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仓市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设备应用效果分析

2024-12-31孙丽玲戴娟黄懿陈璐周子骥

乡村科技 2024年7期

摘 要:为了提高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自2022年起在太仓市开展了灯诱、田间赶蛾、智能性诱监测等3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比较试验。通过对2022年和2023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智能性诱设备能够有效反映稻纵卷叶螟的成虫高峰期,同时显著节约了劳动力,对提升预报的科学性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为了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加强设备维护和扩大监测布点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智能性诱监测;田间赶蛾;灯诱;峰期比较

中图分类号:S43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14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32

0 引言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ée)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暴发的特性[1]。江苏省稻纵卷叶螟的初次虫源主要是从南方随暖湿气流迁入而来的[2-4]。太仓市稻纵卷叶螟常年发生较重,2000年至2012年间有8年为大发生,2013年至今虽未出现大发生状况,但中重发生较为频繁[5]。因此,做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是非常有必要的。

太仓市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预测通常以田间赶蛾数据为依据,同时参考灯诱蛾峰。田间赶蛾虽然峰期明显,但设点非常重要,每年都有1~2点全年没有体现峰期,人工花费大;而灯诱受易天气影响,风雨天灯泡破损或测报灯出现故障,需要等厂家派人维修,影响诱集时效性,人工花费同样大。2022年来,太仓市根据江苏省植保站相关工作部署,开展智能性诱监测设备“聚点成网”工作,为了进一步确定智能性诱监测设备替代传统监测田间赶蛾数据、灯诱数据方式的可行性,就2022年、2023年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赶蛾数据、灯诱数据、智能性诱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以期为智能性诱监测设备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赶蛾

田间赶蛾监测点共设置7个,覆盖所有涉农乡镇。所使用的赶蛾工具为长约2 m的细竹竿。具体的赶蛾时间安排如下:草地赶蛾从6月1日开始,至大田蛾峰出现停止;大田赶蛾从7月1日开始,至9月20日结束。在大田赶蛾方面,每个监测点都固定设立了3块田作为赶蛾区域,赶蛾面积为66.7 m2,并进行汇总平均。此研究中所用数据均为平均值。

1.2 灯诱

灯诱监测点共设置7个,覆盖所有涉农乡镇。监测时间安排如下:从4月下旬开始开灯,至9月30日结束,逐日记录诱虫数据。测报灯使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灯泡为200 W白炽灯,通过感光设备每晚自动亮灯诱虫。

1.3 智能性诱监测

在城厢镇万丰村、沙溪镇松南村设置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装备,采用PVC材质毛细管制作的专用诱芯,每枚诱芯规格为1.6 mg,有效成分占比为0.78%,每个月更换1次诱芯,监测时间覆盖全年。采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赛扑星”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其集实时害虫诱捕、数据记录和查询、网络传输和查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实现对害虫种群动态的全面监测和深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22年田间赶蛾、灯诱、智能性诱监测数据峰期比较

2.1.1 田间赶蛾

2022年,田间赶蛾四(2)代蛾峰期不明显,8月3日—8月13日出现五(3)代蛾峰,峰期累计蛾量为1 933头/667 m2,日均蛾量为193.3头/667 m2;8月27日—9月1日出现六(4)代蛾峰,峰期累计蛾量为1 074头/667 m2,日均蛾量为179.0头/667 m2。

2.1.2 灯诱

沙溪点与城厢点测报灯下诱蛾峰期与赶蛾峰期基本匹配。其中,沙溪点测报灯诱第一个峰期为8月5日—8月9日,峰期蛾量为142头,日均蛾量为28头;8月22日—9月9日出现第二个峰,峰期蛾量为10 691头,日均蛾量为594头。城厢点测报灯共出现3个蛾峰:第一个为8月1日—8月7日,峰期蛾量为342头,日均蛾量为49头;第二个为8月10日—8月21日,峰期蛾量为893头,日均蛾量为74头;8月25日—9月3日出现第三个峰,峰期蛾量为3 801头,日均蛾量为380头。

2.1.3 智能性诱监测

沙溪点智能性诱监测数据峰期有2个。第一个出现在7月24日—7月27日,这个峰期灯诱与赶蛾均未能监测到,但根据纵卷叶螟期距法,预测下一代蛾峰出现在8月下旬,正好与赶蛾峰期(8月27日—9月1日)相重合,由此说明,智能性诱监测设备能够监测到灯诱、赶蛾未能监测到的峰期。第二个峰期出现在8月1日—8月6日,与赶蛾峰期重合。

