧表演过程中,相应的器乐老师,依据不同的节奏、力度、动作、频率等,进行器乐演奏,从而对徽剧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转变进行精准拿捏,模拟特定的效果,提高艺术表现力,增强徽剧表演的完成度与节奏性。
徽剧的声腔形成
徽剧声腔中的徽池雅调。徽剧的历史相对较远,融合了多种唱腔,是根据当地的土语音调而发展起来的极具地域性特点的中国传统戏曲,这种戏曲的声腔初始阶段是“徽池雅调”,是徽州腔与青阳腔的别称。
在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在池州等地开始兴起,与此同时弋阳腔也开始进入池州府的青阳县,二者在当地迅速融合,并且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开始尝试与当地的土语音调、民间戏曲、宗教戏曲等结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腔”,青阳人民又结合自身当地语言特色,以及余姚腔和弋阳腔的特点,对“徽州腔”进行二次融合,最后形成了“青阳腔”。其在戏文中对戏词进行注释,并在演绎过程中,通过演唱的方式,将晦涩的戏词,进行通俗化的处理,使剧情开始变得通俗易懂,吸引大批观众,并且能够将故事情节进一步优化,增强戏剧的表现力,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徽池调”“徽青阳腔”。
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使戏曲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雅俗共赏,所以得到了迅速推广,并且在短短几十年遍布全国各地,其表演曲目,主要有《新刊徽版合像滚调乐府宫调摘锦奇音》等,与徽州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使得中国戏曲表演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
徽剧声腔中的四平腔、昆弋腔起源于我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它的出现使戏曲曲调更加婉转优美,并且节奏感也有所增强。
四平腔是弋阳腔的一个分支,盛行于清朝初期,用吹奏乐器进行伴奏,如笛子、唢呐等,主要以四拍节奏的形式进行表演,并对于宫调进行了一定的约束,使其声腔具有“四平八稳”的感觉,同时结合了昆曲的特色,使得曲调悠扬婉转。
昆弋腔属于吹腔,主要在明末清初时期,传入我国怀宁一带,在李自成起义后,陕西地区的商人开始南下,西秦腔也开始流入安徽地区,各地戏曲声腔在当地不断融合,早期的昆弋腔以曲牌体为主,随着后期滚调等的出现,使其逐渐形成了七字或是十字的标准词格,形成了一套新的板式唱腔。曲目主要有《昭君出塞》《芦花絮》等。
徽剧声腔中的吹腔、拨子和二黄。吹腔原是昆弋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弋腔和梆子腔相融合形成了拨子,拨子的声腔高亢,吹腔的声腔婉转,二者处于两极反转的状态,但是随着当地戏曲的不断发展,有人开始探索将二者进行融合,一刚一柔,将戏曲的艺术表达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声腔结构。从此吹腔彻底从昆弋腔中脱离出来,与拨子进行搭配使用,实现了戏曲艺术表现效果上的互补。
拨子,在徽剧演唱过程中,需要用枣木梆击节,从而形成节拍。最开始的拨子,只有在散板戏曲中有上下对偶的曲调,但是随着后期其流入安徽地区,受当地青阳腔、昆弋腔等的影响,其板式种类向着多样化发展,使其能够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更好地演绎出激昂的情感。通常情况下,戏曲会采用拨子与吹腔的联合演唱形式,根据徽剧表演是文戏还是武戏来决定选择吹腔还是拨子,在文戏部分选用吹腔,从而进行抒情,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而在武戏部分选用拨子,进行情感的宣泄,以高昂的节奏,形成热闹激烈的徽剧表演节奏。随着二者间的搭配使用不断深入,逐渐产生了形成了声腔的新阶段“二簧阶段”。
二黄腔是声腔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前期主要是吹腔、四平腔、昆腔等进行融合,辅以昆笛进行伴奏;后期受到拨子的影响,选用唢呐进行伴奏,在该阶段其结构和板式还趋于简单化,但是受拨子结构化板式出现的影响,改用胡琴进行伴奏,使得唱腔整体更加趋于柔和。随着该声腔的不断推广,最终形成了四种腔调,分别是小二黄腔、老二黄腔、二黄、反二黄腔。
徽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出现为我国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不同区域戏曲的融合,是我国徽商、徽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我国徽剧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徽剧的艺术特点,提高民众对于徽剧的了解程度,让这种戏剧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焕发生机,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为当代徽剧的传承与保护2022AH0530。作者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