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12-31肖晨薇
摘 要: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以安徽省芜湖市为研究区域,对其智慧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存在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专业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芜湖市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深化改革激励措施、培育多层次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关键词:芜湖市;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4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10
0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在当今社会,农业生产正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基石的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智慧农业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施肥、灌溉等作业,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此外,智慧农业还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实惠。
此研究以芜湖市为例,在总结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实践经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此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芜湖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芜湖市大力支持智慧农业发展,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探索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和推广路径[1]。目前,芜湖市已建成15个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个部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此外,芜湖市还建设了157个智慧“芜湖大米”生产基地,基地面积已超过187 km2。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全国首个主粮领域地块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繁昌区、南陵县何湾镇、湾沚区陶辛镇、湾沚区花桥镇等地入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中联农机入选省级稻米产业互联网试点。具体成效如下。
1.1 加强政策引导,布局特色数字农业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芜湖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实施细则(2022—2023年)》;2022年3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芜湖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芜湖市把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数字农业建设,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和智慧农业基地。同时,芜湖市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县(市、区)按照芜湖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繁昌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无人农场”,以“智能农机+农业模拟器”构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打造了耕、种、管、收、储、运全程无人化的特色智慧农业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南陵县创建的“一朵菇”区块链系统[2],成为安徽省首家在云平台落地的特色农产品区块链系统,也是全国食用菌行业首个应用区块链的典型。湾沚区推广了“连栋温室大棚+标准化育秧+智能化控制”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再生稻早春育秧的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使秧苗育秧时间提前7~10 d。三山经开区借助中联农机技术优势,构建了“天、空、地、人、农机”一体化的大田农情监测系统,实现了水稻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1.2 成立行业联盟,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芜湖市数字农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旨在引导有资源、有精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目前,100多家企业已经加入联盟。从调研情况看,数字农业在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等行业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南陵县东梅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为15座菇房安装了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可节省用水60%~70%,优质菇比例提高了20%。芜湖传云绿色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含量,将葡萄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了50%以上。南陵县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配备了高清网络摄像机、综合环境采集传感设备(水温、水位、pH值、溶氧量等)及水产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远程诊断、精准投喂,每年每667 m2增收成鱼50 kg,节本增效达10万元。芜湖天旺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工艺多层式笼养,通过安装监控设施、自动料线、智能环控等设备,实现在线诊断、自动投料、实时调控温湿度等,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此外,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果蔬种植基地和育秧工厂、芜湖泓源农业有限公司的“设施园艺(蓝莓种植、加工)”物联网应用基地、芜湖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大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南陵县永兴米业有限公司的“水稻生产加工”基地、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的“大田种植”物联网示范点等项目,在生产、管理、服务、销售等不同环节中体现了数字农业的特色。
1.3 打造智慧平台,提升监管服务效能
芜湖市积极打造综合性数字化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品牌建设等功能,目前该平台已覆盖芜湖市所有镇街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芜湖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平台的信息对接和动态管理。目前,安徽省已有1 993家农业企业纳入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同时,芜湖市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块链追溯技术[3],共8家农业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展质量安全追溯。此外,芜湖市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100%,方便农村经营户信息查询和发布,成为村民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有效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络体系,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两中心、一站点”建设,共建有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个、县级电商配送中心4个和村级电商服务网点486个;打造智慧长江渔政信息化平台,投入6 200余万元用于渔政信息化建设及执法船艇等装备建设,在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安装高清探头121个、小目标雷达25个、光电设备102台,省、市、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构建起多点位、网格化、全覆盖式渔政动态监控体系。
1.4 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打造示范典型
芜湖市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升级,支持有规模实力、数字化技术应用基础良好、节本增效成效显著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数字化农业工厂[4]。芜湖市已建成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6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8家、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0家,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113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家,涌现出了中联智慧水稻(三山)数字农场、大浦蔬菜数字工厂、天万肉鸡数字牧场、雒河数字渔场等典型数字农业生产基地。为了总结和推广全市数字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数字化监管等方面典型案例,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芜湖市积极总结经验。安徽省芜湖市峨桥镇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案例入选《2022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芜湖市红杨镇兴塘村源丰家庭农场《智能水稻育秧工厂实践案例》被推介为2022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在三山经开区试点建设中联农机稻米产业互联网,围绕水稻生产到销售的13个环节、49个决策点,搭建了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五网合一”。芜湖市推广中联智慧稻米生产模式,建设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00家,面积达187 km2,节约成本超100元/667 m2,综合效益提升170元/667 m2。
