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
2024-12-31曹爱仙黄颖思
2002年,弗拉明哥公司出版了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选集,分上下册,共收录佳作38篇。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到:“我们同样可以把她的作品当作20世纪行为模式的教材来使用,尤其是从中可以发现许多人的思维模式,抑或是错误的思维方式。”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的产生源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求,它从人类伦理观念的文本转换而来,其动力来源于人类共享道德经验的渴望。”莱辛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她的短篇小说,读者可以去领会作品中所揭示的道德启示。
本文从上册中选取了三个短篇《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恋爱的习惯》和《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来作文本分析,其中《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关注度较高,早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去阐释男主人公吉米与几名女性混乱的伦理关系,但文章并没有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伦理混乱的深层原因。《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和《恋爱的习惯》鲜有人研究,但这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极具特点。《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中男主人公格雷厄姆把与一千个不同的女性发生关系作为自己的目标,赤裸裸地展现了他的性欲本能。《恋爱的习惯》是老夫少妻男女关系的代表作,男主人公乔治年轻时也常与不同的女性发生各种风流韵事,导致婚姻破裂,爱人离心,年老时在孤独中悔悟,希望通过与一名年轻的女性再婚,从而结束孤独处境,但事与愿违。
无论是莱辛的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关于男女两性浩如烟海的研究文献里,大多数聚焦了女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和命运,男主人公们往往被当作绿叶式的陪衬,极少有专门的论著去探讨男性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命运走向。然而,在作品中男性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主导着两性关系的发展。因此,在莱辛的作品中对男性世界的探究也是必要的,只有深入了解两性的世界,才能找到两性和谐相处的更大可能性。正如颁奖词中所提到的那样“当她偶尔把爱情和政治做类比的时候,那是因为两者都代表了我们试图坚守的希望,如果生活还值得过的话。”爱情、婚姻和两性和谐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深思。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视角去考查三个短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发现他们身上体现了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变化和冲突,从而引发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并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最终造就了迥异的命运结局。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人兽一体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她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子、鹰的翅膀和蛇尾巴,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用斯芬克斯传说来研究人性和伦理的关系问题。人是由兽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还保留了兽性,“我们把人类身上的兽性和人性合二为一的现象称之为‘斯芬克斯因子’,它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该批评理论还指出“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中男主人公身上“兽性因子”占主导地位,称之为“兽性因子主导下的男性”;《恋爱的习惯》中男主人公乔治的“兽性因子”随着身体的老去而逐渐淡化,是“理性因子”逐渐回归的一种状态;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杰克用他的理性战胜了本能欲望,他身上散发出“人性因子”的魅力,把他称之为“人性因子主导下的男性”。文章进一步剖析还发现三个男主人公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因斯芬克斯因子组合不同,他们做出的伦理选择也不同。
“兽性因子”主导下的男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兽性因子”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动物本能的残留,它是低级因子,是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但又不等同于兽性,动物的兽性是纯粹的兽性,没有任何理性干预,而“兽性因子则是人独具的特征,也是人身上与人性因子并存的动物性特征。”我们可以在这个理论的视域下去审视《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男主人格雷厄姆的性格和伦理选择,故事主线围绕格雷厄姆如何想尽办法把他锁定的目标芭芭拉弄上床,这是他唯一的动机。被他看中的女人都成为了他的猎物,“一千个特别的女人”是他沾沾自喜可以去炫耀的资本。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盯上了文艺界或政界的女性,伺机与“猎物”制造自然的邂逅,而这次芭芭拉很不幸地成了他每六个月就来段风流韵事的对象。为了与芭芭拉制造自然相遇的机会,他做足了时间上的准备,“下个礼拜,下个月,明年,等待各种时机,偶然相遇之时,就是决定要不要和她睡觉之时。”男主人公的兽性欲望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格雷厄姆本是一名作家,在妻子全心全意的支持下写了两部小说,可是才华平平,无法在文学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于是改行做了BBC广播公司的记者,给一些年轻有为的作家写书评。芭芭拉是名成功的舞台布景师,在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受到不少人的仰慕。多年前,格雷厄姆就把她列为猎艳的对象,曾两次制造和她偶然相遇,但讽刺的是芭芭拉都“不记得了”。