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机构在培育临床兼职医务社工队伍中的经验研究

2024-12-31袁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肿瘤患者医疗机构

摘"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地实践成果下,医务社工在健康领域的专业价值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缺乏、服务不稳定的情况,仍是限制医务社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为例,探索医疗机构内部医护人员在地转化、担任临床兼职医务社工的培育路径,从规范化制度设计、组织化运营管理、多维度培训实践,搭建一支稳定性强、水平高、能力强的医务社工补充性队伍。通过评估两年来的工作成果,发现通过培育临床兼职医务社工开展服务,实现了医务社工服务人才的有效补给,在病患支持、医疗团队合作和医院人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兼职医务社工;社工人才队伍;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肿瘤患者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37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所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2018年10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务社工制度首次被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其分值占总分的6%,医院是否配备医务社工,已成为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些年,国家相继制定了鼓励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多次提到“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结合中国各地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价值,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获得大众更多的熟知与认可。但是,因内地医务社工起步晚、认知度低、工资待遇不高,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缺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与床位配比。本文以肿瘤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在地转化为背景,结合临床服务路径,从兼职社工队伍的搭建、专业能力的培训、临床服务实践及其工作成效等方面展开论述,形成“医务社工+兼职社工”服务模式,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1"研究背景

1.1"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对不足

有学者依托2018年、2020年“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第三方评估”项目,对全国14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配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岗位设置率较高,但实际服务的专职医务社工较少,且部分医院存在取消医务社工岗位情况。这反映出医务社工服务队伍仍是缺人才、不稳定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医院尝试设立医务社工助理或兼职社工以补充服务队伍,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有“医务社工+兼职社工+志愿者”介入服务之后,与只有单纯的医护人员生理照护和健康宣教相比,患者呈现出来的总体生命质量得到大幅提高。某儿童专科医院开展医务社工助理模式,发现能够在“完善医务社工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全院社会工作知晓度、契合临床需求,提升工作成效及患儿就医满意度”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效。C医院社工部探索的多元主体合作医务社工模式也取得一定的服务成效,主体之间可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管理,各主体协同发展,提升医务社工服务的专业性。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务社工助理或兼职社工模式在医疗服务中的功能与价值,但是关于如何在医疗体制框架下进行具体培育尚未有充足的阐释,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补充。

1.2"肿瘤专科医务社工服务稳步开展

早在2011年,所在医院的门诊办公室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医院志愿者服务,启动“志愿服务在医院”项目,全程参与医院非医疗服务的所有领域,包括门诊咨询引导、便民利民服务、门诊陪检及住院病房温馨服务,改善了就医感受,扩大了医院声誉。2017年,医院癌痛关怀病房与高校合作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两名社工专业的研究生扎根病房,每日跟随医护一起参与查房、病房探访、多学科联合会诊,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在肿瘤专科型医院中的介入空间与发展路径。2018年底,医院成立社会工作部,通过培育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工作队伍,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高医院就诊满意度。2019年,医院采取院内自主聘任方式,招募了专职医务社工,配备专项资金,开展丰富多样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2021年底,医院启动了临床兼职医务社工服务项目,成立临床兼职社工人才培养基地,在院内设立临床兼职医务社工岗位36个,实现医务社会工作临床科室全覆盖,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庭提供入院适应、就医指导、心理疏导、康复指导、资源救助等方面的支持性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服务成效与社会反馈。

2"实践路径

2.1"完善工作制度,明确服务内容

依照《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和《关于推动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医院制定了社会工作部工作制度,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服务内容进行了明确。其中,兼职医务社工的主要服务内容:在病房宣传、推广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做好入院适应指引;评估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主动发现、筛选和处理转介的个案;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活动,搭建病友支持平台;在科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改善病患不良的疾病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行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积极预防医患纠纷;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减压与团队支持;协助病患制定院康复计划,对接社区资源,保持跟进随访;配合开展双向转诊,整合社会资源,为患者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协助配合医务社工实习生带教工作,指导实习生按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课题调研、项目评估等,协助做好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研究与倡导工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引领保障

