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
2024-12-31陈远
摘 要:生态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基石,其科学布局与建设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及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践,并结合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了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完善森林草原监测系统等多项举措,打造了多个工作亮点,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逐步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使保护区健康发展,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得到了全面提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保护;实践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12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28
0 引言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扎鲁特旗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主脉南段,距扎鲁特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135 km。保护区南北长约48 km,东西宽约37 km,总面积91 333 hm2(其中,公益林面积41 333 hm2),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是内蒙古自治区11大片天然次生林区之一,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天然生态屏障[1]。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森林向草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保护区内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构成了极具代表性的草甸、草原、湿地及森林相间分布的生态系统,是通辽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天然生态屏障和物种基因库,是维护我国东北平原及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有科尔沁草原“天然肺叶”之称。
1996年,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政府在原罕山林场的基础上,批准建立了旗级罕山自然保护区。2000年9月,罕山自然保护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罕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按照内部功能划分,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其中,试验区面积为30 20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1%;缓冲区面积为30 39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3%;核心区面积为30 732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
近年来,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力打造通辽北部安全生态屏障,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了多项举措,为保护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的软实力,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全面提升。
1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1.1 地质地貌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兴安岭南段山体的一部分。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体阴坡和半阴坡坡度较缓,坡度一般在26°以下;山体阳坡和半阳坡较陡急,最大坡度在45°以上。保护区内海拔超过1 000 m的山峰有10余座,其中最高山峰为吞特尔峰,海拔为1 444.2 m;境内最低海拔为800 m,平均海拔为1 120 m[3]。
1.2 气候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干燥凉爽,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为2.5 ℃,极端最高温度为36.5 ℃,极端最低温度为-34.5 ℃;无霜期约114 d,早霜出现在9月11日左右,晚霜出现在5月24日左右。
1.3 土壤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以灰色森林土、草甸暗棕壤为主,局部有小面积的粗骨土、草甸土、黑钙土等土类。草原、草甸则以草甸栗钙土、草甸土为主,局部有小面积的黑钙土、草甸沼泽土等。
1.4 水文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沟壑纵横,山泉集中分布,溪流较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有涌动的泉眼63处,大小河流11条。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辽河水系达勒林河、嫩江一级支流霍林河及霍林河一级支流阿日坤都冷河。保护区内山泉出露较多,泉水甘甜可口、清澈见底,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保护区内主要河流的源头均由山泉形成。特别是霍林河及阿日坤都冷河源头各有10多个泉眼,涌水长年不断,为保护区内生物物种的繁衍栖息及流域内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足够的水资源。
2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
2.1 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建设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
为了加强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解决多年来保护区存在的境内放牧和大量牲畜破坏林草植被的问题,2008年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在通辽市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将境内所有居民和牲畜全部迁出,境内房屋、牧铺全部拆迁灭迹,对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保护区内架设网围栏,边界全部围封,在进出保护区的主要通道建立公益林管护站并设有检查栏杆,禁止一切闲散人员进入,建成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
2.2 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1996年建区以来,保护区将主要精力均放在控制放牧和移民搬迁上,基础设施和整体建设相对滞后。为进一步加强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保护管理能力,2022年罕山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的编写工作,针对罕山保护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10 a罕山保护区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要求《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在罕山保护区原有基础上,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规范标准的要求,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机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力争在10 a规划期内将罕山保护区建设成为管理体系健全、机构运行高效、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求、科研监测科学化规范化、公众教育普及化智能化、社区和谐、生态旅游适度并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高水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022年12月,《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获得批复。
为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合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条例为依据,罕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2018年,通辽市第一部生态保护法规《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实施,使罕山生态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2.3 建设生态系统监测站,开展科学监测和研究工作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科研工作。由于本身技术力量薄弱,科研经费短缺,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差,许多需要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和部分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都难以实施。为此,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搭建科研监测工作平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等基础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保护区最近一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于2011年10月完成,数据已经不能客观表现保护区目前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现状。为促进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力开展、实施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本底数据,保护区于2024年7月开始进行新的科学综合考察,计划利用2 a时间完成。
2008年以来,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开展鸟类监测、红外相机监测等科研工作,采用点位调查和野外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对保护区内的大鸨、金雕、黑鹳、马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栖息规律、生态生物学特性进行长期调查研究,确定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并对国家重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周期性的数量动态或储量估计。
