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
2024-12-31秦明昆张军骑
摘要: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合肥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面临着城乡差距、社会经济不均等问题,这使得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本文探讨了合肥都市圈的构成以及特点,并从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出发,提出了促进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未来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该地区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目标。
关键词:合肥都市圈" 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 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8-030-3-ZL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逐渐增加,全民健身理念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合肥都市圈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城市群体,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合肥都市圈作为一个经济和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也涉及文体产业和旅游业的促进,通过发展体育赛事、文体活动等,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民健身与城市的形象建设、文化输出相互关联,通过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还能为合肥都市圈的综合实力提升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对城市生活质量和居民健康的追求,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切。为了促进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地区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文明的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合肥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1、合肥都市圈的构成
合肥都市圈是以中国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为核心的城市群体系,由合肥市及其周边的若干城市和县区组成,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辐射范围包括淮南、淮北、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多个城市,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网络。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省经济最为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长三角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都市圈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实力,有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其区域内涵盖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战略性产业,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合肥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不仅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是国家“中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支点之一。合肥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周边城市的人口和资源向其聚集,形成了一个以合肥为引擎的城市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相互交融,使得合肥都市圈在全国城市格局中具备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合肥都市圈还包括了一系列相对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城市。淮南、淮北、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各自具备独特的经济特色和社会文化,形成了一种互补互助的发展模式,相关的城市在工业、农业、商贸等方面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推动了都市圈的全面发展。
合肥都市圈的构成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凑而高效的城市群,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交通网络将各个城市紧密连接,为资源要素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都市圈内不仅有具备强大产业基础的合肥,还有以资源、农业、制造业为支柱的周边城市,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得合肥都市圈在面对经济变化时更具有韧性和应变能力,各城市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也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都市圈。
2、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
2.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不均
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基础设施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影响地区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城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部分核心城市如合肥本身可能在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硬性设施方面投入较多,设备齐全,而周边城市或农村地区则可能缺乏相应的健身场所。这造成了居民在享受全民健身服务时的地域性不平衡等问题,一些地区的居民难以便捷地获得健身设施和服务。此外,合肥都市圈内的城市因为历史原因或规划不足,在公共场地的设置上存在不足,导致居民在户外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日常锻炼,也可能影响到体育赛事、健身活动等的开展,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发展。
2.2、社会经济差异过大
在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一个显著的困境是社会经济差异过大,这在多个方面都得以体现,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相对发达的城市可能有更多的财政投入和支持,能够建设更先进的体育设施、提供更丰富的健身项目,而一些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况,导致居民的健身权益受到不公平对待。
一方面,富裕地区可能能够拥有更为现代化和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硬性设施,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能缺乏相应的设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全民健身服务。这造成了居民在享受全民健身服务时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较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居民难以享受到同等水平的健身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居民可能面临生计压力,工作时间较长,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健身活动。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更容易腾出时间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全民健身服务的普及度差异,部分群体无法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受益。
2.3、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
在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显著的困境,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而言,由于合肥都市圈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健身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居民可能因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频繁迁移,导致其在不同地区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健身习惯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连贯性,制约了健身服务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除此之外,人口流动还带来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从而影响到对全民健身的理解和态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对健身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健身服务。同时,流动人口在新的环境中往往面临适应性问题,对当地的健身服务了解不足,使得他们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人口流动,一些居民可能长期居住在租赁房屋或临时居所,居住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人群难以享受到稳定的健身服务,可能由于居住地变化而无法长期参与当地的健身活动,缺乏稳定的运动场所,限制了其全民健身的机会。
3、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支撑全民健身事业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肥都市圈涵盖了多个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区可能缺乏先进的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硬性设施,政府应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各个城市和乡村都能够享有充足、现代化的健身设施,有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提高全体居民的参与度;其次,农村居民在享受全民健身服务时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农村体育公园、农村健身步道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健身便捷性,缩小城乡之间的服务差距;最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对于健身设施的需求各异,因此在建设体育场馆时应考虑到多功能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此外,加强户外健身设施的建设,例如开放空地供人们锻炼、设置健身器材等,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环保材料,注重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健康的体育场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健身环境质量,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关键步骤,为各层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以确保全体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到高质量的健身服务。具体而言,地区需要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责任和角色,通过法规规范各类健身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方式,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有序推进。政策法规还可以规范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此外,以合肥为牵头,通过政策的引导,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全民健身事业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资源能够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服务差距,相关的政策还可以通过税收激励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形成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局面。
全民健身不同于专业体育训练,需要更多地顾及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居民。因此,政策法规应当注重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为各个群体提供更为精准、贴心的服务,通过制定相关法规,鼓励和支持体育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融合,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的深度交流,促进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发展。
3.3、建立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
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之一是建立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该战略旨在通过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多样化、覆盖广泛的健身服务点,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首先,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需要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多个健身服务点,在城市核心区域,可以建设体育馆、健身中心等大型场所,提供专业、多元化的健身服务,满足城市居民对高水平健身设施的需求,在农村地区,则可以通过建设健身公园、健身步道等简单而实用的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健身场所。通过点的建设,能够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服务均衡,确保全体居民都能方便地享受到健身服务;其次,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线上健身平台,基于移动应用、互联网等渠道,提供在线健身课程、健身指导、运动社区等服务,使居民能够在家中或者其他任何地方方便地进行健身活动,有助于弥补某些区域健身设施不足的问题,提高全体居民的健身参与度。此外,建立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可能需要定制化的健身服务。因此,在网络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健身点和线上服务,以满足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让全民健身服务真正做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在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中,政府可以发挥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服务点的建设和线上平台的发展,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可以形成一个多方参与、互动合作的机制,确保全民健身服务能够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居民幸福度提升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强化合肥都市圈向心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了该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差异、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点—面结合的健身服务网络等,上述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服务格局,以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点—面结合的网络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地域和社会差异,更能促进全体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助于规范服务发展,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则为提供高质量服务奠定了基础。综合上述策略,合肥都市圈可以实现全民健康促进,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健身选择,推动全体居民享受到全面、可持续的全民健身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振.城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C].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8.
[2]何长波.创建城乡一体化“全民健身体系”的理念及发展规划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0X).
[3]于城沣,宋永志.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现代化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6).
[4]李社旺.长三角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现实需求,发展目标与推进机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4).
[5]袁健,冯国华.数字化赋能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及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4).
[6]郑家鲲.“十四五”时期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机遇,挑战,任务与对策[J].体育科学,2021,41(7).
[7]常毅臣.甘肃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困境及对策[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
[8]邱旭东,刘文浩.互联网环境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共享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1).
[9]马忠鸣,潘同斌.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困囿及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2).
基金项目:合肥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2023年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2910)。
作者简介:秦明昆(199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张军骑(1985-),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