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4-12-31窦延军
摘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重要举措。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在体育消费结构升级、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带来发展机遇;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从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培育体育人力资本、探索产业融合模式三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提升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体育产业投资三个方面优化需求侧管理;畅通内循环,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打通外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 需求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8-084-3-ZL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发展需要与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精准论断。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强劲的发展趋势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预计达到5万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可有效应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然而,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发展路径有哪些,是学界需要研究的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的机遇
1.1、新发展格局将助推体育消费结构升级
我国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升推动“温饱型”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向“小康型”转变升级。受“健康中国”与新冠疫情的影响,民众健康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体育不仅在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健康投资”也备受我国民众青睐。当前我国民众体育消费结构存在时空差异,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在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的消费占比为51.39%与23.17%,而场地教练、比赛观赏类消费占比仅有14.11%与4.53%,在总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占比较低。到2014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有明显变迁,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的消费占比显著下降,分别为21.88%与17.42%,场地教练、比赛观赏类消费占比上升至30.77%与12.86%,场地消费类占比显著提高。这说明“生存型”基本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步减少,而“发展型”“享受型”的体育消费比例逐年升高;其次,从空间维度看,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城乡差异。当前,农村地区受收入水平、收入预期、勤俭节约、健康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的体育消费欲望不及城市地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体育消费结构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1.2、新发展格局将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作为包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体育产业在经济高质量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综合来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十四五”规划将其总规模设定至5万亿。然而,就体育产业结构而言,仍存在业态结构有待优化、业态层次有待提高等问题。从合理化角度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合理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新兴体育服务业供给不足、体育用品制造业产能过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统计数据,在体育服务业中,作为体育本体产业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分别产出308.5亿元和1796.6亿元,在总的体育服务业中分别占比1%和6.1%,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等产出4501.2亿元,占比15.3%。相比之下,体育用品制造总产值为13614.1亿元,占比46.2%。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数据来看,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的比例大约为7∶3,作为参考,我国体育服务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高级化角度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现代化程度仍处在较低水平,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较为传统,资源要素服务效率较低,同世界体育强国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尚处在发展的低端链上。
随着今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的推进,提升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是趋势也是必然,体育服务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结构将朝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升级。
1.3、新发展格局将赋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社会中,随着各产业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作为产业边界模糊的体育产业与周边产业的融合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这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主要在技术、业务以及产品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通供需两端,通过供需高层次动态平衡让经济真正循环起来。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体育产业供给质量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还可以催生新型体育消费需求,以新的需求促使新的产品供给,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发展供需双向联通。总体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的挑战
2.1、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全面促进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在提高体育人口占比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扩大民众体育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场地设施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供给不足又将制约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来看,全国体育场地共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0.99亿m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m²,相较于2019年,各项数据同比增长4.7%、6.2%、5.7%,其增长率低于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速(11.6%),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人均场地面积指标仍然偏低,这也导致广场舞人员抢占篮球场的尴尬境遇依然存在。
无论是体育服务综合体,还是由闲置资源升级而来的体育场地,抑或是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民众体育参与的核心物质载体。体育场地承载力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众体育参与,进而影响体育消费规模,这与新发展格局倡导的扩大民众体育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潜力存在一定矛盾关系。体育场地设施要素供给不足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
2.2、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构建要素协同的新型商业模式,确保供需有效对接是打通供需两端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路径。构建要素协同就是要构筑产业、市场、人才、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新商业模式,化解生产与消费脱节问题,实现供需高效畅通。体育产业作为建立在新商业模式、新服务方式基础之上的服务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较高,体育产业人才匮乏问题随着从事体育产业活动的单位数量的增加而愈发显著,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总量较小。体育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体育经纪、体育装备制造、体育商业运作等都需要人才储备或是高素质经营管理者。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人才引进,在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投入力度都有待加大。体育产业需要多元知识结构的人才,我国体育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学院(部)众多,但由于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层次限制,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管理类课程的开展较为匮乏。人才的专业程度决定着行业发展生态与方向,新发展格局下,人才的缺乏也致使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整体状况与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供需动态平衡,这意味着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都要有所作为。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实现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体育产业高质量供给、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国内外市场良性互动。具体来看,其路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供给侧改革推进
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供给基础薄弱、服务保障不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心并未完全落实到供给质量的提升上。在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挑战与困境的基础上,从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培育体育人力资本、探索产业融合模式等方面提出供给侧改革路径。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相较于前几年渐趋合理,但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比较来看,体育服务业占比不高,规模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端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基础体育产品产能过剩,由此导致体育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也制约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推进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与“增加有效供给”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供给,为扩大内需奠定基础,进而为畅通内循环注入强劲动力。第一,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明确体育服务产业的主导地位。体育产业的繁荣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大力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教育培训等为代表的体育服务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挥体育服务业的带动效应,促进体育产业结构朝向合理化发展;第二,提升体育产业供给质量,确保有效供给。提高体育产业供给质量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入手,体育物质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主要涉及用品制造业。鼓励与支持体育市场主体研发与创新,将我国雄厚的体育制造基础转化为高质量创造,在保证物质产品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等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提高产品竞争力。体育精神产品主要是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培训等为主的体育服务业。
3.2、需求侧管理优化
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视角来看,在对外开放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边际收益减少的情况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国内改革、打通内部经济循环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体育产业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扩大体育内需,考虑到当前国际贸易壁垒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需求侧工作的主要抓手应在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提升政府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1)提升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内生力。
当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其中实物型消费远高于赛事观赏、健身休闲等服务型消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等,体育消费是构建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一,加强体育消费宣传,其目标不仅是提高民众体育消费意愿,还要引导民众改善体育消费结构。通过媒体宣传、文艺汇演、体育博览、社区赛事等方式培养民众体育参与和消费意识。考虑城乡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应针对性引导与提升城镇居民在体育赛事观赏、体育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的消费意愿与水平;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乡村居民,可通过举办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培养民众体育参与意识,借助赛事影响扩大乡村地区体育基础消费规模,同时引导乡村民众向更高层次体育消费转移;第二,完善体育消费环境不仅要完善体育服务质量,也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监管。完善的体育服务可以增强民众体育消费意愿与消费的可持续性;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监管,如对市场主体、从业人员、网购平台的监管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2)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政府购买力。
财政部公布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显示,近几年我国群众体育公共支出占比平均值不到10%,而竞技体育支出占比接近30%。新发展格局下,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体育服务业取得更大突破,其对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基层公共体育而不顾。协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可以释放民众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潜力。就现阶段而言,增加政府在公共体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公共体育稳固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政府可通过购买体育产品或体育服务的形式,向民众尤其是乡镇居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通过运动项目优惠券等形式激发民众体育参与和消费热情;其次,对于国家层面,可通过协调中央财政对不同地区的支付力度,实现财政支持向民生体育、中西部地区倾斜,通过资金赞助、场地设施供应、技术支持和人力援助等形式,为基层体育事业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竞技体育与公共体育、地区与地区之间公共体育协调发展;第三,可通过政府投资形式,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黄海燕(2020)认为,疫情影响下全国各地体育场馆展示出了卫生应急功能,因此考虑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大基建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目录,以县级、城乡体育中心及户外体育设施建设为主力,从根本上化解群众健身难的问题。
4、结语
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市场萎缩以及全球抗疫的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产业还处在练内功的关键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逻辑依据。首先,通过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研究,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产业结构优化、人才资源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路径;其次,提升城乡体育消费水平,优化政府财政支出, 以期为“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任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04(06).
[2]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05).
[3]任波,黄海燕.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逻辑与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05).
作者简介:窦延军(1966-),男,吉林通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和户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