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4-12-31张云霞黄江华
摘" 要: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该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例,对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3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对改革成效和改进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改革,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探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11-05
Abstract: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core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major.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course of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Based on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summariz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rough the reform, we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related cours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teaching discussion; talent training
传统教学模式大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式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填鸭式、注入式的知识传授[1],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偏离实际生产实践[2];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3],最终导致学生教学参与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2012年通过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见成效,但与时代要求仍然存在差距。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育人方式改革,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高质量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条件下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面授线下教育与线上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4],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和线下面授的优势,实现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学习可以将课程内容碎片化,并以视频形式呈现,内容简短精炼,学生更容易掌握;同时线上平台可以发布教学目标、电子讲稿、章节测试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学生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相关课程的预习、复习及作业。线上学习的完成使得线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设计实施成为可能。利用线下的课堂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巩固课程内容[5]。线下(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测试等教学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得以深化学习,同时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学生的参与度,有助于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6]。
鉴于此,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探讨,对应用成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1"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痛点
1.1" 课程特点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由于病原物的侵染常常发生各类病害,从而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造成经济损失。农业植物病理学就是通过对病害发生因素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为农业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最终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避免或减少农作物经济损失的目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也是继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后的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必修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主要讲授粮、油、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重要病害的为害症状、病原物特征、病害发生传播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病害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独立识别和诊断各种作物的主要病害,了解和掌握这些病害的病原、病害循环、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掌握主要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痛点
1.2.1"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本课程采用赖传雅和袁高庆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作为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教材,包括了我国粮、油、果树、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病害,包含19章122节内容,课程内容较多[7]。同时,由于专业学时数的压缩,本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授课学时数目前只有32学时。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交流大多时候只能在课堂后进行。
1.2.2" 单向的知识讲授,互动交流少,学生被动接受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借助于PPT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讲解、提问,教师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导致课堂氛围不佳,教学效率低下。课程内容繁杂,同时,由于专业学时数的压缩,为了赶进度,教师可能忽视学生的接受效果。学生课后主动自主学习时间少,交流大多时候只能在课间进行。
1.2.3" 考核方式单一,平时成绩难以量化
过去的考核模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占7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课堂提问构成。过去仅有面授课堂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忽视平时学习,期末考试则突击复习,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尤其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很难对每位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全过程、全员的量化考核。
2" 解决教学痛点的创新思路与举措
2.1" 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农业植物病理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和归类教学。在作物方面,以华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主。根据华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水稻、旱粮作物(玉米、甘薯)、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热带果树(柑桔、香蕉、荔枝和龙眼)和蔬菜病害为主,其他作物如小麦、北方果树(苹果、梨)、棉麻经济作物等,学生自学。
在病害方面,根据生产上病害的变化,调整授课重点,并引入新病害。进一步根据病害的重要性和病害的类型,进行归类讲解。如水稻除了传统的三大病害以外,将目前南方发生普遍的稻曲病也列为授课重点;考虑到新发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十余年为害的加剧和蔓延,将其引入课程内容。考虑到枯萎病在香蕉生产上为害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其列为香蕉的首要病害进行讲解,因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发生特点相同,将2个病害合并讲解。在蔬菜病害上,将教材上5章36节的内容按照病害类型进行归类,以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茄科的根茎部和叶部重要病害为主,将病害分为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线虫病、根肿病、疫病、软腐病、霜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等进行讲解和学习。
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教学。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将思政建设融入课程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程将典型的思政案例,融入到每章节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如以马铃薯晚疫病引致的“爱尔兰大饥荒”的案例来说明植物保护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朱有勇院士的生物多样性在水稻病害和玉米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树立学生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以柑桔黄龙病的发现及病原菌的确定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及“执着、勇敢”的专业精神。
