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及进校园实践可行性调查

2024-12-31袁琳玲肖璇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淮海戏大学校园进校园

淮海戏作为苏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正面临生存挑战和传承困境。本调查旨在探讨淮海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情况和实践可行性,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淮海戏在大学校园内的传播效果和学生的接受度。调研覆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通过对淮海戏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文化审美能力,为传播的实践对策奠定基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淮海戏在吸引新一代观众方面遇到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高度重视淮海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其纳入了重点保护与抢救范畴。这一政策转变不仅体现了对淮海戏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促成了一系列支持和推广传统文化的举措。

在当前中国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淮海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付桂生等学者强调了戏曲在校园美育中的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指出其对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具有重要作用。淮海戏在高校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尤显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杨丹等人的研究表明,“戏曲进校园”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策略。此外,令倩倩在研究中提出,高校戏曲教育的创新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具有显著意义。李真的研究也证实,淮海戏在校园的活动现状与对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文化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淮海戏在大学校园传播的可行性和实践策略。大学校园作为年轻一代的集聚地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提供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平台和优势。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激发对淮海戏的兴趣和热爱,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同时,通过对淮海戏非遗传承机制的研究和总结,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调研方法与过程

在深入调研淮海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可行性之前,首先回顾了戏曲在中小学教育系统中的传播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戏曲教育逐渐被纳入中小学课程中,成为培养学生国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如李妮和徐芳在《传播国粹 让传统戏曲“常驻”校园——天门市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之探索与总结》中所述,将戏曲引入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戴富丽在《雅安日报》上的报道则强调了戏曲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惠民暖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淮海戏,其在大学的传播尤为关键。在许多淮海地区,学校通过组织戏曲社团、开展戏曲展演和戏曲教学等活动,有效推动了淮海戏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同时,这些活动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淮海戏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然而,戏曲进校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资源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深入了解淮海戏在大学校园内的传播效果和学生的接受度。问卷内容包括基础信息收集、对淮海戏的认知程度、对其文化价值的看法、参与淮海戏活动的意愿与频率等方面,还包括开放性问题,收集学生对于推广淮海戏的意见和建议。在受访者的人口统计信息方面,本次调研覆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有效提高了回收率和问卷的有效性。

调研情况

一、传播现状

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

淮海戏的历史与中国戏曲传统紧密相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将其纳入艺术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学校,旨在培养淮海戏的专业人才。这些艺术学校通常由政府出资,专注于培养戏曲演员和相关专业人员,毕业后,学生往往会进入剧团或从事与淮海戏相关的工作。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淮海戏传承的人才供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淮海戏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问题。

自2016年起,教育部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倡议,并于2017年发布了相关实施意见,计划在2020年实现戏曲进校园的全覆盖。然而近年来,“淮海戏进校园”活动出现了一定的疲态,未能如期完成预期设立的目标。这可能与资源分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宣传策略等方面有关。

其次,在地域特色方面。

沭阳县的淮海戏文化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社区参与性。沭阳县文广新局在2016年成立了6个民间业余剧团,这些剧团通过“送戏下乡”等活动在城乡间传播淮海戏,为大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淮海戏的机会。淮海戏艺术节、“中国淮海戏之乡”荣誉称号、“淮海戏之乡”特色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对宣传非遗保护事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尽管这些活动在沭阳县内部蓬勃发展,但淮海戏作为地方戏曲形式,其传播着重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泛范围内传播的能力仍然有限。

二、受众意愿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淮海戏进校园持积极态度,显示了淮海戏在大学校园传播具有可行性。学生们通过多元化方式体验和了解淮海戏表现出浓厚兴趣,强调了在传播淮海戏时应采取综合性的策略。虽然目前存在一些挑战,如资源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和社会氛围的缺失,但通过创新的宣传策略和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淮海戏进校园的可行性依然值得肯定。结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淮海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影响力。

