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下的家园共育开展路径
2024-12-31赵珏
对幼儿的教育需要多教育主体共同推进,尤其是幼儿园和家长,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需要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任务;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能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阶段的家园共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综合幼儿的认知、心理与行为习惯来看,多元的互动是有效推进幼儿教育的关键,符合幼儿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的变化规律,也契合幼儿在思想、三观、性格等方面成长和发展的趋势,也能为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助力。本文主要围绕多元互动下的家园共育展开,先简单介绍了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再简要总结了基于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的立足点,最后具体探究了多元互动下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的定位是前置教育和过渡教育,幼儿从家庭走向学校、从个体进入集体的过程需要逐步递进地过渡,幼儿教师需要教会幼儿生活技能、教会幼儿生活自理,以及教会幼儿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这一过程中,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助手。从家园共育的视角看,以多元互动为立足点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了给予需要关注的幼儿关注,二是为了给予需要安慰的幼儿安慰,三是为了引导喜欢告状的幼儿转换解决问题的方式,四是为了带动沉默寡言的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一)能满足需要关注的幼儿
幼儿的生活圈很小,能给予幼儿情绪价值的主体主要是家人和教师,几乎所有幼儿都对家长和教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无论做什么事都期望从自己信赖和喜爱的人那里得到肯定和表扬,即使是性格外向、日常生活也能基本自理的幼儿,也存在着一种“求关注”的心理。如果一直都没有得到来自家长或教师的正向反馈,性格就可能变得内向,行事也可能走向过分畏缩和过分张扬的两个极端。所以,立足多元互动开展的家园共育能满足需要关注的幼儿的“求关注”心理。
(二)能安慰需要安慰的幼儿
部分幼儿会因为身体差、心理脆弱或自理能力太差的原因而频繁地向大人寻求帮助,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害怕和认为自己做不到而寻求帮助和安慰,有时候则可能是因为真的感到委屈而寻求帮助和安慰。这类幼儿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从这一角度出发,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体现在能安慰幼儿方面,在互动中给予的帮助、照顾、抚慰和鼓励,这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还能抚慰幼儿的心灵。
(三)能引导喜欢告状的幼儿
或许是因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或许是因为认识到了什么地方不对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又或许是因为习惯,一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产生矛盾后总喜欢向教师打小报告。这种“告状”虽然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交往情况,但对幼儿本身的性格、三观和人格的养成可能产生非正向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开展家园共育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一视角下,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有了新的必要性,即家长和教师能通过多元互动来引导喜欢告状的幼儿用其他的方式化解矛盾。
(四)能带动沉默寡言的幼儿
有性格外向的幼儿,就有性格内向的幼儿,有能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就有不能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沉默寡言是这类幼儿共同的特征,而这类幼儿要么没有能力表现自己,要么不善于表现自己,在集体中很容易被忽视,也很容易情绪低落和逃避集体活动。因为这类幼儿的存在,所以家长和教师在面向集体的教育中需要更注重互动,多元的互动能最大程度上照顾这些可能被边缘化的幼儿,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也是为了带动沉默寡言的幼儿。
二、基于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的立足点
多元互动指的是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不同方面的互动,可以是直接互动的,也可以是间接互动的。家园共育中多元互动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互动主体的不同上,互动的主体可以是家长和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还可以是家长、教师和幼儿。因而,基于多元互动开展的家园共育也就可以对应不同的主体来确定不同的立足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可以选择环境互动的立足点,家长、教师和幼儿间的互动可以选择亲子互动的立足点,家长和教师间的互动则可以选择教育活动的立足点。
(一)环境互动
环境互动指向的是环境建设上的联动,幼儿的性格养成、思想建构和三观、人格塑造都建立在直接引导和间接熏陶的有机配合上,对环境的建设指向的是对幼儿的间接熏陶。幼儿的成长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这个成语就足以说明古人对环境和幼儿成长间关系的认识与态度,一个好的环境必然更利于幼儿向好地成长。所以,基于多元互动开展的家园共育要以环境互动为立足点,家长和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也要重视教育氛围的延续。
(二)亲子互动
亲子互动指向的是在幼儿园环境中,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同幼儿进行的互动,具备教育的价值性和功能性,能对幼儿思想的建构、性格的养成或正确三观、人格的塑造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虽然是教育最初的实践主体,但并非所有家长都知道如何开展教育,也并非所有家长的教育都是正向和有效的,所以掌握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应当对家长在亲子互动层面进行引导。换句话说,基于多元互动开展的家园共育应以亲子互动为立足点,在共育视角下推进教育价值更突出的亲子互动。
(三)教育互动
教育互动指向的是教师和家长有关教育的交流与沟通,包括家庭教育情况和幼儿园教育情况的互通、正确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共享,以及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的探讨。家园共育本就建立在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互助上,所以教师和家长间的教育互动就是家园共育的根基,也是立足多元互动开展家园共育时,幼儿园应当坚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三、多元互动下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家园共育是为了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互相补充和互相推进中,完成对幼儿认知的建构、性格的养成和基本三观、基本人格的塑造。在家园共育中,落实多元互动的目的则是最大化发挥家园共育的价值,为幼儿在认知、性格、三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助力。在多元互动下开展的家园共育实践,也需要多方面的同步推进,包括环创建设、游戏互动、资源整合和亲子交流等。具体到实践中,在多元互动的基本方向下,教师先通过指导家长完成与幼儿园同步的环创建设的方式,来推进家园互动,而后家长则需要配合教师完成幼儿园内开展的互动游戏,之后幼儿园还要先牵头重组家园资源并构建家园共育新机制,再主导组建亲子社团并拓展家园共育新渠道。
