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中的思政价值研究

2024-12-31李浩张瑜薛媛刘旭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实际应用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社火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林类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政价值可概括为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主要内容包括推进耕读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研究视角、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和促进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育人的进一步融合等。农林类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社火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具有涉农高校特色的思政教研体系;丰富社火文化研学活动,推进耕读教育,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社火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社火文化的价值研究和实际应用,可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培育出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型农林人才,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火文化;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38-05

Abstract: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ploughing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f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in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promoting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enrich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promot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create a platform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innovate the ways of spreading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Through the valu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w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new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who know and love farmers, and furth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research; practical appli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1]。社火文化发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富含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基因,是新时代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2-3]。社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社火文化精髓,使社火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社火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农林类高校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对全面落实农林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1" 社火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1.1" 社火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火是指在祭祀或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还用作民间节庆日所有游乐活动的总称,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社火源自我国古代先民举行的祭祀、庆祝、驱疫等活动,其伴随着几千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而诞生、演变并逐渐成熟。社火的内容非常多,活动规模也普遍较大,古时的百戏、杂戏等,都是社火中的节目,演变至今具体的表演内容包括踩高跷、耍狮、扭秧歌、跑旱船、铁芯子、打铁花、耍腰鼓和骑竹马等[2-3]。岁月更替,随着社火表演的蓬勃发展,社火文化逐渐形成,其文化内涵愈发丰富。社火文化不再局限于各种杂技戏法和传统人物故事的文艺表演,还蕴含着古今人民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社火文化中的每一项表演或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内涵,展现了包括扶危救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和团结奋斗等许多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美好品德,以其鲜活而特有的魅力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社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悠久的历史价值和独到的地域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密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生动体现。

1.2" 社火文化是农林类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理论源泉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耕读教育对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林类高校培育新型农林人才应当构建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中华耕读文明世代传承,耕读教育不仅是农林类高校理论教研和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包括思想品德、“三农情怀”、使命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4]。

2023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提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5]。社火文化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各时期的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伴生共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鲜明标签。农林类高校加强耕读教育可深入挖掘社火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理想道德、价值观念、人文思想和行为规范,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社火文化的传承和转化中推进耕读教育发展[4]。农林类高校应重视利用社火文化强化耕读教育,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走进中国乡村,了解乡村文化,厚植乡土情怀,让他们建立起心系人民的价值观念,让社火文化在新时代农林类高校开展的耕读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4]。

1.3" 社火文化是农林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6]”农林类高校既是教育、人才、科技的融合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地和耕读教育的实践基地、传播重地[7-8]。农林类高校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承载着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文化使命和强农兴农的重要使命[6]。“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涉农高校育人的根,社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农林类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重要载体和耕读教育的基本场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农林类高校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农林类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好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7-9]。把社火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和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农林教育。

农林类高校要深入挖掘社火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价值追求,强化社火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引擎打造、主阵地筑牢、新空间拓展,多层面聚力打造社火文化培根铸魂的推进器,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让农林类高校青年学生认知好体验好社火文化的优秀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深刻感悟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激发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农林类高校要把社火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加强青年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利用社火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育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其个人道德品格,并教育和引导农林类高校青年学生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努力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和发展得好的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10]。

2" 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2.1" 理论价值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11]。这是对新时代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期待。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其实践性与理论性、教育性与思想性、价值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特征,在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林类高校新时代紧缺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担当起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如何进一步提升耕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而社火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活动,有利于打开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新时代下农林类高校的大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成长需求丰富,要充分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使针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与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13]。社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农林类高校特有的文化基因。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中的思政价值在理论层面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农林类高校耕读教育的深入发展。社火文化活动历经近千年的发展演变,现已形成参与人数众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次数与规模迅速增长的良好局面,但与实践层面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相对滞后,因此,对于农林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是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在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与耕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社火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价值的重要抓手。二是有利于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样适应这种新的发展环境与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应是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社火文化的丰富活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育人发挥较好的作用,通过总结提炼社火文化精髓,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之上,为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拓展新的研究视角。

2.2" 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1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肯定了实践育人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型农林人才的关怀与寄托,也为新时代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的思政价值在现实层面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在社火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近社会,深入地了解社火文化、接触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涉农专业大学生在了解、观看甚至参与社火活动中学习,感受社火文化魅力的同时体悟社火文化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自身的专业认识和知农爱农的情感,丰富了个人的生命体验,这对于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是当前进一步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之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现阶段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仍然存在。对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正是利用社火文化的深受欢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发挥比以往农林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用实践所得解决问题。因此,深入对其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 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3.1" 加强社火文化理论研究,建立思政教研体系