宏观层面,在院党委及院领导支持下,成立了临床兼职医务社工服务专项领导小组。中观层面,由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医务处等相关职能处室作为组织成员,做好部门间的联动配合。微观层面,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推动、执行与管理。在考核与激励评价层面,社会工作部根据PDCA循环圈进行质量管理。以季度为例,在Plan阶段,首先设定临床兼职医务社工工作计划,例如每季度每个科室的兼职社工至少组织一次病房活动,活动计划需要提前申请和审核,根据总体经费预算,社工部配备一定额度的材料费。在Do阶段,采取“专职社工+兼职社工+实习生+志愿者及团队”多元主体配合的方式,社工部提供创意方案、现场参与及督导支持,保障计划的顺利执行。在Check阶段,每季度在季中、季末召开两次线上座谈会,由各分管组长汇报各组的工作完成情况、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的支持,社工部领导从整体层面进行点评督导,并从资源供给和行政协调方面予以保障。在Action阶段,针对积极性不高或能力不足的科室,安排组长下科室予以示范,适当倾斜、帮助落后的科室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整体项目的均衡发展。另外,每季度按时开展座谈交流会,总结工作成果,分享工作经验;年底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在医院官网进行专题报道,激发兼职医务社工及所在科室的积极性,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与发展性。

2.3"注重培训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医院从不同层面开展了多项培训。一是搭建医院微课堂,借助医务社工专委会平台和高校联合培养基地等专家智库资源,分步骤、有阶段地开展理论扫盲和实务能力提升;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跨地区培训资源共享。三是启动专题培训项目,运用专委会平台进行行业大咖分享,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线上授课,分享最新、最实用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四是开发带教示范品牌项目,由社会工作部拟定项目总体方案,兼职社工配合社工实习生共同落实活动计划,项目督导和专职社工做好专业保障工作。五是开展兼职社工教学查房,社会工作部会邀请肿瘤、护理、心理、营养、症状控制、安宁疗护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教学查房活动,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内涵。在服务能力运用与实践方面。一是社区参与式体验。为帮助兼职社工更直观地加深专业认识,社会工作部组织了“临床兼职社工加油站”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分享实务技巧,在体验中感受专业价值。二是设计开展小组活动。兼职社工根据肿瘤不同病种、不同群体、不同病程特点,依次尝试组织康乐性小组、教育性小组、支持性小组及治疗性小组不同活动类型,在团体互动中增进社工服务理念的宣传。三是尝试个案评估转介,在查房及病房探访过程中遇到需要干预的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实务技巧,做好资料收集与需求评估,配合专职社工开展个案干预。四是完成实习生带教。指导实习生开展常规服务、创新性探索及学术研究,做好督导带教工作。

3"成效评估

3.1"工作业绩与行业认可

坚持“一科至少一社工”的工作路线,目前已培育36名上岗合格的兼职医务社工,搭建了一支稳定的临床服务队伍。在病房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服务,包括个案转介、联合会诊、健康科普、节日送关怀等,丰富了病房生活,增进了医患互动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采取“兼职社工+实习社工+志愿者及团队”多元合作模式,开发了几大特色品牌项目,如“绿色疗愈,园艺相伴”治疗项目、“芳香心灵呵护”体验项目、“乌丝带,无私爱”公益捐发项目。此外,发挥社工站的优势,自兼职社工项目启动以来,每年完成本硕两批次12名社工学生的联合培养及实习带教工作。总而言之,兼职社工服务实践在医院党建、改善医疗服务、文化建设等不同层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牵头部门社会工作部先后获批市级及国家级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得到了社工行业的专业认可。

3.2"服务对象反响良好

通过访问病患及家属,得到如下反馈:(1)扮演医师的助手,做好医患沟通的桥梁。如L先生:“医务社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们很快地适应医院环境,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安抚我们的情绪。主治医生有时特别忙,顾不上给我们解释,我就会想到去咨询医务社工,因为他们有医疗背景,又有耐心、会倾听,他们会试着用最简单的话去翻译大夫的专业术语,感觉他们能理解患者,用心为患者着想”;(2)搭建交流平台,增进团体支持。如Z女士:“有的时候,看似是一起做手工、做游戏,实际上让我们感觉到了医院的温暖,医务社工把我们组织在一起,不仅讲课,还分享健康知识,我们病友之间互相交流,感觉内心有了依靠,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在战斗,肿瘤固然可怕,但是有温暖的医务人员,我也有信心战胜它”;(3)输入治疗希望,激发治疗信心。如W女士:“社工还会请抗癌明星到病房给大家加油鼓劲,康复病友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感觉看到了生活希望,对未来更有把握、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3.3"医疗团队反馈

