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4-12-31田海燕郭昱含
摘 要:对优秀乡村文化遗产要坚持活态继承,以优秀乡村文化指引现代乡村生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激活村庄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以山东省寿光市为典型案例,从挖掘传承特色文化遗产、党建引领村级产业发展、活态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宣传推介为乡村文化代言等方面,分析寿光市乡村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现状,剖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不显著、文化产业重复发展、复合型人才基础薄弱等问题,进而联系实际,从构建日常化利用路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探索以活态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拓宽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乡村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2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05
0 引言
乡村文化于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对优秀乡村文化遗产要坚持活态继承,在保护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2024年3月)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要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为核心,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因此,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要突出特色化展示,保持创新发展,切实惠及群众,以活态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山东省寿光市深入挖掘各村镇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着力产业培育和产业运营,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以活态方式传承乡村特色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拓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1 寿光市乡村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现状
1.1 挖掘传承特色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寿光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文化底蕴,发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9项、潍坊市级34项、寿光市级119项,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发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于发展中焕发生机。
台头镇北孙村祖辈们习惯用栖凤湖畔的中草药制作香囊,用以除疫清瘟,其香包制作技艺也一直延续至今。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凤北孙”的传说和香包制作工艺,北孙村先后投入10万元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将传说制作成影像、读本,还改编成快板书、小戏曲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传说和香包制作技艺。“金凤北孙”传说于2023年成功获批第六批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头镇三座楼村的乡绣是村民世代相传的一项传统技艺,拥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机器生产制品的推广,手工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到2015年,村里仅有几位老人还在坚持绣作。近年来,为了保护老手艺,三座楼村通过党建引领、宣传推介、融合发展等系列举措,搭建起乡绣技艺传承的快车道,鼓励妇女积极学习和传承乡绣技艺。2023年,乡绣技艺成功获批第六批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口镇西方吕北村的鸟笼制作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现已传承到第五代。传承人不断创新制作工艺,改进雕刻工具,以提高雕刻质量。方吕鸟笼因制作精细、雕工精美,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备受收藏爱好者喜爱,除在省内各地俏销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2011年入选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党建引领村级产业发展,壮大非遗传承力量
在寿光市各村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探索文化传承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富,凝聚乡村产业发展合力,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台头镇北孙村党支部不断改良和发展香包制作技艺,成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制作、销售香包,摆脱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星生产模式。该村也从前几年效益甚微的代加工模式转向自创品牌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香包之乡”。2023年,该村注册“金凤北孙”商标,金凤北孙香包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文创品牌”。与此同时,三座楼村党支部为凝聚乡绣产业发展合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组织村里妇女学习制作乡绣手工艺品。2018年,三座楼村党支部将村内残疾人养护服务中心的闲置空间设为乡绣生产地点,乡绣艺人可根据自身实际,自行选择产品种类、数量及加工地点;村党支部将乡绣产销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挂钩,实行集体生产和销售(将乡绣作品集中收起,通过对接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外贸公司,集中销往伊朗、新加坡等海外国家用作伴手礼),实现产销平衡,乡绣艺人每人每月能拿到2 000~3 000元的报酬。
在侯镇草碾子村,草编技艺传承了600余年,是村里的传统手工业,于2010年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党支部成立草编协会,积极打造草编技艺传承基地,组织草编艺人学习交流草编技法,不断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在创新中传承老手艺。目前,该村已开发花篮、杯垫、餐具垫、收纳筐等众多现代家用品类产品,生产的草编产品以其精巧、绿色、环保的特点吸引众多国外客商,产品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远销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草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1.3 文化与产业“结伴”,活态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寿光市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技艺的推广。
1.3.1 构建完整产业体系,促进非遗技艺推广
北孙村致力于打造香包全产业链,从原料供给、香包制作、包装设计、宣传营销等环节实现产业纵向一体化。在原材料供给方面,该村与寿光市中医院合作开发具有醒脑提神、驱蚊护肤、安神助眠等不同功效的香料配方,将传统香包提升为多功能艺术香包,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赴泗水县学习中草药种植技术,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完善香包上游产业链;在香包制作方面,邀请设计师和裁剪师傅对社员进行培训,不断创新香包样式,组织社员在产品裁样、配药填充、产品定型、产品验收等生产环节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包装设计环节,对香包进行统一包装,打造了“心心相印”等多个主题的系列套盒;在宣传营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宣传方式,提高香包的知名度。2023年,金凤北孙香包荣获寿光市“强村富民好项目”大比武一等奖。与此同时,三座楼村采取“宣介定制+合作社组织+绣娘参与”的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集中联系客户、展销产品,将乡绣手工艺品统一包装和售卖,对乡绣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市场运作,让流传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焕发新生。洛城街道马家齐村建立工厂引入机械设备制作过门钱(门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不断更新过门钱的样式、材质和颜色等,并推出定制化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年销售额超二百万元,产品热销全国。
1.3.2 凝聚老弱、妇女力量,促进共同富裕
