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丘陵山地小麦蚜虫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24-12-31乔建中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摘 要:小麦蚜虫是我国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别名腻虫,对小麦的生长危害极大。在地质肥沃、水源供应充足的区域,小麦蚜虫的繁殖速度会得到显著增长,所以需提高在此类地区的蚜虫防治力度,为小麦生长提供有力保护。本文针对我国蚜虫防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供小麦种植人员参考,为我国小麦产量的稳步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麦蚜虫;豫西丘陵山地;防治技术

豫西一般是指我国郑州以西地区,由洛阳和三门峡两个地级市组成,因其地处暖温带气候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且多数地区为黄土丘陵及山地地貌,具有较为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所以小麦蚜虫暴发的频率较高。豫西丘陵山地地区在每年四月前后,气温会快速升高并稳定在20℃上下,此时期温度较适宜蚜虫繁殖,种植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避免蚜虫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1小麦蚜虫生物特性

小麦蚜虫在生物学上属于同翅目蚜科,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在不同地区有多种别名,包括蜜虫、腻虫、油汗等。其拥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次可繁殖幼虫七十只,一年最多可繁殖几十代。同时,小麦蚜虫的生活范围极广,在全世界的主要小麦种植区均有出没。其同时具备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生殖模式,亦可根据环境进行胎生或卵生,生命力极强,对麦田的危害性极大。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一头无翅蚜虫可在24小时之内吸食质量为其自身体重79倍的鲜物质。由于不同种类的蚜虫的生活习性相差较大,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种植人员应合理掌握不同种类蚜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避免小麦蚜虫的卵或若虫越冬,降低虫害暴发概率。

1.1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的无翅孤雌蚜一般体型较小,颜色为草绿色或橙红色,整体呈长卵形,平均体长为3.1毫米,体宽为1.4毫米。部分个体的头部会呈红色或褐色,同时会有深绿色或灰黑色细斑出现在其腹部的两边,其颜色较深,需细致观察才可发现。麦长管蚜的触角多为黑色,且触角的第3节有成排的圆形斑点,在其腹部第六节至第八节之间有明显的横网纹。其拥有长过中足基节的喙,外观黑色且粗大。

麦长管蚜的腹管多为黑色,长圆筒形,长度一般为身体总长的四分之一,并在尾端布网纹。有翅孤雌蚜与无翅孤雌蚜体型相仿,平均体长在3毫米左右,整体颜色为绿色,体型一般呈椭圆形,其喙长度短于中足基节,拥有长圆筒形的黑色腹管。若蚜阶段时,体表一般呈绿色,部分个体亦可能呈粉红色,拥有红色的复眼。

1.2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的无翅蚜一般具有黑色的触角,其身体呈卵形,背部中线为深绿色。触角一般为六节,其第1、2节和3节半部色泽相对较淡,长度为身体总长的三分之二。其喙的长度超过中足基节,整体多为淡黑色,且端节短粗。中胸腹岔具短柄,中额瘤稍隆起,额瘤较中额瘤高。多数个体腹管皆淡绿色,且呈长圆筒形,顶端为黑色。

有翅孤雌蚜的体型一般为圆卵形,整体为淡绿色,平均体长2毫米,体宽1毫米。其腹部颜色较浅,但头部和胸部皆为黑色。此外,还拥有黑色触角6节,其长度超过其体长的一半。在触角第3节处有8个左右、排成1列的小圆形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呈二叉状。

1.3禾谷缢管蚜

禾谷缢管蚜和无翅孤雌蚜体型一般较宽,为卵圆形,平均体长为1.9毫米,体宽1.1毫米。整体呈橄榄绿至黑绿色,并伴有黄绿色的花纹,体表常覆盖薄蜡粉,喙较为粗壮,宽度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其与麦二叉蚜具有类似的黑色的6节触角,且第1、2节及第3节基部色淡,触角整体长度超过总体长的一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腹管为灰黑色,顶端黑色,长圆筒形,缘突明显。

有翅孤雌蚜平均体长2.1毫米,体宽为1.1毫米,体型呈长卵形,头部和胸部为黑色,腹部为深绿色并附有黑色斑纹。在其触角的第3节处,一般有23个左右的圆形次生感觉圈;在第4节处有5个左右的相同感觉圈[1]。