兼职社工通过定期组织科室团建、医护减压、患者关心关爱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患、护-患及医护同事间的联结互动,提升了病房文化建设的温度。在回访临床科室领导及兼职社工的医护同事时,大家对兼职社工服务表示积极认可,并表达出加入社工队伍的强烈愿望。在采访兼职社工本人时,其反馈道:在专业培训与服务实践中,自身不仅学会了倾听、同理、接纳、不评判等工作技巧,也学会了从家庭支持系统和理性情绪疗法视角出发,多维度解析患者及家属的问题与需求,并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专业干预,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治疗的依从性,增进了医患互信,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总结与展望

在健康中国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和培训实践等方面展示了兼职医务社工队伍的培育过程和经验,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的扩充提供了借鉴。

在未来,医院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和加强组织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和实务培训。这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提高临床实务中的服务和应对能力,还要加强规范化研究能力,坚持“产—教—研”一体化发展路线,注重效能产出和成果提炼,以开发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产品,建立示范教学的实践基地。二是完善继续教育机制,鼓励从业者参与相关继续教育课程,不断夯实专业基础,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提升服务对象的认可度,接受行业协会的管理监督,保证服务队伍的健康、持续和稳定性发展。三是深化督导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和医疗机构双向联合督导模式,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提升专业能力,保障服务质量。其次,在加强组织管理方面,一是培育兼职社工优秀骨干。通过评比表彰,营造“争优争先争做示范”的氛围,选拔专业能力强、团队协作好的兼职社工作为骨干成员,发挥科室优势,打造特色服务项目,配合社会工作部带动其他成员,探索不同病种下的发展路径。二是创立特色服务品牌,以社会工作部为资源中心,从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入手,开展单病种特色创新服务,实现一科一品牌。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医院文化建设和健康促进行动,利用不同媒体功能,强化社会工作宣传,增强社会对医务社工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参考国内本土化先进经验,学者提出了以医务社工专业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从建立健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制度、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术团体作用、发展多元共创式智慧学习平台、注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宣传强化专业认同等5个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柴双.医务社会工作将成为医疗机构的“标配”——《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解读[J].中国社会工作,2018,(34):4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3,30(06):67.

[3]简杜莹,刘玉楣,沈桢,等.医务社工助力医院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院,2023,23(06):848850+855.

[4]王欣艳.医务社工人才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中国医院院长,2023,19(05):8285.

[5]陈向雯,吴缦莉,扈东颖,等.依托临床路径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医院院长,2021,17(16):7073.

[6]何平,张梦玲,滕健,等.“医务社工+兼职社工”联动服务机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工作,2021,(27):1720.

[7]姜中石,赵金红,胡琳琳,等.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配备调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11):1518.

[8]陈英,王浩彦.病区设置兼职医务社会工作者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01):5758.

[9]傅茜,傅丽丽,徐虹,等.某儿童专科医院医务社工有效融入医疗团队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3):282285.

[10]秦红琴.医务社会工作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探究——以重庆C医院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1,5355.

[11]王曼,黎霞,谭飞,等.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助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院,2021,21(11):17221724.

[12]郝志伟.综合性医院如何建设一支医务社工人才队伍[J].中国社会工作,2023,(09):4445.

[13]滕菲,高菲,关乐,等.医务社工在肿瘤患者服务中的角色和功能[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02):254256.

[14]冯海.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2023,27(09):8587.

[15]章浩然.PDCA循环法在改进医院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3):156160.

[16]张一奇.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21,(18):1315+19.

[17]黄艳,郑立羽.功能视角下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联合督导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4):2529+71.

[18]王克霞,张璠,张蕾,等.加快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基于中国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21,(36):1923.

猜你喜欢

肿瘤患者医疗机构
一百万年前就有“肿瘤患者”
肿瘤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评价及其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品管圈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率的实践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传统民营医疗机构 如何对接互联网?
关于微小医疗机构医用气体工程建设的思考
肿瘤专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