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生生存境遇考察与教育生活重建
2024-12-31
肇始于20世纪70年末的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奇迹,与之相伴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进入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成为耳熟能详的“打工人”。其中的少部分人,经自己的智慧劳动和辛勤积攒,通过购房入户等途径成了新的“城里人”;更多的人则像候鸟一样,奔波在他乡和故乡之间。他们的孩子,或在务工所在地随班就读,接受义务教育;或被迫留在家乡,与祖辈或其他亲戚为伴,入读本地中小学。
对于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面对生活条件好、多才多艺、浑身优越感的城市同龄人,在一个“异化”的场域里,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煎熬?对于留在家乡学校就读的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缺位的时空,他们孤寂的心灵如何得到慰藉?
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乡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低成本的劳动力、廉价的农产品、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就了繁华都市的流光溢彩。但乡村的孩子却并没有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高水平教育,当前的城乡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乡村孩子的教育应该也必须得到关注。
教育应尽力弥补乡村孩子“家”的缺憾。家在孩子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是其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场域。面对乡村孩子的家庭缺失困境,乡村学校应承担起“家的责任”,通过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构建乡村“家文化”传统,使乡村孩子“回家”。
教育应深切体察乡村孩子的情感世界。乡村孩子受生活环境制约,往往因抗争无力和心灵孤寂而陷入个体生命角色的迷惑。通过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帮助他们认知和理解自我、他人、集体、社会,进而能确证自己的生命存在,掌控自己的生命密码。
教育要细心观照随班就读孩子的生命体验。城乡儿童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真正理解随班就读孩子、平等对待随班就读孩子、提升随班就读孩子的内生力,使他们在与城市儿童共在共生中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接纳,实现健康成长和融合发展。
乡村孩子生活境遇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教育必须作为,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