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2024-12-31张欣雨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数字时代下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议题。荷兰作为当今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之一,其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与运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对荷兰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以及数字化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境遇,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数字化生产体系,打造数字化产业链,构建数字化人才教育机制,推广数字化生态农业,为持续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荷兰;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0.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019-04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How to promote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The Netherlands is one of the powerful countrie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world, s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it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digitally empowering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build a digital production system, and build a digital industrial chain, build a digital talent education mechanism, promote digit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Keywords: digitizati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road; Netherlands;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重大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得出的伟大结论,具有深厚的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稳固好“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完备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应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农业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智能设备等,构建高效优产、绿色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态系统[2]。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荷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成长为如今的农业强国,借鉴其发展经验对于如何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
1" 荷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荷兰作为一个土地稀缺的“低地之国”,农业基础条件限制多,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巨大,但却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借鉴其发展经验,为中国农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启发性意义。
1.1" 高度专业化的农业生产
荷兰农业的高度专业化和集约化设施,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性管理,使其成为全球现代农业的典范。其一,荷兰拥有世界最大的玻璃温室,面积近1.1万hm2,约占全球温室总面积的四分之一[3]。这些温室采用先进的技术,如自动化的温控系统、滴灌和气候控制,使农民能够全年精准地控制植物生长环境,实现作物的高质高产。其二,荷兰的防洪标准位居世界前列,一些大坝甚至达到千年、万年一遇的水平。严密的排水沟渠网络保护着低于海平面的农田,确保农业区域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获得高产。其三,根据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迎合市场需求量高的畜牧和园艺等产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使用先进的播种机械、无人机和精准农业技术,并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等应用在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资源管理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都为不同农产品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模式。
1.2" 深度的产业融合态势
荷兰的农业运行体系由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的“金三角”构成[4]。以高度专业化的农场为基础,聚焦于特定的农产品或养殖业,并采用综合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从而整合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为农业从事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和支持。一方面,荷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促使了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创意性农业产业,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将原始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5];另一方面,这种专业化被有效整合到专业合作社和商品协会中,实现资源集中与经验共享,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协同更加紧密,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与高效的产业集群。极具代表性的有荷兰的食品谷,被视为全球食品和农业创新的重要中心。食品谷不仅包括学术研究机构,还有与之相邻的农业企业和食品产业公司。这种紧密的结合促进了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同时也加强了荷兰在全球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
高素质的农民和科教体系是荷兰农业繁荣的关键元素。荷兰注重通过先进的农业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新农人。其一,荷兰的农业教育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突出特色专业的发展,例如瓦格宁根大学开展独特的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并在节水农业领域贡献了大量研究成果[6]。同时鼓励学科交叉,强调学生全面理解农业领域的多个方面,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其二,荷兰的农业教育与行业密切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相契合。通过教学和科研经费的充分投入,建立科研与企业的桥梁,并为农民提供各类培训,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促进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与落地。其三,荷兰的农业教育还具有国际化特色,开展面向全球的教学和研究。这有助于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更广泛的农业经验,促进国际合作和知识交流。
1.4"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目标
荷兰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于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体系。从初期开始,荷兰就通过制定各类环境政策,逐渐从化肥农药、土壤保持、废物利用、循环体系和节能减排等多方面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荷兰的农业教育体系积极引领有机农业的发展,通过专业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在有机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政府不断扩大有机化肥的使用和有机耕种面积,使荷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提升了固碳减排能力[7]。此外,荷兰的绿港被视为一个战略性的“绿色经济港口”,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绿港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农业向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包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和减少农药使用。相对于此,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从政策制度,还是技术人才上,都未成体系。
2" 数字化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地形地质复杂、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一直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加快农业现代化刻不容缓,数字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动能,但现实困境仍然存在。
2.1" 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农业的专业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是革新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与高速互联网接入,但截至2021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仅为25.4%[8]。可见,我国农业数字化基础建设初步完成,但难以进一步实现生产力转化与成果转化。一方面,我国农业呈现出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加上一些落后地区的农业面临资金短缺,导致农业设备更新不及时,先进技术、智能农机设备等缺乏广泛应用,多地区无法实现精准农业或形成集约化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农业信息采集方面完成度较高,但在实际农业决策中的应用还不够充分。分散且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使得数字化系统难以实现整合与共享,这类数据孤岛影响了全行业的协同效应,未能发挥出大数据在实时监测、风险管理与提高生产效益方面的潜力。
2.2" 数字化营销市场存在隐患
步入网络营销时代后,大多数农民仅能依靠传统的线下渠道进行买卖,导致许多农产品滞销。近年来,一些直播带货、线上分销等新模式逐渐兴起,兼具助农性质和商业性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 313.8亿元,仅占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4.44%[9]。可见,农产品在数字销售渠道的渗透率仍然很低。一方面,国内目前没有专门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中介对农产品的品质管理不严格,且难以提供周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地处偏远的农村交通不畅,一些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极易损坏,提高了农产品的物流和配送成本。同时,一些私人形式的直播带货,以“卖惨”和假冒农民等方式博取同情心,存在监管漏洞;另一方面,我国农民的数字素养还普遍较低,且留守人员多是儿童和中老年人群,对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速度较慢,不能及时获取数字化推广方面的信息,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