而终于在一次工作任务中,格雷厄姆被派遣去采访芭芭拉,这对他是天赐良机。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步步为营,在芭芭拉面前施展他老套的技巧和经验。这个过程非常讽刺,芭芭拉工作疲惫至极,她根本无心那些特意营造的浪漫,希望采访尽快结束。格雷厄姆不顾她的请求,执意带她到很远的、昂贵的诺特餐厅。因打不到车,他们步行了很长时间。在吃饭的过程中,也是窘态百出。而他做这一切的动机是“他那不惜一切代价要睡她的决心”,这是动物的本能冲动“兽性因子”在作祟。故事的高潮在格雷厄姆厚着脸皮不顾女主人的疲倦,执意要送她回住所,在私密空间的相处下,精心谋划着如何得到她。凭借着他的粗鲁和无礼,最后芭芭拉失去耐心,用应付和不耐烦的心态和他上了床,一门心思尽快打发了他。这个故事把一个受“兽性因子”驱使下的男性,如何丑态百出的情境娓娓道来,整个过程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男主人公的“自由意志”。频繁与不同的女性发展风流韵事,使得他的妻子“感到悲惨凄凉”,婚姻也几度濒临崩溃。在他个人事业的发展上,也庸庸碌碌,并没有取得好成就。故事的最后,他心想着如何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再给妻子打电话解释一夜未归的原因。讽刺的是,芭芭拉根本不把与他的一夜情放在心上,他处心积虑的安排却只会让人厌恶和反感。他的风流韵事“实际上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他的所为只是一场虚无,这无疑是对他的“兽性因子”主导下的伦理选择的否定。
“兽性因子”逐渐趋向“人性因子”的男性
与“兽性因子”相对的是“人性因子”,它是高级因子,因此能够控制“兽性因子”,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人也由兽变成了人。“伦理意识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分辨善恶的能力,就伦理而言,人的基本属性恰恰是由能够分辨善恶的伦理特征体现的。”多丽丝·莱辛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就了短篇《恋爱的习惯》,莱辛四十几岁时爱上了一名年轻的男性,而她又被一名六十几岁的剧作家追求。这部短篇小说体现了这种年龄上错位的爱。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乔治已不是风度翩翩的少年,他变成了大腹便便、老态龙钟的男人,但他是一名业界有名望的剧作家,颇有影响力,是一名能让女人们提升她们名望的人物,所以身边从不缺莺莺燕燕,哪怕是在年老的时候。他的前妻因不堪“菲丽帕、乔治娜、珍妮特”等女性的烦扰而离了婚。后来他又结识了让他动了心的麦拉,坚信麦拉是他的最爱。但在麦拉离开他的日子里,他照旧风流韵事不断。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曾把与不同女性的风流韵事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他的前妻,或者后来的麦拉,认为这是对她们的诚实。前妻对此称为“乔治的浪漫”,麦拉在回信中对诸如此事只字不提。乔治的行为无疑深深地伤害了这两名女性却不自知。年轻时的乔治无疑是受“兽性因子”驱使的,在这种自由意志的影响下他与不同女性的交往多数属于力比多的冲动,无法收获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显然,年轻时的乔治“兽性因子”泛滥。在年老时,他感到无限的孤独,回忆起了他与前妻和麦拉的幸福时光,渴望能再回到这种幸福里。于是,他写信给远在澳大利亚的麦拉,希望她能回来与他结婚,继续一起生活,但遭到了麦拉的拒绝。他又向前妻提出复婚,可是前妻已有心仪的对象,马上就要结婚了,他的希望都落空了。年老的乔治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也逐渐老去,他的“兽性因子”不断地退化,而“人性因子”逐渐回归。对于年老的乔治,性欲的需要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依靠。最后与照顾他的年轻护工波比结了婚,只是这桩婚姻也不尽如人意。生活习惯、不同阶层认知和年龄差距等的冲突都让他们的结合显得格外别扭。最后,波比和比她小二十几岁的年轻男舞伴产出了感情,此时的乔治对波比的爱情了然于心,对现实表现出了无可奈何,他便没有过多地苛责波比,而是能理解她的痛楚,就像理解他自己的一样。这也是年老的乔治逐渐回归到“人性因子”为主导的理性意识。从年轻时的“兽性因子”过渡到老年时的“人性因子”,莱辛并没有让年老的男主人公称心如意,而是重叠了另一段错位的组合,这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因子”主导下的男性
莱辛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短篇小说颇多,在这两个场域里,男女两性的相处方式是该类型短篇小说进展的主线,而在众多的小说里,男主人公的“兽性因子”往往要大于“人性因子”,被主导下的男性所作出的伦理选择往往违背爱情和婚姻的契约,从根本上导致男女两性和谐关系的破裂。但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的男主人公杰克用理智战胜了与妻子闺蜜之间的情欲,也即他的“人性因子”战胜了“兽性因子”,虽然他的妻子因照顾孩子身心疲惫,表面上赞成自己的丈夫和闺蜜特斯拉在一起。特斯拉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外表上都比他的妻子更胜一筹,此外特斯拉的丈夫又因为工作原因一年有几个月出差在外,对于杰克而言,出轨的内、外因都已具足,很难抗拒这样的诱惑。“兽性因子”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动物本能的残留,是非理性因素,对抗“兽性因子”就是对抗本能的冲动。在夜色中,杰克送特斯拉回去,在路上两人的“脸颊贴着脸颊,皮肤和头发的芬芳和暖烘烘的青草和树叶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此刻,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但也就在这关键时刻,杰克和特斯拉都恢复了理性,特斯拉脑子里出现了多萝西和杰克的宝宝,她的理性警告她即将发生的一切会将两个家庭都会炸得“七零八落”,“都旋转着从天空中坠下,宛如爆炸之后的无数残片”。杰克在回应中爆发,用低沉的、怒火万丈的声音说:“你们两个该死的女人!我倒想把你们两个那个该死的脖子都给拧下来……”这是二人“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搏斗的声音。最终尽管他们没有体验到僭越带来的欢愉,但故事以“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结尾,表达了他们的“人性因子”超越“兽性因子”而带来的真正的快乐。
本文通过探索三个男主人公的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去探究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剖析故事中伦理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男性的成长经历了从“兽性因子”到“人性因子”转变的过程。
本课题由厦门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TDW2021002)资助。作者单位: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