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策略创新研究

2024-12-31孙萌赵曼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题(19BDJ003)

第一作者简介:孙萌(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44

摘"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系列成果,但目前还存在着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危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加注重加强乡风引导,重视文化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的“定盘星”作用以及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人才注入等有效策略,以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精神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精神文明;思想建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84-0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he due meaning of realiz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risis of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rural culture, the leading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lack of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local styl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arty's roleas a \"mark of weight\" and use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o attract talent injection and other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spiritual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至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3次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党中央重点部署,强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党中央也曾多次出台文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设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村落主体力量的精神文明需求还处于落后境地,与物质文明发展速率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振兴则是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求全方位改善提升乡村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1]。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从中不难看出,物质的丰裕和精神的富足,这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越是物质充裕,越需要精神昂扬。要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更要加强文化的引领动能和精神支持。在物质条件取得长足发展的新时代条件下,很多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既要求“口袋富”,更要求“脑袋富”,这有利于解决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伴随着农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要更加重视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当前,伴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很多村民也开始踏上了新征程的奋斗阶段,但仍有一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农民知识相对贫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里,必须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所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建设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变到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是局部的提升,而是全方位的振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在产业振兴方面下功夫,同样要重视文化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就无法化解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社会矛盾。乡村振兴的根本立足点是农民,而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和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因素。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要想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使之具有内在动力,就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努力提高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质量,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2"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优秀乡村精神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我国乡村有很多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朴素的价值观念,这些不仅衍生出乡村文明,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很多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较长时间来,随着物质文化的变迁,农村精神文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

首先,乡村精神文化面临着认同危机。由于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多重浪潮冲击,农村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开始发生转变并逐渐趋于多元化。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群体出现了文化认同的两极分化,村民群众不重视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对家乡方言、节日传统、地域风俗的认同感也日趋下降,反映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乡村民俗对村民群众的影响逐渐减少。甚至产生了“农村的就是落后封闭的,城市就是先进科学的”认知偏差,以至于对乡村的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对城市文化则是不由分说地全盘接受,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精神文化的迷失和衰落。

其次,乡村精神文化传承方式单一。对于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等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为文化事业接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无声中进行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现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三者间的良性循环。然而结合实际发现,现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采用的方式还较为单一,最主要的传承路径是推进农村传统文化“入课堂”,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而且由于当代乡村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离农”,在课程设置上也减少了乡土教育内容, 导致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薄弱,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2.2" 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人民的坚定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不断推进的关键引领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向前发展,非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结变得越来越小。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集体事务各方面的管理积极性得到了挫伤,很多基层组织内部之间呈现的是松散无序的状态,这些都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使其权威性受到影响和挑战,不利于发挥其对农村事务的领导作用。

首先,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农民主体还是基层党组织,都把重心放在了促进经济向快向好的发展方面,导致许多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由内而外地去认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继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就忽略了村民们在精神方面的信念塑造。很多基层干部甚至认为精神文明是虚无缥缈的,并不能带来直观具象的收益,更没有指标性的评判标准,所以很多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安排好相关材料的撰写,未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引起村民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次,多数基层党组织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没有从当前农村现状和乡村全面振兴大环境出发,思考出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需要的方法和手段,只是盲目听从上级安排,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使得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形式单一,部分群众受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的影响,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不利于农村社会文明淳朴氛围的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

2.3" 人才队伍建设力量不足

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5]。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进程与时代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人才的缺失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乡村精神文化传承主体断层。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不论哪种传承方式,都需要有“人”的参与。随着各地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形态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人与小孩。部分群体因长时间离开居住地,逐渐失去对农村的归属感,相较于继承学习老一辈的传统文化手艺,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利益的实现,进而从农村的文化体系中抽离出来,致使传统技艺逐步走向凋零。

其次是乡村人才队伍数量增长缓慢。推进乡村振兴,更好地建设农村精神文明需要一定规模数量的人才积极参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农村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这就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大部分留在乡村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劳动适龄人口逐渐向城市迁徙就业,更喜欢城市的繁荣热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所以返乡的意愿较低。

最后是专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因为当前社会知识更新迭代较快,本土人才文化底子薄,很多从事文化工作的相关人员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专业培训参与较少,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福利待遇也并不可观,所以也很难吸引并留住外来的优秀人才在本土扎根。

3" 乡村振兴视域下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研究

3.1" 加强乡风引导,重视文化建设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一方面,乡风文明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乡风民风是特定区域内乡村居民的集体行为倾向、思维模式与情感道德,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6]。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逐渐被弱化,失去了原本具有的对村民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兴起,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村民们朴素的风俗观念受到了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很多人都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其他的问题,村民对于乡村精神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渐消弭殆尽。所以加强乡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乡风引导融入进乡村振兴中,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存在的精神困惑、伦理认同等问题,发挥道德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扬农村传统文化品德。