(一)教师指导家长完成与幼儿园同步的环创建设
环境对幼儿成长的熏陶虽然只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娱乐元素更多的活动环境都更多地将幼儿的活动引向娱乐,只有在幼儿日常活动的环境中增添更多有属性或有针对性的教育元素,幼儿才会在环境的影响下被潜移默化地引向学习、探索或实验。所以,在多元互动下开展的家园共育要着眼环创建设,教师应当指导家长完成与幼儿园同步的环创建设,以打造更合适的教育环境。
具体到实践中,家长需要先参考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来为幼儿划定专门的活动区域,可以是一个专门的房间,也可以是客厅中的一个角落,还可以直接选用幼儿的卧房,空间不在于大,够用就行。幼儿教师需要与家长同步幼儿园在各个周期或阶段的教育主题,并指导家长跟随教育大主题的变动,适当地改变家庭中幼儿活动区域的装饰或布局,在“节约和环保”的教育主题下,家长就可以在幼儿的活动空间中适当增添一些合理利用废物制作的生活物品或玩具,诸如用空瓶制作的笔筒、用包装箱制作的收纳盒、用空奶粉罐制作的小凳子,还可以在其中投放一些具有创造价值的废物材料,以供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家庭中与幼儿园同步的环创建设也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能巩固幼儿园教育的效果。
(二)家长配合教师完成幼儿园内开展的互动游戏
幼儿园中的教育活动大都以游戏为载体,借着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创造和体验来实现教育目标,又因为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所以游戏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阶段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常规的幼儿教育,包括常规的家园共育中,幼儿园里的游戏都没有家长的参与,游戏中的互动大都只存在于幼幼和师幼之间。所以在多元互动下开展家校共育时,家长还需配合教师完成幼儿园内开展的互动游戏。
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前,需要先参考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为家长设定角色或身份,并有意识地在游戏中预留需要家长参与,但又不需要家长直接到场,也不会花费家长过多时间进行互动,这样能尽可能地不影响家长的工作。在主题为“特殊的电话号码”的情景式互动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前同一些时间上配合的家长取得联系,告知他们游戏的大致内容,然后将自己手机里这些家长电话号码的备注修改为110、120、119、122等常用的特殊服务号码,被交付了任务的家长需要在特定时间段扮演好自己被赋予的角色。在这一游戏中,家长的配合能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体验,而体验感的强化能让幼儿对这些特殊电话号码留下深刻的记忆,提升幼儿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幼儿园牵头重组家园资源以构建共育新机制
教师虽然积累了很多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更多教育相关的专业技能,但教育之外的经验和积累并不算丰富,而在这一点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学识积累更多的家长会拥有一定的优势。对家校共育而言,家长群体中多元化的身份、学习和专长等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弥补教师在认知、经验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在多元互动下开展家园共育时,幼儿园也要牵头重组家园资源,结合家长拥有的资源来构建共育新机制。
具体到实践中,幼儿园需要同家长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后,再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家长自带的资源,开展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多元的教育活动。在家长的支持下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外参与各种公益类的实践教育活动,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到幼儿园参与同其专长相关的主题教育。在开展主题为“书法知多少”的书法宣传类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邀请专长书法的家长到幼儿园来讲解和展示,而在这种形式下,收到邀请的家长就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活动中的专家,幼儿对同伴的家长有着天然的信任和亲近感,所以家长的参与对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四)幼儿园主导组建亲子社团以拓展共育新渠道
在常规的家校共育视角下,亲子活动的开展都沿用的是“教师组织,家长参与”的模式,看似以家长和幼儿为主体,活动的内容也围绕着家长和幼儿的互动展开,但是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只跟着教师的思路和按照教师的要求走,没有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很难真正沉浸到活动中。因此,在多元互动下开展家园共育时,幼儿园还要主导亲子社团的组建,拓展以家长为主导的家园共育新渠道。
具体到实践中,幼儿园要先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园共育中的定位,为家长确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身份认知后,再组建由家长担任主导者,教师担任指导者,由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亲子社团,以集结家长的力量和资源来开展更多样的亲子教育活动。以亲子社团为主体的亲子教育活动有着多种可以选择的形式与主题,包括自然探秘、博物馆学习、烹饪尝试、郊外远足等。这种模式相对“教师组织,家长参与”的旧模式而言,有着更强的灵活性,也有着更强的创意性。在活动中,不仅家长和幼儿间能拥有更多样和紧密的互动,教师与教师间也能拥有更及时和频繁的活动,能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也是最契合幼儿心理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能保障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也能推动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能在家长和幼儿园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所以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十足的重要性。“多元互动”则可以被看作是对家园共育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教师与家长间指向教育的交流和互动本身是家园共育的实践标志,家园之间如果没有互动,那就一定不会有共育,多元互动指向的是这一基础上对互动主体、互动方式和互动渠道的进一步拓展,这种进一步的拓展有助于家园共育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幼儿园、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就应当拓展家园共育的思路,建立更加和谐和高效的家园共育模式,以促进幼儿的高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