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挑战、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
2024-12-31陈任思遹
摘" 要:针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就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提出建设性意见。基于此,该文力图从整体上探讨和理解振兴乡村文化的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以此来振兴乡村文化,大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现实挑战;核心要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61-04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on the idea of building rur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t important occas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core essentials and practical path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revitalizing rural culture as a whole, so as to revitalize rural culture and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Keywords: villag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hallenge; core essentials; practice path
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承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乡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彰显乡村的文化自信。通过对乡村文化振兴时代内涵的深刻剖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揽乡村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建构乡村文化体系,以革命文化和革命资源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等。针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所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建议进一步坚持党的思想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文化人才体系,壮大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乡土自信;发挥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助力文化产业振兴。
1"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挑战
1.1"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机遇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都大力支持高端技术的创新,这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巨大机遇。一是人们新的文化需求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乡村文化生活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普遍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乡村生活的精神面貌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倡导下,社会各界逐步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国家的支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普及了农村义务教育,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孩子的文化水平更加重视,让农村孩子上得起学,农村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善。三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5G、光纤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创了新型服务方式,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让村民实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的目标,数字乡村推动了乡村振兴,打破了乡村文化原有的区域局限性。
1.2"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外来腐朽文化的入侵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危机,乡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力度不够,部分村民缺乏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方面建设意识淡薄,陈规旧俗和歪风邪气屡禁不止,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观念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2],宗法观念、官商作风和门第理念也都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二是乡村文化传承环境面临困境,部分主体缺失。一直以来,基层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经济发展,轻文化教育”,无法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同时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存在“大而不精”的问题,部分偏远乡村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贫乏,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传统保守,这就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思想落后的问题。三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管理也较为乏力。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以及硬件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够健全,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无法满足村民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四是乡村文化产业模式较为单一,市场活力不足。近些年,不少乡村建设了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小镇,但这些小镇依旧停留在表面基础建设上,多数呈现“同质化”的特征,缺乏创新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无法带动乡村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
2"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
2.1" 着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揽乡村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全过程,是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我国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着瑰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是我国人民始终向往的生活境界。在乡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涉及乡村经济、文化的关键项目。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背景下,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在乡村广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使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让乡村文化逐步形成优质文化,实现优质乡村文化的振兴计划。这样,才能巩固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推进乡村文化的普及发展,构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
2.2" 着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建构乡村文化体系
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乡村中优秀的文化基因。这既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在乡村创造先进文化,把乡村文化看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主流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必须贴近实际、贴近村民生活,倡导村民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规律[5],必须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赢得村民的支持与拥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振兴。
2.3" 着力以革命文化和革命资源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作为我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和革命文化的发源地,广大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承载主体和最终受用者,他们与共产党人一起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革命文化是乡村文化重建的重要部分,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大有可观的历史价值。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是我们党宝贵的财富。基层文化建设要有意识地运用革命老区乡村文化红色资源,努力传播好革命家作品、文物、旧址等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彪炳史册的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吸引更多的人成为红色故事讲述者、红色精神传播者,努力打造富有地方传统的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补,引导农民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让红色文化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使红色基因焕发时代价值,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蕴含革命文化和革命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民俗文化活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阵地,加快周边县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步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乡村覆盖。由此可见,要想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提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思想文化和接地气、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的大众文化。
2.4" 着力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简称《意见》)的提出是对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贯彻落实。《意见》中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脱贫的保障。将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着力实现产业兴旺,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6]”。由此来看,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需要拓展可靠安全的供应链、价值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必然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除了提高乡村地区教育文化水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外,还需要利用当地文化的有利资源,将乡村文化产业纳入整体规划,围绕重点文化产业设计相应的政策和举措,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产业深入乡村地区进行产业帮扶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整体推动作用,实现脱贫攻坚与巩固扩大乡村振兴成果的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事实上,只有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才能获得动力。
3"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举旗帜:坚持党的思想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文明引领作用,引导乡村形成向上向善的主流意识。[7]”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其决定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加强党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不断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政治认识和决策能力,始终在思想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党建工作拓展到基层党组织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堡垒,更好促进基层治理;另一方面,要自觉落实和加强对村级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阵地管理,避免给腐朽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此要求投射到乡村文化振兴领域,就是要在乡村地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宣传,消除各种隐患[8]。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乡村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加强乡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培育与宣传,例如:通过在乡村开展知识普及活动,创建爱国主义文化站,为村民设立文化书屋等设施,让村民能够自发、自愿地将自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以此为指引,能够有效建立起村民的思想防线,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与错误价值观念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的号召力。
3.2" 保基础:构建文化人才体系,壮大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关键在干。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形成高文化水平的人才队伍,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持续发力、接续前进。
首先,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宝贵的资源,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人才回流,引导文化工作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例如:增加住房补贴、子女入学补贴和日常生活补贴等,积极吸引本乡在外的文化人才返乡,合理利用乡村本土人力资源,推进乡村文化组织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丰富乡村文化新业态。其次,可以在全国建立一批流动党员“红色驿站”,积极引入各方英才参与乡村振兴,建立乡土优秀人才库,对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乡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引导文化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各地应协调完善人才投入、创业扶持等专项政策,制定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力量,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家族传承不断完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以进一步优化乡村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后,村民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必须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尝试创办乡村老年学校,尊重个人意愿,让老年人有选择性地学习一些生产、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素质。因此可以说,人才队伍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
3.3" 提质量: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乡土自信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公共建设得到了明显提升,但还是存在种类单一、利用率不高等特点。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乡风文明的有形载体,不仅要建设好,更要开发好、利用好。
首先,以“乡”为本,丰富乡土文化形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逐步完善乡村书屋、文体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文化基础性设施,开设专门的乡村文化课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乡村优质文化普及开来。例如:保护传统古建筑、村寨村落等载体,发挥乡村标语、图画等宣传方式的价值,加强环保宣传,对村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以“样”为导,塑造榜样文化形式。在村落寻找典型人物、名人善举,引导和激励村民集体推进文明村庄建设,在感知上引导村民学习和效仿榜样。比如:村中可以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代表,通过公益宣传栏张贴的形式来宣传先进行为,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最后,以“形”为体,强化有形文化形式。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坚持把“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作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从而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创办特色书店、文创馆等,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9]。
3.4" 增活力:发挥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助力文化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必然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事实上,只有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拥有更为强大的动力。
一方面是要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品牌合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乡村特色区位文化旅游等领域,构建现代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新型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区,推动乡村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打造绿色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乡村低碳循环发展。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10],努力将乡村之外潜在消费者“引进来”,同时带领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走进乡村,带动农民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此外,打破地域界限,在乡村特色基础上,打造一款跨领域的乡村特色产品,组建乡村文化宣传小组,与其他地域联合举办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是要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让城乡群众能够同步共享文化产品。将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平台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形式。比如:加大投入数字平台的创建力度,不仅可以传承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4" 结束语
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振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围绕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切实解决好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大程度地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乡村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产业发展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壮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持续打好组合拳,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掉队。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为广阔乡村谋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梅.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1.
[2] 黄蜜.论建设相对落后地区农村的精神文明[A].广西哲学学会.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桂平市电业公司.广西哲学学会.2003:8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2.
[4] 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
[5] 王丹竹,杨玉萍.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1-9.
[6]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7] 张彩云.用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的乡村文化振兴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5):9-12.
[8]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9] 李钟麟,谢周艳.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2):1-3.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基金项目: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4YB01)
作者简介:陈任思遹(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