目前,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的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如下。①特金罕山定位观测研究站。特金罕山定位观测研究站面积达800 m2,同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大楼合建,包括实验室、监测室、组培室、标本制作室及文献档案室。同时,保护区购置了所需办公设备和科研监测设备。②动物野外观察哨。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栖息地建立了动物野外观察哨44个,在动物野外观察哨、野外研究点位、其他有动物活动的重点区域周边,布设红外相机33台,旨在着重观察金雕、大鸨、黑鹳、马鹿等珍稀濒危动物物种的种群数量、生物习性及活动路线等。
2.4 重视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形成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通辽市防火工作的重点,是扎鲁特旗防火工作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区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超过230 km;维护在保护区最高峰上的望火楼,以及各管护站现有的防火监控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确保保护区无防火瞭望、监控和通信死角。
同时,为实时监控保护区全境火情,落实对火情发现、火情交办、火情处置、火情持续监控全过程监测及监管要求,2023年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网络化实时监测系统[4]。此项目共分为3期建设,包括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建设、双目热成像摄像机建设,现已完成一期建设。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长期驻守在各个管护站,专门从事护林防火、禁牧、禁猎和禁止乱采乱挖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保护区从责任落实、值班值宿、防火宣传、人员车辆出入检查、火源管理、隐患排查、扑火演练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保护,认真做好防火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保护和修复了草原生态,森林面积也逐年增加。
3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的特色与亮点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非常重视科普宣教体系建设,现有科普研学资源包括罕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及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学生实习基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定点监测研究站、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服务(罕山)工作站(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合作共建基地)。
3.1 全力建造罕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罕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坐落于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面积2 800 m2,始建于2012年,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依靠罕山自然保护区山体,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材料,突出环保、节能理念。
该博物馆共2层分4个展区,4个展区分别是“生态脊梁”“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生态监测保护成果展示区”,陈列了植物标本500多份、动物标本100多件,生态监测保护成果图片50幅,其充分展示了罕山所处地理位置体现的生态价值、现有动植物种类及特色、开展监测保护工作成果,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科学普及的理想教育和培训平台。
罕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展示、研究能充分体现罕山特色的动植物标本,普及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服务。
此外,博物馆与风景名胜区相比具有更强的自然亲和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自然保育,重塑水系、林木等自然资源与景观;二是充分发挥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改善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四是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场所,提升公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2 积极为师生提供宣教、科研、实习平台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欧亚草原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较为复杂,类型较丰富,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在野生植物中,药用经济植物有300多种,其中正品药材原植物有100多种,饲草植物200种。其他蜜源植物类、食用植物类、芳香油植物类等种类也较多,如黄花菜、辽椴、杜鹃、薄荷等。此外,保护区复杂的地质地貌、丰富的景观资源、多样的生境系统及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等,为保护区在科研、教学实习、宣传普及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3.3 建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定点监测研究站
罕山生物多样性定点监测研究站对保护区内生态指标进行监测,包括监测植被的生态结构、植物种类、生物量、生产力、生长量、群落数量、覆盖率、种群结构等变化情况,监测水环境与水化学、土壤水分、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监测动物种群的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生物量、结构、动态变化,监测空气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监测社区人类活动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在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时,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向青少年大力普及自然科学基本常识,讲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相关人文知识等;普及土地、水、森林等相关知识,增强了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3.4 成立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服务(罕山)工作站
该工作站设在扎鲁特旗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以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服务(罕山)工作站及环境资源审判巡回法庭为基本点,以扎鲁特旗北部牧区为辐射面,以扎鲁特旗全境为涵盖范围,开展巡回审判、司法调研、环保宣传、诉讼咨询等司法便民利民服务工作,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拓展了司法保护环境资源方式,提高了法官环境资源审判能力,守护了地方生态环境安全。
4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得的成效
4.1 提升绿色发展意识,提高生物生存质量
近年来,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意识逐渐增强。2006—2024年,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面积由以前的29 000 hm2增加到41 333 hm2;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目前保护区境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19种、野生兽类24种(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种),鸟类达到121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9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7种),鱼类5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6种[1]。
4.2 促进生态平衡,发挥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作用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彻底清理了境内放牧点,掠夺式的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保护区的草场、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境内天然次生林林缘逐步扩大,改善了空气质量,自然植被和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了修复。
4.3 新增就业岗位,生态科学监测和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监测和研究等保护区工作的持续开展,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招录专业技术人才23名,新增公益林护林员岗位39个,护林员全部是罕山移民子女,充分发挥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就业的双促进作用。同时,保护区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搭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和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了人才综合素质,为保护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保护区培养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11名,涉及林学、森林保护、畜牧兽医、法律等专业。
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举措,使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保护区内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生态保护“无人区”,天然林面积逐年扩大,泉眼数量成倍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增加。这些实践不仅为内蒙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宝金山.内蒙古特金罕山站" 构筑祖国北疆绿色长城[J].内蒙古林业,2023(1):11-13.
[2]《扎鲁特旗志》编纂委员会.扎鲁特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3]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扎鲁特旗罕山林场 《内蒙古罕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12.
[4]陈远.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自然科学,2023(9):125-128.
作者简介:陈远(1990—),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