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支架,随文微习作

2024-12-31李新燕

家长·中 2024年12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进行简短的写作练习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关键训练方法。本文围绕部编版教材,探讨了如何有效实施随文小练笔教学策略,特别强调了搭建支架的方法。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详细说明了如何依托教材文本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并运用具体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展示教学案例,本文进一步验证了搭建支架在小练笔教学中的显著效果,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写作能力。随文小练笔作为小学语文课中一种重要的写作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实践。这一方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随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水平仍然是一个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在部编版教材背景下实施随文小练笔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随文小练笔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在随文小练笔的写作实践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学生练习写作时,不是简单地复述或模仿文本内容,而是依靠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的创造。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文本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还是学生积极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一步。通过写作,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本质,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实用的语言表达技能。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学业和日常生活铺设稳固的基础。

(二)认知负荷理论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人的认知资源具有局限性,一旦认知负荷超出个体所能承载的范围,将导致学习效果下滑。这一理论对随文小练笔写作教学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了确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能得到锻炼又不会因任务过于复杂而感到困惑和疲惫,教师必须仔细规划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写作任务,以防对学生造成过度的认知压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清晰明确的写作框架、典型的写作案例和逐步深入地引导来推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成功写作铺平道路。这些支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专注于写作本身,从而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指导,学生在随文小练笔中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水平,还能在认知负荷的适度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着重指出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双重层面:一方面是当前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是潜在的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在随文小练笔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意味着教师要精准识别学生在独立写作时所能达到的能力界限,以及学生通过教学引导后可能实现的潜力提升。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阶,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需细心考量,确保任务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相匹配,又蕴含适度的挑战性,以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搭建科学的教学支架,如提供范文示例、逐步引导思路、及时反馈修改建议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写作内在潜力,推动其提升写作能力。这一过程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二、随文小练笔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教材文本,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仿写、续写与改写构成了三种极为有效的写作训练手段,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全面发展。仿写练习,如同书法中的临摹,选取经典段落为模板,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韵律、修辞的精妙。例如《秋天的雨》一课,那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秋雨描绘得如诗如画,学生模仿其风格,不仅学会了如何捕捉季节变换中的微妙之美,还在实践中掌握了景物描写的精髓。续写练习是对思维的拓展,要求学生对原文的情节进行二次创作,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引导学生想象顾客拿到心仪已久的衣服后,是喜笑颜开还是另有波折?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而且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情节构建的能力。改写练习是对原始文本的重塑,无论是将《去年的树》改编成剧本,还是其他形式的创新,都能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和形式进行表达尝试。这一做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而且在语言结构的构建与表达技巧上实现了显著的进步,让文字在改写中焕发新生。总之,仿写、续写与改写三种练习方式,共同构成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阶梯,引领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勇敢前行。

(二)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随文小练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运用多种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提供优秀的写作范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些范例可以源自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片段,这些片段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展示同龄学生的佳作,这些作品因贴近学生生活而易于引发共鸣与模仿兴趣。通过观摩这些范例,学生能够领悟写作的标准与技巧,并在持续的实践中逐步内化与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设问:“假如你是胡萝卜先生,你会如何利用你的长胡子呢?”或者“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深刻的寓意?”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与独特视角。同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辅助工具,在随文小练笔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协助学生清晰地整理文本内容及写作思路,确保写作时条理清晰、论述有序。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课文中的核心信息与情节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连接,构建一个明确的思维框架。这一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强化评价反馈,驱动学生持续进步

在随文小练笔的实践中,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写作领域的优势与待改进之处,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计划。及时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在学生完成随文小练笔后,及时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能帮助学生迅速修正错误,避免错误的写作习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对于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的作品,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这也是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见解融入写作,使学生的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随文小练笔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仿写练习中的景物描绘探索

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中描述海水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这个神秘的海洋区域。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中描述海水的句子,并指出作者是如何使用隐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段来说明海水的美丽和活力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领悟到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以及增强文本表达效果的作用。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关键词和图片素材,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西沙群岛海水的认知,还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灵感和依据。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纷纷拿起笔来,开始尝试仿照文中的风格进行写作。在学生的习作中,部分学生巧妙地融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海水比作蓝色的绸缎,细腻地描绘了海水的柔软与光泽;有的学生则发挥想象力,将海水描绘成会唱歌的小姑娘,生动地展现了海水的活泼与灵动。这些仿写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才华,此类仿写练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并熟练掌握了描绘景物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

(二)创意续写,锻炼写作与思维

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其独特的情节与鲜明的人物性格,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学习资源。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精心策划了一项续写活动。在正式开展续写之前,教师先引领学生重温课文内容,确保学生清晰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发展历程。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慢性子裁缝接下来会做什么?”和“急性子顾客会如何反应?”这些问题就像钥匙,打开了学生想象力的大门,唤醒了学生续写故事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描述了慢性子裁缝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如加快工作进度、提高服务质量等,这些改变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使他的生意逐渐兴隆起来。而有的作品则描述了急性子的顾客在故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通过这次续写练习,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会了如何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改写,深化理解与表达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纸的发明》一课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科技意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旨在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改写练习,将课文改写为剧本形式。在这次改写练习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意义。通过这一部分,学生对纸张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情节节点进行梳理和串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正确安排情节,以及如何构建剧本的结构。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分配特定角色,并与学生一同参与角色扮演与对话创作活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准确地呈现了发明的过程和纸张的意义,还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台词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本次改写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还有效地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何使台词更加生动、有趣。这次练习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和表演。

四、结语

总的来说,搭建支架在随文小练笔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依托教材文本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注重评价反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搭建支架在随文小练笔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继续探索和实践搭建支架在随文小练笔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