调研结果

此次共有108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校内大学生群体对淮海戏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先,在观看淮海戏的频率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8.52%的同学表示从不看淮海戏,28.7%的同学偶尔看。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淮海戏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当被问及淮海戏在电视或广播中播放时是否愿意收看或收听时,有59.26%的同学选择了不会。这可能意味着在电视或广播媒体中推广淮海戏的效果有待提高。

在了解淮海戏的途径方面,调查显示,64.81%的同学通过手机视频App了解到淮海戏,50.93%的同学通过戏剧频道了解,而有30.56%的同学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了解。这表明互联网和社交关系在传播淮海戏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调查还询问了对于淮海戏的喜好传播形式,在此问题中,68.52%的同学选择通过淮海戏演出短视频了解淮海戏,58.33%的同学选择通过淮海戏介绍科普短视频来了解。这表明对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而言,短视频成为他们了解淮海戏的主要方式。

对于淮海戏进校园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5.37%的同学非常欢迎,无人选择完全不欢迎。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淮海戏进校园持支持的态度。

在询问对于“引淮海戏进大学校园”的主要目的的看法时,调查显示,55%的同学选择了让学生掌握淮海戏常识及理论知识,23.1%的同学选择了培养会“观戏”的戏曲群众,而13.9%的同学选择了培养淮海戏曲专业人才。

对于淮海戏进校园能否长期延续的问题,53%的同学选择了认为应该可以很好地普及和发展,47%的同学选择了希望可以长期延续,表明受众对淮海戏进大学校园的传播前景抱有良好希望,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83.3%的同学认为“引淮海戏进大学校园”缺乏长效机制,导致活动缺乏延续性和远景性;54.6%的同学认为缺乏应有的社会氛围,普及面主要仅限于校园;58.3%的同学认为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51.8%的同学认为学校缺乏资金来源。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淮海戏进校园的推广和长期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于淮海戏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而互联网和社交关系成为他们了解淮海戏的主要途径。大部分同学支持淮海戏进校园,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加对淮海戏的了解。然而,要实现淮海戏在校园中的长期延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也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方向。

淮海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的可行性分析

新时代,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扩大。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淮海戏的总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民间传统习俗是淮海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间传统习俗边缘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直接造成了淮海戏空前的生存危机。2008年6月14日,淮海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8月,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各级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等要举办学生戏曲活动,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各地宣传部门联合教育、文化等部门每三年认定一次戏曲进校园的剧(节)目目录和表演团体资格名单,结合财力状况和学校需求数量,统筹制定当年戏曲进校园计划并组织实施。

2020年戏曲行业市场享受政策红利,国务院工作报告指出戏曲行业将会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宿迁沭阳作为淮海戏的发源地,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淮海戏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阵地建设、人才培养、艺术生产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培育优秀群众团队,推动“淮海戏进校园”,增设淮海戏传习所,推动支持组建淮海戏民间传承队伍。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与经济不断进步,现代社会职业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单一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当前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拥有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满足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各高校需加快推进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举措。近年来,宿迁中小学积极组织县剧团的名家开展淮海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拉近了师生和淮海戏的距离,成效显著。为深化淮海戏的学习,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品质,在高校中将学习、鉴赏和表演淮海戏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淮海戏的传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就大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戏曲艺术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细节敏感力和表达能力。淮海戏极具地方特色的故事情节常常涉及历史、道德、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在感受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大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人审美眼光和宽容心态;以小见大,思考社会问题,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通过欣赏戏曲作品和参与戏曲艺术活动,大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富有创意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艺术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在培养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促使他们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关注和参与艺术领域。

因此,淮海戏进入大学校园的传播实践,在时代潮流的发展和群体变化的优势中具备持续推进的可行性,前景广阔。

作者简介:

袁琳玲,2004年生,女,江苏省盐城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肖璇,2002年生,女,江苏省南京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本文系2023年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淮海戏进大学校园的传播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XSJ051Y)成果。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猜你喜欢

淮海戏大学校园进校园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