2小麦蚜虫发生规律

2.1生物特性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麦田暴发蚜虫虫害时,小麦产量平均下降15%左右,当虫灾危害较大时会提升至40%左右。当蚜虫生长至成年期时,会群聚于小麦的嫩叶、嫩梢、花蕾等部位,大量吸食小麦汁液从而导致其叶片产生不规则的皱缩和卷曲,严重时甚至会使受害植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蚜虫所产生的排泄物还是煤烟病等疾病的诱因之一。小麦蚜虫广泛生存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地区。我国常见的小麦蚜虫一般包含四种,分别是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麦长管蚜。在这四种蚜虫中,数量最多的两种为麦长管蚜与麦二叉蚜,同时危害也相对严重。麦长管蚜在南方和北方的数量都较多,但在北方的出现频率更高。麦长管蚜和麦二蚜的宿主较多,较为常见的包括大麦、小麦、糜子、燕麦、玉米、高粱等。除此之外,麦长管蚜还能以茭白、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或早熟禾、看麦娘、马唐、棒头草、狗牙根和野燕麦等杂草作为食物。麦二叉蚜则可寄生在赖草、冰草、雀麦、星星草和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上吸取养分。

2.1.1麦长管蚜

在较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麦长管蚜的繁育速度会得到显著提升。当气温升高至3℃左右时,麦长管蚜就会开始活动和发育;升高至6℃以上时,其一般已生长至拥有危害小麦能力的阶段;当气温超过16℃后,其繁殖速度会发生显著提升。因为麦长管蚜一般在小麦生长至抽穗期时开始繁殖并为害,所以部分地区又将其称为“麦穗蚜”。在小麦进入返青期后,麦长管蚜的数量最多,一般可占麦田蚜虫总量的95%以上,此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小麦乳熟初期。麦长管蚜会根据小麦生长趋势,逐渐向上方枝叶扩散,其最喜吸食嫩穗汁液,导致小麦结穗期出现营养不良等现象。

2.1.2禾谷缢管蚜

禾谷缢管蚜多生长于潮湿的环境中,其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在较为温暖地区危害时,其数量会在小麦进入苗期后持续增加,会危害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禾谷缢管蚜的抗寒和抗旱能力都较强,当麦田气温在0~1.6℃之间时,禾谷缢管蚜开始发育。当气温高于5℃时,禾谷缢管蚜开始繁殖,气温在15~22℃之间时其繁殖速度达到最大。禾谷缢管蚜对小麦危害能力最强的时期为小麦苗期。当小麦完成抽穗后,禾谷缢管蚜的活动频率将逐渐降低。当小麦进入乳熟后期,禾谷缢管蚜会达到繁殖高峰,大量吸食叶片进而导致其萎靡干枯。禾谷缢管蚜的越夏寄主普遍为黍子或自生麦苗,秋季时的寄主为玉米[2]。

2.1.3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的主要生活地一般为长江以北的各省份,特别是在降水量较低的西北冬春麦区数量最多。其主要活动范围一般集中于小麦下部叶片的背面。当秋季小麦进入出苗期时,小麦蚜虫会跟随夏季寄主进入麦田,并进行繁殖。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下降,麦田蚜虫种群数量会进入停滞期。在春季到来且小麦开始返青后,小麦蚜虫开始频繁活动和繁殖。当气温在15℃以下时,麦田虫口密度的提升速度减缓,变化不明显。在气温超过16℃且小麦进入抽穗期后,麦田虫口密度会快速提升,在小麦进入灌浆乳熟期后达到顶点。当种植地气温稳定高于22℃时,小麦会进入黄熟期,同时麦田中会发现有翅蚜活动。此时期由于天敌数量较高,蚜虫的虫口密度会明显降低。夏季来临前,麦二叉蚜一般会选择糜子、高粱及自生麦苗作为越夏寄主。常见的蚜虫种类中,麦二叉蚜病毒传播能力最为突出,其传播的病毒种类一般包括小麦黄矮病毒、大麦黄矮病毒等,对小麦产量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1.4无网长管蚜

无网长管蚜的繁殖速度会在小麦进入生育后期后得到显著提高。植株上部的茎、叶鞘和穗为其主要危害对象。成年期和若虫期的蚜虫会大量聚集在小麦的茎、嫩穗、叶片等部位,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破植株表面吸取其内部汁液,导致“锁口蜜”现象的产生,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同时,蚜群还会分泌使霉菌大量繁殖的蜜露,最终诱发植株患得煤污病,使小麦叶片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小麦生长速度减缓。蚜虫数量过多还会加速病毒的传播。

2.2外部因素

小麦蚜虫虫灾的暴发频率不仅与其生物特性有关,还受宿主的病虫害抗性、田间管理能力、水肥控制水平、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因素影响。其中,天气因素对蚜虫数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麦田中的温度和湿度发生显著变化时,小麦蚜虫的虫群数量也会产生剧烈波动。多数情况下,当麦田气温稳定在15~25℃之间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时,蚜虫虫灾暴发的可能性最高。在晚秋和早春时期,由于温度适宜,小麦蚜虫大量繁殖。小麦蚜虫最佳生长环境为平均温度19℃上下、相对湿度低于73%且高于55%。种植人员应严格监控麦田实际环境,防止蚜虫基数成倍增加的现象产生。当田间气温降至18℃以下时,蚜虫的繁殖速度会显著减缓;而当温度高于20℃或大气相对湿度升至73%以上时,会出现有翅蚜集体迁徙而无翅蚜大量死亡的现象[3]。

