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策略

2024-12-31金晓红

家长·中 2024年12期

在当前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应当基于核心素养来划分多个学习任务群,确保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元化感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基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并且整合任务群,打造沉浸式情境,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全面探究。本文基于学习任务群对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小学语文教师引进学习任务群,开展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对文本主题进行开发优化,并结合多元化的创意活动,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探究。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以德育目标的落实为基础,选取丰富的童话文本,蕴含诚实、守信、友爱等诸多良好品质。基于体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获取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可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童话作为文学作品类型之一,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教师在低年级开展童话文本阅读活动,应结合丰富的插图、语言描述,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体验式教学,给予小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绪,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除此之外,童话文本体验教学基于启发引导,结合留白空间,可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在体验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引导小朋友进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引导其深入探寻童话世界,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自由想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童话故事通常会设计丰富的情节和有趣的语言,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在寓教于乐的空间环境中,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兴趣,此类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带动学生进行迁移性和拓展性学习,帮助其深入理解童话的寓意和价值。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引进童话文本体验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从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表达、语言思维、文化意识等多个部分,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拓展学习。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设置学习任务群

语文教师依托小学低年级童话文本开展体验式教学,应当奉行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理念。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确保童话文本体验教学活动既具有娱乐属性,也具有学术教育意义和价值。通常情况下,童话文本体验活动具有丰富的娱乐属性,教师需要在其中增添学术性元素,带动学生进行融合性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概念,设置多个任务群,从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表达、语言思维、文化意识等四个部分,设置体验学习的四大核心任务群,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环节获取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在语言构建与应用任务群板块,小学生需要结合童话文本特点,学习其中的语言字词句、语言表达方法;同时,从语言审美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言逻辑和故事情节,厘清文本线索,并尝试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在探索审美任务群中,让学生提取出童话文本中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如人文美、社会美、思想美、哲学美、历史美、文艺美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文化意识的角度,引导学生研习童话文本中的社会价值观、文化观、思想观、道德观以及伦理道德冲突。总之,教师需基于以上四个维度,结合低年级小学生在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差异,设置多个学习任务群,带动其进行高效学习。

例如,语文教师选择《小红帽》这一经典童话文本,通过体验式教学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又能实现学术教育目标。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概念,教师设置了四个核心任务群,分别聚焦于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表达、审美探索和文化意识。

1.语言构建与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小红帽》文本,特别注意其中的语言字词句,如“奶奶生病了,妈妈给小红帽做了一个小红帽让她去看望奶奶”“小红帽在森林里遇到了大灰狼”等。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要求他们在对话中准确使用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式,如“你好,小红帽,你要去哪里呀?”“我奶奶生病了,我要去看她。”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段小红帽与奶奶重逢后的对话,要求学生在对话中体现情感交流,并运用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2.思维表达。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为什么小红帽会遇到危险?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表达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帮助小红帽避免危险的新情节,并在全班分享,以此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审美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帽》中的美学元素,如角色形象的塑造(小红帽的纯真、大灰狼的狡猾)、故事情节的起伏(从平静到紧张再到解决),以及故事所传达的善恶分明的价值观。学生被要求绘制一幅《小红帽》的插图,要求体现故事中的某个美学瞬间,如小红帽与奶奶的温馨重逢或大灰狼被击败的瞬间,以此加深对故事美学价值的理解。

4.文化意识。

教师讲解《小红帽》背后的文化寓意,如故事中对孝顺的赞扬、对欺骗和邪恶的警示,以及通过故事传递的社会价值观。学生被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在我们的社会中,哪些行为是善良的,哪些行为是应该被警惕的?”以此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文化意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二)基于任务群分工合作的学习策略

语文教师在完成对童话文本任务群的设定之后,便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控优化。具体来说,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都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基于此类差异,引导其参与分工合作学习。该模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在一个小组中需具备四位学生,分别在核心素养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学生之间可相互带动,并结合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带动其他组员进行迁移延伸学习。在整个任务群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着童话故事的阅读、理解、分析、创作等多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拓展,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对文本进行解读,从以上四大任务群中分别挑选一个擅长的任务群活动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再进行合作探究,将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验进行整理梳理,从而剖析出童话文本中更深层次的知识概念。学生在相互合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某一领域、某一任务群的学习,并将学习成果汇聚整理在一起,相互交换学习心得和体验,可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成长和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小朋友尝试将个人学习心得和体验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整理,将四张思维导图拼接融合在一起,形成对童话文本更为完整全面的认知。

例如,在完成了《小红帽》童话文本的任务群设定后,语文教师决定采用分工合作的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差异,促进他们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1.小组构成。