2 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智慧农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离不开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离不开项目建设的助力,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互助。目前,芜湖市智慧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难点、堵点[5]。
2.1 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芜湖市各级农业部门使用的系统众多,包括农业农村部开发的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能力监测系统,省级开发的安徽省农作物四情监测系统等,总数超10种。这些系统繁多,数据庞杂且标准不统一,导致各系统间互不衔接,数据难以充分使用和分析。在智慧农业数据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些种植农事记录数据由大户与农服企业填写,其可信度、及时性和准确性需要提高。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各类数据的核实工作,并将核实后的数据共享给智慧农业企业,以便于推进技术服务的快速落地。部分经营主体反映,国内在数据质量控制、分析加工和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出现有数据但缺乏智慧分析和智能决策的现象。例如,在螃蟹数字化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下环境复杂,硬件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据采集准确率为85%~90%,低于实验室95%~98%的标准。若能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做好藻类预防,每年有望节省300万元的投入成本。
2.2 智慧农机产业发展受阻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国内智能农业机械[6]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动力换挡齿轮箱、谷粒损耗传感器、高端机具耐磨材料等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在高端农业环境传感器和生命信息感知设备、动植物知识模型与核心算法、智能控制与精准作业装备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领域被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所垄断。这导致我国整体高端技术产品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0%,且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的适用性普遍不强,难以实现国内技术自给自足,严重制约了中国智慧农业发展。此外,由于农机产品价格整体受限,工程机械、汽车等零配件企业进入农业机械行业的意愿不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3 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
芜湖市财政资金在支持智慧农业发展方面的针对性不强。芜湖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并每年拨付1 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创建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0家。但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种植规模、包装制作、广告宣传等方面,对于智慧农业企业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此外,农民工在获取区域土壤普查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植保病虫害数据时面临较高的成本,且缺乏相关的奖励机制,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为政府后续耕地质量控制和改良提供监督。
2.4 专业化人才短缺
发展智慧农业,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多年来,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7]。以芜湖市为例,农业专家库中共有154名农业专家,但从事数字农业相关的专家仅有5人。首先,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的难度较大。芜湖市已开设智慧农业专业的高校培养人才需要时间,第一批智慧农业专业学生将于2025年毕业,短期内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其次,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发展环境受限和薪金待遇难以满足心理预期等原因,外聘的专业人才存在“引进不易,留住更难”的问题。最后,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知识素养水平较低。在中国,超98%的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其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3 芜湖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建议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芜湖市需要整合农业农村各类系统,建立芜湖市农业系统大数据平台,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做好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通过收集、梳理、清洗芜湖市各类涉农数据,提升数据共享、应用、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芜湖市应构建一个涵盖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农机、农户、农田、林地、水利等信息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同时,芜湖市应建立促进全市农业大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数据分析对接机制。
3.2 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
为了加大智慧农机研发力度,芜湖市需要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工作进度,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区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及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智慧农机装备[7];加强对农机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及传感器等产业规划与政策引导,提高对相关科研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将其涉农数据(主要是土壤数据、地块信息数据等)及高分卫星数据等资源对重点智慧农机企业开放,并制定实施相关的数据管理保护措施。
3.3 完善引导激励措施
芜湖市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智慧农业企业提供数字农业技术服务的资金支持。同时,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建立能够调动企业和社会积极性、开放建设的运行制度。选择基础条件好、有应用数字农业需求的农业种植养殖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对于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市场主体,芜湖市可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实施鼓励和补贴政策。此外,芜湖市还将探索“政府+银行”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提高保险项目在农业领域的覆盖率,以降低数字农业项目建设主体的经营性风险。
3.4 培育多层次人才队伍
芜湖市应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互利合作,吸纳高等院校智慧农业实用专业人才[8],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农业管理人才队伍,以解决企业发展科技力量短板问题。芜湖市应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将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8],着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全面的智慧农业人才队伍。芜湖市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展技术咨询,并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迫切面临的技术难题。
4 结束语
尽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但多年来芜湖市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实践证明,要想建设农业强市,实现乡村振兴,芜湖市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点发力的发展策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刘一丹.以区块链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以安徽省食药用菌行业为例[J].山西农经,2020,(6):30-31.
[3]钟德福,艾红,张良国,等.区块链技术及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9):143-150.
[4]杨宏,詹世忠.数字农业的发展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3):13-14.
[5]雒旭康,丁晴,赵义茜,等.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4):100-103,107.
[6]王克俊.未来农机市场变化及农机产业发展[J].农机市场,2010(6):15-16.
[7]王超,冯美臣,乔星星,等智慧农业产业学院“123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J].智慧农业导刊,2024,4(5):29-32,37.
[8]赵宝国.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2):56-58.
(栏目编辑:李 菡)
作者简介:肖晨薇(1993—),女,硕士,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