城厢点智能性诱监测数据峰期有3个。7月21日—7月27日诱蛾高峰与沙溪智能监测点的时间基本重合,同样说明智能性诱监测设备能够监测到灯诱、赶蛾未能监测到的峰期。8月10日—8月11日的诱蛾高峰与城厢灯诱8月10日—8月21日诱蛾高峰有所重合,只是峰期偏短。8月22日也与沙溪镇灯诱8月22日—9月9日诱蛾高峰有所重合,但是峰期偏短。由此可见,城厢镇智能性诱在后期可能存在设备维护的问题。详见表1。

2.2 2023年田间赶蛾、灯诱、智能性诱监测数据峰期比较

2.2.1 田间赶蛾

2023年田间赶蛾在6月30日—7月5日出现第一个四(2)代蛾峰期,峰期蛾量为548头/667 m2,日均蛾量为91.0头/667 m2;四(2)代蛾峰期在7月15日—7月20日(2代第二峰),峰期蛾量为410头/667 m2,日均蛾量为68.3头/667 m2;五(3)代蛾峰在7月22日—7月27日,峰期蛾量为1 590头/667 m2,日均蛾量为265.0头/667 m2;四(2)代峰期几乎相接,六(4)代蛾峰在8月22日—8月26日,峰期蛾量为817头/667 m2,日均蛾量为163.4头/667 m2。

2.2.2 灯诱

沙溪点与城厢点测报灯下诱蛾峰都有3次,其中7月出现的第1个峰期与赶蛾四(2)代、五(3)代蛾峰期基本匹配,而8月中下旬两个灯诱都表现出较长的峰期,无论是期距法还是与赶蛾峰都为相互呼应,灯下表现更为明显。沙溪测报灯第一个峰期为7月16日—7月27日,峰期蛾量为2 852头,日均蛾量为259头;8月7日—8月24日出现第二个峰,(其中8月11日—8月13日测报灯故障)峰期蛾量为8 072头,日均蛾量为535头;第三个灯下峰期出现在9月7日—9月15日,根据期距法推测是完全合理的,峰期蛾量为1 644头,日均蛾量为206头,这个峰期赶蛾都没有表现出。城厢测报灯第一个峰期为7月19日—7月30日,峰期蛾量为607头,日均蛾量为51头;8月4日—8月11日出现第二个峰,峰期蛾量为1 404头,日均蛾量为176头;8月15日—8月27日出现第三个峰,峰期蛾量为4 901头,日均蛾量为377头。

2.2.3 智能性诱监测

沙溪点智能性诱峰期出现4个:第一个出现在7月23日—8月3日,与赶蛾五(3)代峰7月22日—7月27日接近;第二、三个峰出现在8月7日—8月14日与8月20日—8月23日,两个峰期蛾量分别为270头、101头,日均蛾量分别为34头、25头;第四个峰期出现在9月10日—9月13日,峰期蛾量为127头,日均蛾量为32头,后3个峰期均与沙溪灯诱测报点相近。城厢点2023年数据存在缺失的问题。详见表2。

3 结束语

通过2022年、2023年在城厢镇、沙溪镇设点可以发现,智能性诱监测设备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纵卷叶螟蛾峰期,基本做到科学预测。此外,2022年沙溪点智能性诱监测方式能够监测到灯诱与赶蛾均未能监测到的蛾峰数据,这一点也能够体现出智能性诱设备的优势所在。结果表明,智能性诱监测与人工赶蛾、灯诱相比,具有减少大量人工和重复劳动的优势,且数据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但从2022年城厢镇万丰村智能性诱监测设备数据峰期偏短及2023年数据的缺失来看,智能性诱设备的及时维护也是极为重要的,若出现阶段性的无数据反应,要及时进行设备维修。

太仓市在所有乡镇均设有田间赶蛾点,但是经常出现数据报送不及时的情况;在所有乡镇均有安装测报灯,但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测报灯存在因大风大雨灯泡及电源线损坏等情况)。目前,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缺乏,田间赶蛾和灯诱的数据均无法保证其全面性和准确性。

2024年,太仓市将进一步完善智能性诱监测设备的布点工作,完成所有乡镇智能性诱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同时加强智能性诱设备的维护,并及时查看数据,以期为病虫的科学预测预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更加精准地完成测报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46.

[2]张孝羲,陆自强,耿济国,等.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0,23(2):130-140.

[3]张孝羲,耿济国,周威君.我国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迁飞规律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4(3):43-54.

[4]夏华兴,赵福荣,刘维新,等.江苏高淳地区稻纵卷叶螟灾变规律及防控对策[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4):423-426,437.

[5]李磊,陈璐.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J].上海农业科技,2022(5):122-124,140.

(栏目编辑:李 菡)

作者简介:孙丽玲(1985—),女,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通信作者:周子骥(1972—),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病虫草害测报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