每年十月到十二月的平均气温会对小麦蚜虫的繁殖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当平均气温较高时,蚜虫的数量会随之减少;反之,暴发虫灾的概率则显著提高。若当年春季温度升高速度较快,蚜虫的繁殖期也会随之提前。降雨量对蚜虫的繁殖速度同样有较大影响,但其对蚜虫数量的控制作用要弱于温度。

蚜虫的繁殖数量与植被的生长情况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上垂直分布相差较大。因为麦长管蚜普遍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所以在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其一般聚集于上部叶片的向阳面,并在小麦抽穗完成后聚集于穗部为害,导致其产量下降。由于麦二叉蚜具有畏光特性,因此,其在拔节期一般处于小麦植株下部叶片背光处,危害能力较强,会使小麦发育速度严重减缓;当小麦进入孕穗期后,麦二叉蚜的危害区域会逐渐向上转移,以倒二、倒三叶为主。禾谷缢管蚜普遍生活于小麦心叶、基部的各部位,其危害部位一般不固定。以上三种小麦蚜虫中,麦二叉蚜传播黄矮病毒的能力最强,其次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病毒传播的能力最差。

除此之外,小麦蚜虫的数量受天敌活跃程度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小麦种植区域中,蚜虫天敌数量一般在50种上下。因其对蚜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显著,种植人员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3小麦蚜虫防治技术

3.1科学挑选优良品种

科学地进行新品种小麦培育和筛选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首要措施,具有环保效益高、成本低、见效快等显著优点。种植人员应适当提升对小麦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小麦试种的实际性状筛选出具有优良抗麦蚜能力的品种,确保抗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特征能在小麦生产中完成稳定遗传。种植人员可根据种植地的实际需求,选择经过检验的优秀品种[4]。

3.2加大麦田管理力度

因为麦蚜虫灾的暴发流程多数是随着小麦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并随着蚜虫大量繁殖逐渐在整个麦田中扩散蔓延。一般情况下,蚜虫的种群数量会在小麦进入扬花灌浆中期后达到最高。在此之后,其种群密度会逐步降低,有翅成蚜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并开始向其他合适的小麦种植区域迁徙。所以种植人员需在麦蚜种群数量较低时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确保防治工作开展高效快捷的同时,降低防治成本。由于蚜虫种群一般需要达到一定基数后,才能发挥其较强的繁殖能力形成危害。根据各种植地的实际种植经验,蚜虫达到一定基数的时间多为小麦抽穗面积接近90%左右时,因此种植人员需在此时积极开展蚜虫防治工作。此外还需避免过早开展蚜虫防治工作,过早开展将无法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工作开展过晚会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在豫西山地丘陵地区,小麦的抽穗一般在4月中上旬开始,在4月25日前后完成。所以,防治工作应于此时进行。若没有在田中发现蚜虫,种植人员也应配制浓度合适的药剂喷施于麦田之中,以起到预防作用[5]。

3.3化学防治

由于蚜虫具有极强的迁徙能力,因此种植人员应采取统防统治的防治理念。通过统一种植区内的防治时间和农药种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交叉传播的可能性。此方法还可有效提升防治效率,切实减少防治成本,降低防治频率,在确保小麦产量的同时,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防治开始前,种植人员应仔细辨别麦田中蚜虫的实际种类,有针对性地购买或配制相关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浓度为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浓度为3%的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浓度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浓度为2.5%的保得乳油2500倍液;浓度为25%的快杀灵乳油100倍液;浓度为5%的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种植人员应在使用前严格阅读相关使用说明书,明确化学药剂的实际用量。若虫灾情况较为严重,可适量调整药剂实际用量,如在正常使用量的基础上增加50%到100%,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适当延长药剂在植株体内的留存时间,确保有效灭杀蚜虫。同时还应适当更换所用药剂种类,避免药剂的重复使用使蚜虫的抗药性增强,从而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综上所述,蚜虫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极大危害,严重降低其品质和产量。为切实保护我国小麦产量,种植人员应积极学习蚜虫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防治措施,通过科学选种、严抓田间管理、合理使用化学药剂等方式,降低蚜虫对麦田的危害,确保我国小麦生产的品质产量,从而达到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增加种植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海霞.不同种衣剂对小麦蚜虫防效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11):21-23.

[2]吴阳文,成志荣,赵林,等.联苯菊酯和噻虫胺对小麦蚜虫的防治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23(S1):67-68.

[3]陈新杰.种衣剂减量拌种对小麦蚜虫及天敌的影响[D].林芝:西藏农牧学院,2023.

[4]马金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蚜虫种群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5]程麦凤,王娇爱,张晶,等.不同品种农药在小麦灌浆期防治蚜虫对籽粒残留的影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9):48-49+52.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梨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浅谈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恩施州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