北孙村合作社吸纳中青年妇女及老年人加入,组织其学习香包制作技艺,既传承了传统手工技艺,又为村民提供了增收平台,为整合劳动资源、助推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心剂。自2023年以来,香包产业已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参与香包生产,合作社人均增收3万~5万元。香包产业的发展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通过参与香包原材料采购、销售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与此同时,三座楼村乡绣产业充分激活老弱、妇女的工作动力,鼓励她们积极参与乡绣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助力乡绣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足不出户弘扬家乡文化。侯镇草碾子村吸引周边村庄的3 000多名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草编产品,年产量几十万件,每人每年可增收5 000余元。
1.4 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为乡村传统文化代言
寿光市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将互联网作为非遗传承新引擎,助力乡村传统文化走近大众、走向世界,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1]。
北孙村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多渠道品牌营销模式,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提高香包的产品曝光度。该村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中国旅游日、非遗文化展览会、“我是潍坊代言人”等各类展销活动,同时与周边各旅游景点、婚庆婚宴公司等签订销售合同,实现香包销量年年递增;同时,通过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进行广泛宣传,由村党支部书记开通“香包村书记直播间”,扩大香包的影响力,目前直播账号已有4.3万粉丝,单场直播在线人数最高达50万人,使香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香包销售量达到12 000个,实现销售额63万元。2024年,金凤北孙香包入选“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乡村文创品牌名单。
与此同时,三座楼村探索打造“非遗+电商”的发展新模式,通过拍摄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提高乡绣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关注者和爱好者,所发抖音作品最高获得10.4万点赞,线上直播平台日销售额为3 000~4 000元。线上引流扩大了客户群,不断带来新订单,乡绣产品销往天津、上海等地,还远销伊朗、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花馍被誉为蒸出来的“可以食用的民间艺术品”。制作艺人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结合寿光特色,融合蔬菜元素,用各种颜色的蔬菜汁代替水来和面,设计花样不断推陈出新,制作的花馍造型美观细腻,口感淡香甜美,成为逢年过节、老人庆寿、小孩满月等的馈赠佳品,在传扬手作技艺的同时宣传了寿光的蔬菜文化。
2 寿光市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创新不足,未凸显文化差异性
传统手工艺品工序多、耗时长、出工慢,其设计主要依靠艺人自主构思创作,在设计与制作上的创新投入不多。同时,乡村文化遗产面大量广,同一类型文化产品在多地区重复出现。例如,金凤北孙香包和三座楼乡绣同为装饰用品,与庆阳香包、徐州香包等同类型产品在主题、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异,未突出产品鲜明的文化内涵,品牌辨识度不高,文化差异性不强,不能迎合当前消费者对乡村特色文化产品的追求。
2.2 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重复
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多地重复开发同一类型文化产品,对区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入。例如,三座楼乡绣产品和金凤北孙香包的用途相同、功能类似,在产品设计和制作上并未呈现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面临创新能力低、发展后劲弱等低层次运作问题,造成多地区文化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产品的需求。
2.3 年轻力量发展不足,复合型人才基础薄弱
目前,北孙村香包文化的发掘和宣传主要依靠年龄偏大的村“两委”成员,香包制作艺人平均年龄偏大;三座楼乡绣艺人也多为年龄大的女性。手工艺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青年人较少[2]。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年轻人更愿意模仿城市的文化消费行为,对自身文化习俗的认同感低,导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技艺对艺人技艺水平的要求较高,存在学习曲线效应,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而目前的产业收入水平并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导致年轻力量加入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队伍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才基础薄弱,实用人才总量不大,能够促进城乡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紧密结合的乡土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3]。
3 乡村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创新开发设计乡村文化产品,构建日常化利用路径
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注重延续性的同时,更要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让文化遗产活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切实享受到乡村文化遗产。因此,应多样化开发文化产品,并植入现代生活所需功能,实现技艺与设计创新,从主题、色彩、造型、功能等方面给予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地位等群体的需求,从价格上实现对低、中、高客户群的全方位覆盖,形成量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双管齐下的产品特色,以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4]。
3.2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在发展同类型文化产业时,要注重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发展,避免产业内的恶性竞争;同时,注重资源整合,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发展联盟,共享文化遗产信息,相互借鉴活化再利用经验,实现同类文化遗产之间的优劣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5]。
3.3 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年轻力量投身文化产业发展
将乡村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强化村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吸引更多人从事乡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作,加强生产性保护,让村民享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红利,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3]。在文化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中,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双丰收,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投身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结束语
活态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即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对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让村民从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受惠。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投身于乡村发展,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愿景。
参考文献:
[1]黄本亮.乡村振兴视域下苏州手工艺品牌运营的模式与路径[J].美与时代(上),2023(12):53-56.
[2]刘婷婷.文化两创背景下“山东手造”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聊城手造”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3):124-128.
[3]杨玉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天水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甘肃农业,2024(3):18-22.
[4]刘潵潵.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草编文创设计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52(11):174-176.
[5]李华东,程馨蕊,段德罡,等.笔谈: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23(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