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4-12-31李开潮周婷婷张浩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新文科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的教育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困境及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审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其知识储备、磨炼其实践技能,并培养其跨学科、跨组织、跨技术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多元需求。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优化课程设置、整合优质师资及鼓励跨组织合作等实施路径,为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审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58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文科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不仅代表着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更是对传统文科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布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国际竞争态势。

审计学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其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治理,更是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力军。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实践能力、跨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应对复杂审计环境和智能审计方法的现实挑战,培育具有广阔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文科建设强调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审计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契合现实需求的培养模式;也为审计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新文科建设也为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审计技术的不断更新,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职业素养的审计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路径。通过梳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科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新文科建设与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为培养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审计人才。同时,也期望能够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审计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通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来加强国家监督、防范市场风险以及促进组织内部治理,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学专业人才队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成了当前的重要命题。又如“大智移云物区”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审计工作范畴及应用工具手段,对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既是顺应当下时代要求,也是为了促进中国现代化下的文科专业的升级与创新。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在价值引领、课程革新、师资建设、产教融合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些现实问题极大制约了审计人才配的质量与水平,以及社会的深度需求。

1.1"价值引领功能较弱

在当前的审计学专业教育中,部分专业教育过于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价值引领功能不足,未能充分挖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无法内铭于心、外践于行,导致审计学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价值引导效能虚化。同时,审计文化的传承和注入在当前教育中被严重忽视。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较多关注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审计人员传承和价值观和精神信仰培育,部分审计人员因缺乏职业担当精神和服务国家大局意识而出现职业道德失范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究其根源,反映出高校审计学专业教育缺乏对审计精神的深度培养和职业信念的内在塑造,当前考证、考公、考编之风盛行,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培养流于形式。

1.2"课程改革创新不足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课程的改革创新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审计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亟待提升。在教学中,二者往往孤立存在,缺乏有机的结合。这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难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深度影响。其次,审计跨专业宽口径课程较少。目前,审计教学主要侧重于财经领域的微中观知识,忽视了与其他文理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这种狭窄的视野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审计、大数据审计已成为趋势,当前审计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明显不够,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能力。

1.3"师资团队建设待完善

在信息技术和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审计行业的发展日趋复杂多元,对审计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的师资普遍面临学科背景单一、实践性不足以及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大部分审计专业教师以会计、审计专业背景为主,跨学科知识储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相对欠缺。同时,由于多数教师从学术研究直接转向教育教学,其实践经验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尚未形成规模,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师资结构有待优化,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1.4"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产教融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综合实训平台。但是部分高校审计学专业未能正确认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在推动产教融合时往往呈现被动状态,认为校企基地共建、协议合同签订即是产教融合,缺少基于社会现实需要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由于顶层设计、内生动力和运行保障机制的缺失或不足,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深度和广度较为有限,仅着眼于高校教育的利益与效果,忽略了产教融合中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考量,使得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形式松散单一、实践深度不足、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等,难以达成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新文科背景下本科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审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审计学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紧密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求。根据实地调研以及某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优化,将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多元知识、熟练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4个方面。

2.1"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审计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审计人才要以高度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培育为基石,培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审计人才,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思想政治上,审计人才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审计工作的党性原则,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稳定的审计精神以及廉洁自律、保守秘密的意识,同时坚守诚信公正、勤勉尽责的职业操守,始终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2.2"培育多元知识储备的审计人才

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演进和复杂化,现代审计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财务和审计知识范畴,因此审计人才要具备合理且全面的知识结构。应用型审计人才不仅要精通审计原理、会计准则及相关经济法规,而且要掌握现代审计的理论框架、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了解审计的前沿趋势。此外,审计人才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通过自我学习和持续进修拓宽知识领域和掌握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的审计环境。

2.3"培养掌握熟练技能的审计人才

培育具备熟练审计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通过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审计技能培训,为审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亲身参与真实的审计案例,深入了解审计项目的全流程,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以及沟通报告等应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

2.4"培育实践能力出众的审计人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审计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审计专业人才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出色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审计专业要优化教育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创新的思维,促进理论所学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以便快速识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审计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3"本科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根据前述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构建了本科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

3.1"“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的“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是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所展开的一种创新育人理念和实践体系。

第一,“三全”是指“三全育人”理念,包括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强调无论是教师、管理人员还是学生自身,都是育人主体。全面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全程育人要求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生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应用型审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审计精神,全面提升其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三跨”协同育人包括跨学科协同、跨组织协同和跨技术协同。跨学科协同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视野。跨组织协同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外部组织深度合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跨技术协同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审计技术,熟练运用先进技术工具进行审计实务。“三跨”协同育人旨在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

3.2"本科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路径

首先,强化价值引领,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全方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审计文化,提炼新时代审计文化内涵。开设审计伦理、职业道德等课程,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厚植审计精神,增强学生对审计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依托审计行业资源优势,激发学生践行审计精神的热情,将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化于心。

其次,优化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思政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审计人才,以适应审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一是,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思政与审计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优化评价机制、加强课外辅导,实现”润物细无声”。二是,增加宽口径跨学科审计课程,引入行业前沿知识,推动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提升核心课程质量,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审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与审计课程的融合力度,加强顶层设计,改造传统课程,夯实学生信息化知识基础,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再次,整合审计专业优秀师资,构建一支既专业又多元、既注重实践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一是,通过“引聘结合”策略,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行业背景的审计专家,以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种培训和实践机会,如参与审计机关挂职、审计事务所锻炼等,丰富其审计经验,加强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多能型”教师。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激励和淘汰机制,形成跨学科式的教研团队。四是,通过引培机制,打造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潜力型青年教师组成的阶梯人才队伍。

此外,鼓励跨组织合作,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为国家治理和全球审计事业发展生力军。一是,加强产教融合,聘请企业高素质人才担任实践导师,强化审计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提升审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和风险防范等能力。二是,促进校企政行协多方合作,建立专家智库,开设审计论坛,培养复合型审计治理人才。三是,增加国际性课程设置,加强与国际审计学术机构的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带来了新机遇,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跨学科融合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审计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面对当下审计工作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强化价值引领,优化课程设置,整合优质师资,鼓励跨组织合作,培养出更多胸怀祖国、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其阳,陈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J].财会月刊,2022,(02):108113.

[2]徐晨阳.新文科视角下精准定位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22,(06):124126.

[3]李程宇,朱聪慧,李蕊蕊,等.基于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的卓越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172174.

[4]丛秋实,黄作明,柳巧玲,等.审计学专业学科交叉研究: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1):9698.

[5]南永清,陈希晖,童瑞连,等.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2022,45(06):5965.

[6]吴其阳.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变革——基于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J].审计观察,2022,(01):2025.

[7]刘斯博.“大智移云物”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问题探析[J].四川劳动保障,2024,(01):135136.

[8]严爱玲,江宏,陈凯,等.新文科视域下审计人才需求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4):8386+100.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