2.2"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上单向知识讲授、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加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
教师课堂上进行重点、难点讲授,通过案例教学采用归类法和比较法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华南地区重要作物的重要病害为案例进行讲授,通过对水稻、玉米和重要果树病害的讲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对不同作物病害进行总结,将发生规律、传播规律和为害特点相似的病害进行归类,结合不同作物的栽培特点,提出不同作物、相同类型病害的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如柑桔黄龙病虽然为细菌性病害,但是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与香蕉病毒病(束顶病、花叶心腐病)相同,均可以通过种苗带毒和介体传毒。因此,2类病害的防控中无毒种苗的选用和消灭昆虫介体是关键。但是,二者在种苗选用上又有所不同,柑桔通过种子消毒和接穗消毒培育无毒种苗,而香蕉则要通过组培技术进行脱毒处理。这种归类法和比较法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
借助智慧树平台在线课程的线上学习,通过课前问题设置、线上学习、课堂汇报、讨论和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安排学习任务,设置问题。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线上学习,并结合文献查阅,引入新的研究进展,补充学习内容。课中,学生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学习汇报。汇报要求采用脉络式重点汇报,期间学习小组可设置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质疑的方式进行问题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整个过程老师随时对课堂进行引导,调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和老师的点评,再在线上平台回看视频资源,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通过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
2.3" 改进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积极探索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①平时成绩采用多样化和量化考核。将平时成绩分为考勤成绩、线上课堂学习成绩和线下课堂成绩3部分内容,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评价。线上学习的考核,主要是基于智慧树在线课程设置的考核要求,通过平台提供的学情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学习进度、活跃程度和参与度等情况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线下课堂考核主要根据课堂汇报对分配任务的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及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宽度。②期末考试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核。在选择、判断和简答的题型中适当地增加综合性问题,加强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考核。
3" 建设成效和下一步改进策略
3.1" 改革成效
我校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如下:①构建了具有华南特色的农业植物病害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得到了优化。根据华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的病害发生情况,以及我校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符合华南地区农业植物病理学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教材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三观”和“一懂两爱”的新植保人才得到了培养。③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大大加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通过教师课堂重点难点案例教学引导,以及课前问题设置、课中互动和课后巩固延伸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教学由主导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3.2" 下一步改进策略
农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后,还要在以下2方面继续改进。
3.2.1" 自建线上课程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农业植物病理学在线课程有基于中国大学MOOC开放的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和沈阳农业大学的课程,以及基于智慧树平台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课程。我校学生的线上学习开展借助于智慧树平台上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在线课程。以上5所高校的线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我校基于华南特色建立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华南地区的特色作物和个别重要作物没有被纳入[8-12]。如在果树里具有华南特色的香蕉、荔枝、龙眼和番木瓜等作物,其他5所高校均没有涉及,在油料作物里其他5所高校课程里选择的是油菜或大豆,而作为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的花生也没有被涉及(表1)。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下一步会开发适应我校的具有华南特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线上课程平台。
3.2.2" 在评价体系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按照目前教学大纲的设置,我校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平时成绩的比例占30%,后期可将其调整至50%,加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将线上学习考核的平时分、平时测试和考试内容考核设置为20%,线下课堂考核根据课堂汇报和学习效果设置为20%,出勤10%。通过增加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适应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作者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通过对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得到了优化,建立了具有华南特色的农业植物病害课程体系;通过教师课堂重点难点案例教学引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及评价体系的调整,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今后,还将根据建立的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华南特色的线上课程,满足华南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需求,使得教和学更加灵活有趣和高效。此外,也会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合理、更客观。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118.
[2] 于双洋.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3(23):95-98.
[3] 甄晓歌.宏观教育视域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评《宏观教育战略研究的开拓者》[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0):258.
[4] 孟霆,姜海丽,刘艳磊.美国高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80-84.
[5] 陈妮,袁成林,梁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4):98-100.
[6] 谢娅娅,田原,孙歆钰,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3(4):139-145.
[7] 赖传雅,袁高庆.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EB/OL].https://www.icourse16 3.org/course/FAFU-1002044009?from=searchPage.
[9]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EB/OL].https://www.icourse163. org/course/HZAU-1205905808?from=searchPage.
[10]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EB/OL].https://www.icourse16 3.org/course/NJAU-1001753039?from=searchPage.
[11]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EB/OL].https://www.icourse16 3.org/course/SYAU-1464627165?from=searchPage.
[12]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EB/OL].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68096/203395/20#teach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