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4-12-31曾俊丰张强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

基金项目: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202329)

第一作者简介:曾俊丰(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3

摘" 要: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近代以来,旧有的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耕读教育走向衰微,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在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上获得其在当代复归的现实条件。涉农高校是开展耕读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耕读教育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开启及其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的相辅相成,有助于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返本开新,以探索更丰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耕读教育;乡村振兴;涉农高校;返本开新;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56-04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 distinct label of Chinese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entered on passing down the family has declined. Since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has gained practical conditions for its return in contemporary time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carrying out practica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he opening of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its complementary value orient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can help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o return to basis and start innovation, so as to explore richer experiences and more practical path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return to basis and start innovation; new era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意义上提出要“开展耕读教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在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上完善耕读教育体系。202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作出了更细致化的要求。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由此可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作出贡献的意义上,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培育新型农林人才,涉农高校适逢其会,是完善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阵地。这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进一步厘清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理论基石、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是十分有意义的。

1" 理论基石: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返本开新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耕读教育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

1.1" 传统耕读教育的没落

简单而言,传统的耕读教育以“耕读传家”为核心,肇始于春秋,成熟于宋代,宋以前以隐逸之士与学生为主,更多是读为主,耕为辅,发展到宋代,耕读已经成为普遍,“在宋人看来,耕读都是人生的必须,其中耕是生存的需要,读是发展的需要”[3],耕与读都上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相辅相成,在“耕读传家”的理念中达成统一,士人不以耕作为耻,农人也不以读书为无用。

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耕读教育是我国古代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实践,或者说,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耕读教育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传承着耕读文化。这种传统耕读文化“建立在我国传统小农经济基础上,以村社为地理空间,以宗法氏族为单元结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4]。而近代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与新式学校的兴起以及宗法社会的没落,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传统耕读教育失去了其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新的社会文化与乡村产生了脱节,传统耕读教育走向衰微是必然的事情,形象的说法是,“‘耕读传家’由此走向‘耕读分家’”[5]。

从新式教育的立场出发来看,新式教育无疑是进步的,不过这种进步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家园的消亡,与“乡土中国”的逐步消亡的进程和现代化浪潮相呼应。随着资本文明征服世界,结束了以往相对孤立发展的历史状态,中国人第一次遇见了强势的异族文化,以往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断了,中国人开启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传统耕读文化走向没落。

辩证地看,致使传统的耕读教育的没落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也是耕读教育在新时代复归的土壤,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状况,也表明了对传统耕读教育的单纯复现在现实条件中的不可能性。

1.2" 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复归

要讨论耕读教育在新时代复归的可能性,需要根植于新时代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传统的耕读教育衰微于中国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开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以抽象的普遍性来强制中国的种种方案设想,“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并且在经历了多方的探索和尝试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地表现为:这一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6],在这个意义上,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复归需要且必须要经由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近代以来,在就像海德格尔所揭示的“地球和人类的欧洲化”的历史性命运中,中国人以西方为师,深受西方知识论路向影响的同时却又并未与西方同化,这表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自有其生气不竭的因素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耕读文化才有在当代复归的可能性,其根源于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巨大差异。在这种比较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耕读教育的启发要达到其目的,而不至停留在“外部反思”的阶段,需要对耕读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进行返本开新,这种返本开新,“在本质上要求超越西方近代思想,要求与西方当代哲学对于西方近代原理的批判境域相会通”[7],因为中国已经深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社会组织原则等方面无不充斥着近代理性原则,与生活世界的深刻层面相背离。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发出了“对传统的逻辑主义和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最初的反叛之声”[8],正是这样的反叛,开辟了一条在本质上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路径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将有助于启发中国人赢得对自身文化精神传统的自主性,唤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说,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复归在这种文化自信的呼唤中才能赢得其真正的价值。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精神就是非知识论的,亦即非属理论教条的,而是直指历史性的实践的[9]。

并不是说只要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过后,种种问题便迎刃而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早已充分证明了教条主义的危害,这样的启发,提纲挈领地说,是“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

返本开新,所“返”之“本”何在?传统的耕读教育以“耕读传家”为核心,“耕”与“读”相辅相成,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其体现出来的向来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中国哲学精神将有助于今人抵御西方近代理性原则所导致的种种病症,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在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时不放弃自身精神成长的信念,这种追求是受教育产业化等方面所影响的新式教育所缺失的。功利化的价值追求带来普遍的意义缺失,教育的本意便被遮蔽了。

耕读教育在当代的返本开新,并不是返回旧有的面貌,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的实践,其不是某种既定之物,或者某些被设定好了的目标,倒不如说其体现为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这种任务与当下的时代条件相统一,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呼应。耕读教育,关键在人,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到达某种精神上的自觉状态,开展真正的劳动,做有意义的事业,回归到教育本身的意义上来,对教育产业化的种种评判标准的侵蚀有根本上的拒绝,是这一教育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涉农高校无疑是完善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阵地。