社火文化要在农林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更大的价值,就要在新时代实现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教育功能的创新性发展。农林类高校应深入挖掘社火文化中的“扶危救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等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提炼社火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深入开展社火文化的学术价值研究,设立社火文化研究基地,加大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加强学术研讨,使社火文化内容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实现社火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将内容科学和更具时代特点的社火文化融入到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整个立德树人过程中,开拓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大学思政课是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的主要传播弘扬渠道,课程育人可有效提升社火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农林类高校应充分发掘校内外社火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办学地寻找社火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学者、专家、民间艺人等,汇聚多方力量,整理提炼社火文化中有利于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重点加强与社火文化联系密切的学科建设,合力编写具有地域特色和办学特色的社火文化思政读本。农林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向,采用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开展主题教育,将教材读本、课程大纲、培养目标等教学培养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社火文化的兴趣,结合新时代农林类高校学生的特点与喜好,在课程教学中传递社火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亲近了解社火文化的演变与成果,加深学生对社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刻感悟社火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丰富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社火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建立具有农林类高校办学特色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研体系。

3.2" 开展社火文化研学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实践出真知,磨砺造英才。实践育人是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火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农林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2个关键阵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理论学习成果引入实践育人的环节中,把握实践需求,积极搭建校内外的实践育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中观看社火表演活动,现场普及社火文化知识、参观社火文化馆、农耕文明博物馆,校内开展社火文化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等,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悟劳动人民智慧和社火文化魅力。

农林类高校还应积极探寻社火文化的地域特色,结合办学地的农事特征和社火文化历史传承,提炼社火文化资源,打造社火文化 “大学生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践育人平台,推动社火文化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社火文化融入耕读教育,让涉农专业大学生走进乡村田野,切身感受农事生产的同时自觉亲近社火文化。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特征,开展以“社火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实践活动,如在寒暑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或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社火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社火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社火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认同,从而充分发挥社火文化在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增强社火文化的思政教育实效。

3.3" 营造社火文化教育氛围,创新文化传播途径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14]”校园环境是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质条件,其建筑景观、教学区与生活区的文化布置和校史校训校歌均具有重要的思政育人价值,校园环境营造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思想观念。将社火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环境设置和文化布置中,通过具体的形式如雕塑、文化墙、公告栏、海报和宣传板等物化环境呈现,使人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加深对社火文化的认识和记忆,建设具有社火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社火文化教育氛围,传递社火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崇学事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和努力拼搏的思想品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社火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因此,农林类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整合多种新媒体渠道,将社火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宣传工作中,利用好短视频、小程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直播展示社火表演或社火文化话题热议等线上活动,创新社火文化的线上传播途径。农林类高校在社火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注重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仔细分析学生的群体特征,结合学生热议和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话题开展线上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和了解社火文化,引领学生解读好社火文化内涵,利用线上活动成果加强与学生的有效对话,在课堂教学等传统思政教育渠道加深学生对社火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农林类高校应鼓励师生围绕当地社火文化设计研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办学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如动漫、短剧、周边文化用品等,不断提高社火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方位创新社火文化传播途径。

4nbsp; 结束语

社火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涵对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新时代农林类高校应加强社火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具有涉农高校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丰富社火文化研学活动,推进耕读教育,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社火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社火文化的价值研究和实际应用,优化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实效,培育出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型农林人才,担起强农兴农的重要使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2] 姜伟超,崔翰超.读懂社火背后火辣辣的生活期盼[N].新华每日电讯,2024-2-28.

[3] 田荣军.社火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8.

[4] 陈利根,林万龙,徐辉,等.特约专稿——耕读教育专家笔谈[J].高等农业教育,2022(3):3-9.

[5]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77591.

[6] 张政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J].人民论坛,2020(25):32-35.

[7] 王颖,杨硕,章洪丽.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23(4):70-79.

[8] 钟岩,李波.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37-142.

[9] 鲁汉杰,张瑜,成晓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与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4,36(2):70-73.

[10] 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6-48.

[11] 姜长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J].农村金融研究,2024(2):3-13.

[12]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新长征,2023(7):4-11.

[1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五周年特别报道[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19.

[14]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

[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zsszsx024);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JT2023E46);山西农业大学2023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ybkt202301,ybkt202317);山西农业大学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ybkt202207)

第一作者简介:李浩(1993-),男,硕士,助教,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实际应用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高速公路计重检测设备的实际应用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雕塑应用价值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雕塑为例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