另一方面,要想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就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梁漱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相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突出, 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更加滞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提出了五大实践路径,即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 其中就有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文化先行[7]。

首先,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针对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封建迷信、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问题,要组织开展农村道德领域突出专项来进行整治。比如前期对农村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摸排,对于合理诉求理应予以采纳等,做到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开展“好邻居”“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亲之间的互帮互助,展示农村群众的美德善行。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其次,要提高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认识,加强宣传力度。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源力量,对现代乡村的发展有重要滋养作用。结合实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还不够充分,究其原因与宣传教育范围较为狭窄、忽略村民意识引导工作等有关,因此加大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当地村民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认知,积极主动配合相关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要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对村民的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知识修养。构建乡村精神文明,要给农民的思想充电,文化教育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指标,很多乡村都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也有很多的文艺工作者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推出一系列充满正能量,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以此来激发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农民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3.2" 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的“定盘星”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阵域在农村,关键在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不断推动,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压舱石”,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基层党组织各部门和党员干部的通力协作,划分权属、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才能真正确保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没有具体指标量化的软任务顺利落实,圆满地获得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成效。

首先,在目前发展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对自身责任进行强化。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著名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充分调动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要想在农村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就必须要广大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身乡村振兴,明确相关任务,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当地的分析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向农民宣传介绍最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普及先进文化。切实担任好“掌舵人”的重要职责,压实基层党组织“一把手”的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基层干部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枢纽,其思想认识、行为作风、个人形象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发挥党的“定盘星”作用,才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营造出农村精神文明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其次,让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榜样作用,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尚,不搞排场铺张浪费,节俭朴素。深入到群众中去,让老百姓愿意亲近自己信任自己。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定期与农民进行访谈,为村民讲解最新国家政策,凡事关乎农民群众的利益的事情,都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倡导文明生活,组织身边群众从小事做起,提升集体意识,以身作则成为先锋典范,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正确处理党政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相互理解协同配合,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实提高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想农民所想,思农民所思,使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从而愿意主动投入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入,发挥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索符合本地发展的模式上进一步加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借助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创建相关精神文明活动。在积极扬弃传统乡村文化过程中,根据文化本身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地创新乡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其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上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作出科学规划、精准安排。实现上达下效的衔接,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种制度的建设及各项任务的部署都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场地的宣传和动员,使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进村民的生活日常,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效果。

3.3" 筑巢引凤,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人才注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了助力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因素,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内在要求相契合。也为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了很多的全新选择。

首先,依托新媒体这一平台,加强对农村的宣传力度。网络对公众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网络语言和网络内容具有更新换代较快的特征,使公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大范围”“传播广”等特点,对本土乡村进行宣传,可以极大地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有许多地方运用短视频拍摄、快手直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更好地展现乡村的风土风貌、人文特色,吸引了更多外来优秀人才。将新媒体这一载体引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让其快速、高效、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得以凸显,让更多的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乡村发展的现状,实现两者的紧密融合。

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关键人才的引领。因为乡村是熟人社会,本地人才对家乡建设有较强的情怀,发展培养对当地民俗有深入了解的本土人才是根本之策。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对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有很大帮助,并为很多年轻人多多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网络以及创新型的宣传方式使在外务工的群众“留得住乡愁”,增强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依恋感。很多人才由于在新媒体平台受到返乡创业的就业指导观影响,纷纷打破刻板印象,愿意返乡工作,为建设美丽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网络新媒体的正面运用可以进一步加强群众内在的精神驱动力,教化乡村居民,通过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让广大乡村年轻人热爱家乡,从而提高为家乡发展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地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打下牢固根基。

最后,要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保障,可以运用新媒体多平台的优势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封锁限制,更新培训方式。针对本土人才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新媒体平台可以使广大村民群众及基层干部学习的渠道扩大化多样化,青年人才可以在空闲之余了解到更多的时事政策新鲜资讯,以新媒体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教育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需要,与名师学者连线交流学习,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以此来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4" 结束语

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民群众精神脱贫,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更加有益于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应结合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丰富新内涵, 拓宽新路径, 引入新方法,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人才队伍发展为支撑解决新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7-09.

[4]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胡本春,陈自权.农业农村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行政与法,2023(10):96-104.

[6] 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3):123-125.

[7] 张贝.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大连干部学刊,2022,38(9):53-59.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策略研究
新时期下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现状分析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做好新形势下化工企业护卫工作的思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