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四人,确保每位学生在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表达、审美探索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有不同的核心素养表现。小组A中,学生1擅长语言表达,负责在角色扮演中准确传达角色情感;学生2善于思考,负责分析故事情节和角色动机;学生3对美学有独到见解,负责绘制故事插图和解读美学元素;学生4对文化意识敏感,负责探讨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分工合作过程。

小组内轮流朗读《小红帽》文本,每位学生负责不同段落,确保对故事情节有全面地理解。学生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故事情节,如小红帽的冒险经历、大灰狼的角色设定等,学生1和学生3则分别从语言和美学的角度提供补充。

3.创作阶段。

学生1负责编写一段新的对话,将小红帽的勇敢和智慧融入其中;学生2设计一个新情节,让小红帽在故事中展现出更多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3绘制一幅反映故事高潮的插图,强调故事的美学价值;学生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小红帽》故事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合作探究与成果整合。

小组内成员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学生将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验整理成思维导图,分别聚焦于语言构建、思维表达、审美探索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四张思维导图拼接融合,形成对《小红帽》童话文本的全面认知,展现了故事的多维度解读。在小组汇报中,学生1展示了其编写的对话,突出了小红帽在面对危险时的机智应对;学生2的新情节设计让小红帽在故事中更加主动和勇敢;学生3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小红帽与大灰狼对峙的紧张氛围;学生4的短文则深刻剖析了故事中的孝顺、勇敢和正义等价值观。

(三)基于任务群打造沉浸式的情境

童话文本具有丰富的诗意画空间和元素,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则需要打造沉浸式的情境,带动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沉浸式的情境可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主要是构建与童话文本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体验角色情感、故事情节,加深对童话文本的理解。在构建沉浸式情境之前,教师需明确学习任务群与情境的紧密关系。学习任务群是围绕特定的情境目标设计的,而情境构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维度来打造四个不同的任务群情境,如语言构建情境、审美表达情境、语言思维情境和文化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活动。

1.语言构建与应用情境。

在语言构建与应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本中的角色情感、行为和成长经历,结合童话剧场、角色对话,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例如,教师设置了一个“小红帽剧场”,邀请学生扮演小红帽、大灰狼、奶奶等角色。学生不仅要准确朗读台词,还要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被要求结合文本中的情节,即兴创作一段对话,体现小红帽在遇到大灰狼时的机智应对。例如,学生1(小红帽)可能会说:“哎呀,大灰狼先生,您看起来好饿啊,但我的篮子里只有奶奶做的蛋糕,您可以先尝尝,然后我们一起去奶奶家吧!”

2.审美情境。

在审美情境中,带动小朋友进行审美探索学习,进行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并且可以结合虚拟情境中的交互软件,引导小朋友在情境中基于童话文本主题内容,进行美学创造和艺术开发,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童话森林”虚拟情境,学生佩戴VR眼镜进入其中,探索森林的美景,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美学元素。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被要求根据《小红帽》的主题,创作一幅森林风景画或一段配乐,来体现故事中的美学价值。例如,学生2选择用画笔描绘出阳光下斑驳的树影和欢快的小溪,配以轻快的鸟鸣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紧张的氛围。

3.语言思维情境。

在语言思维情境中,需要引领学生尝试结合留白空间、留白艺术,对童话文本中的隐藏细节和线索进行延伸拓展。同样可结合剧本演绎或进行简单绘本创作的方式来延伸未知或隐藏的故事情节。结合图文案例,结合连环画绘制等方式,延伸故事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红帽》文本中的留白空间,如小红帽在森林中的具体经历、大灰狼如何得知奶奶家的地址等。学生被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小红帽的未解之谜”连环画,填补文本中的留白,延伸故事情节。例如,小组A创作了一段小红帽在森林中遇到友善的动物朋友,它们帮助小红帽躲避大灰狼的情节。

4.文化情境。

在文化情境中,教师同样可以创造沉浸式的空间和环境,让学生尝试在虚拟文化场所参与文化体验、感知学习,教师通过还原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和文化创造力,深入理解童话文本背后的人文、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元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例如,教师设置了一个“童话小镇”文化体验区,模拟了中世纪的欧洲风情,包括房屋、街道、市场等。学生被要求扮演小镇上的居民,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参与市场交易等。同时,他们还需要研究《小红帽》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撰写一篇关于“童话与民俗文化”的小论文。其中,学生3在研究中发现,《小红帽》的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民间传说,其中蕴含着对未成年人保护、对邪恶的警示等社会价值观。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年级童话文本体验式教学期间,应当结合多个任务群活动,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全面探究。教师需基于资源整合,植入多元化的研学主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其在学习探索期间获得沉浸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