2.3" 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中国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推动和支撑。首先,农业数字化要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农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但目前的培养体系中学科整合性不足,缺乏具有农业和数字技术双重背景的教师,农业相关专业课程对数字技术内容涵盖面不广,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现有农业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也存在脱节。其次,大众对农村地区的固有印象很难被打破,很少有专业人员愿意扎根基层。农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高素质农民供给量远远不足[2]。最后,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一些科研机构与农业的产业融合度较低,无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2.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有欠缺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该视角来看,我国农业也正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我国虽已经开始构建生态农业体系,但农业从业者的生态意识仍有所缺乏,农业用水过度、浪费严重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其次,我国也还未形成健全的生态循环体系,存在对农业垃圾、有机废物、废水等的处理不彻底、不规范等现象,面临着较大的环境保护压力。最后,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化学用品使用量普遍偏高,进而引发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农产品中可能存在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加大了消费者的担忧。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对含有过多农药或化肥残留的农产品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其进口,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甚至可能损害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影响中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 数字化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数字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目前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在农业发展各环节的效能,助力农业的转型升级。
3.1" 完善农业政策和制度体系
政策和制度的完善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首先,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支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水利、道路、电力、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各地方政府也应合理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包括直接补贴、生产补贴、价格支持等,保障农民的基本生计和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灾害以及现代化转型风险保障等,减轻农业生产风险。其次,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流通体系等,促进农产品流通畅通和市场有序运行,并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也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为相关企业提供优惠和福利政策。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满足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加速农业转型的步伐。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为农业数字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参与农业数字化相关项目的投资和合作,帮助其加快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3.2" 建设数字化生产体系
生产环节是农业的基础,通过建设数字化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数字化农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水平、优化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效能。一方面,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农机装置,加强对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机械的引进,并大力建设水库、水塘等水利设施,增加水源储备,提高农田的防旱和排涝能力。在农业示范区建设智能化农田,优先试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自动化设备等,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推广工作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专门的数字农业生产平台,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平台的信息整合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协助能力。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对气候、农田、水质及牲畜等信息的实时监测,推动农业生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并根据我国不同土地特性,改善土壤结构,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土地管理经验,增强每单位土地的生产力。
3.3" 打造数字化产业链
农业产业体系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10]。制定全面的农业产业链规划,明确各个环节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第一,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的渠道,促进信息对称。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物流中心和高效的物流网络,优化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配送,减少农产品损耗。建设综合性的农业服务平台,整合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提供市场信息、农产品溯源等全方位的支持,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或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和资源整合,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一体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加深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设立专门的农业金融机构,降低农业从业者的融资难度。第三,充分利用数字化销售渠道,将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产品数字销售的监管力度,构建良好的经营环境。电商平台应设立专门的农产品分类,并通过推广农产品的特色和地理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标准化、品质认证等手段,加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
3.4" 构建数字化人才教育机制
数字化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当下既能掌握数字技术,又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最为紧缺。因此,各方应密切协作,着眼于加大数字化人才的综合培养力度。第一,鼓励农业科研机构深入研究农业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提供前沿科技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基地,成立专门的数字农业研究中心,并与国外先进团队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内外双向并举。第二,定期更新农业专业课程,结合行业需求和科技进展,引入最新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加大实践教育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农业实践机会,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课程,并支持学生获得相关的农业技术认证,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发起产业导向的项目,让学生与实际行业接轨。师资队伍也应持续学习数字农业领域的知识,以确保能够传授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第三,在农村推动数字化培训项目,通过集体组织或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农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对先进数字技术、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数字农业。
3.5" 推广数字化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和智慧农业,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11]。首先,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采用有机农业和自然农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其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生态工业技术开发和产业升级,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展农业绿色育种,依靠物联网支持农业绿色监测[12],并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强化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健康。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实践。举办生态农业科普活动,如讲座、培训班等,提高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鼓励生态设计理念和绿色产品的开发,通过宣传绿色生态文化,引导群众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并以此带动生态设施、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的发展,形成双向互利的格局。
4" 结束语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粮食需求、资源环境的压力等,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全面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有效途径。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数字化将在生产、科技、管理、市场等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将农业转变为高效、智能的现代产业,保障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带领中国农业走向更为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2022(10):12-38.
[2] 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9):113-120.
[3] 张莉.荷兰的农业现代化[J].当代农机,2015(3):54-56.
[4] 李卓,杜小强,徐力.荷兰农业的实践与演变及对上海的启示[J].农业经济,2023(6):10-12.
[5] 赵霞,姜利娜.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对促进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1):21-24.
[6] 陈新忠,袁梦.荷兰高等农业教育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3):94-103.
[7] 张凤海,朱真.荷兰农业碳减排治理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3(2):83-9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R].2023.
[9]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2023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R].2023.
[10] 唐旭,杨维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困境摆脱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3(8):101-110.
[11] 林密,杨丽京.《资本论》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及其当代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5):183-195,239-240.
[12] 王晓梅,辛竹琳,何微,等.荷兰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22,18(6):24-29.
作者简介:张欣雨(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