2" 价值意蕴: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应然

2.1" 涉农高校是弘扬耕读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阵地

弘扬耕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而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表现为4个方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支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纯朴家风的有效途径;服务“三农”发展、培育强农兴农人才的重要抓手[11]。从这4个方面的价值来看,涉农高校适逢其会,是弘扬耕读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阵地。

第一个方面,传统中国是农业文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涉农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耕读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耕读教育,可以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在这种传承中,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结合起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个方面,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12]。涉农高校通过开展耕读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在学习传统耕读文化、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培育“三农”情怀,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第三个方面,耕读文化中蕴含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优秀的家风可以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涉农高校通过耕读教育所传递的淳朴家风,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激励学生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方面,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当今社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队伍。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涉农高校通过耕读教育,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服务,耕读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三农”事业中去,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贡献,为“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2" 耕读教育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互通

传统的耕读教育以“耕读传家”为核心,“耕”与“读”相辅相成,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体认,在这个意义上,耕读教育的精神与涉农高校的大学教育之道是相通的,根本在于“育人”,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学生“不放弃自身精神的成长”。区别于应试教育填鸭式的单向的教育形式,在一个人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上辅以真正的高等教育,教育学生不以结果论英雄,不以分数论成败,不停留于对知识的更新与积累的满足,在根本上拒绝功利化的评判标准。

这种人才的培养,知识的讲授是次要的,无论何种专业,关键在于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认真钻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它的意义,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根本上的自主性,“虽然他们所学的专业及其知识结构并不直接符合职业生涯的需要, 但是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学术修养,以及他们在通识教育中所获得的独立思想的能力与精神感悟的境界,使他们形成了较为博大的识见、宽广的胸怀和聚散自如的思维能力”[13]。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我们本自具足的“明德”,在与体察人民的生活,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根源与中华文化的大人之学,与西式大学的教育精神,在“育人”的重要性这一点上至少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将“育人”放在第一位是传统教育向来就重视的,也是为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产业化等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校向来被遮蔽掉的一点,通过耕读教育,将有助于唤起对教育本来意义的思考。因此可以说,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应然。

3" 实践路径: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实路径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耕读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则:第一,把握育人导向;第二,体现时代特征;第三,坚持因地制宜[12]。在这些实践原则的指引下,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实路径也进一步明晰。

3.1" 深入理论探索,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返本开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是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非有深刻的理论探索,何言耕读教育在新时代获得真实而有意义的价值呢。

“创新”是耕读教育实践中“实践”的应有之义,区别于惯常将其理解为“实验”“实施”等意思,涉农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例如对各涉农高校当地特有的在地化的知识的发掘与传承,这些知识在以往的制式教育中一度是失语的。

3.2" 拓展实践场所,构建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

拓展实践教学场所是开展耕读教育的必要条件。例如,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民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耕”中“读”,在“读”中“耕”,通过“耕”与“读”形式上的结合让学生获得领会真正实践的机会,化外在的规范为内在的动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这样的设想无疑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是开展耕读教育的关键。这要求针对耕读教育建立健全教师选聘、培养、考核和管理机制,注重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积极聘请农业企业、农民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

3.3" 丰富校园文化,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

耕读文化在新时代的返本开新深刻且内涵丰富,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方面。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三农”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怀。家庭和乡村是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思想的重要场所,涉农高校还可以与家庭和乡村紧密合作,例如成立家庭农场、乡村社团等方式,让学生在家庭和乡村中深入参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培养其热爱农村、服务“三农”的思想感情。

4" 结束语

总之,理论维度上,作为中华文化鲜明标签的耕读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获得了返本开新的历史条件;价值维度中,涉农高校开展并完善新时代耕读教育,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涵养人才并且丰富发展了涉农高校的大学教育之道;实践维度中,耕读教育不是某种既定之物,或者某些被设定好了的目标,其体现为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不论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还是实践平台、文化建设,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培育与涵养,培养出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新时代“三农”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203/c547f9a0f71944b1a0ad475954dc3

c5d/c.html?jump=true.

[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6.

[3] 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J].社会科学战线,2020(6):99.

[4] 刘亚玲,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J].图书馆,2021(4):90.

[5] 袁同凯,冯朝亮.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3):123-134,156.

[6] 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22(9):1-8,207.

[7] 王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05(5):101-109,128.

[8] 王德峰.交往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对马克思交往概念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24-31.

[9] 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10] 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11] 吕叙杰,刘广乐.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3-45.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

9/t20210916_563719.html?eqid=faf4f37d00115c230000000664

55b5ff.

[13] 王德峰.从大学理念看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道路[J].复旦教育论坛,2006(4):25-2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