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高年级运算反复失误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2024-12-31仇惠荣

家长·中 2024年12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反复出现运算错误,不利于其数学运算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反复失误的引发原因与解决方法进行探究,分析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反复失误的原因,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针对性指导学生的策略,并详细阐述了耐心读清题目、调整练习时间、设定阶段目标、弥补知识短板、纠正不良习惯、强化基础练习等解决方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应当掌握的技能之一。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对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计算正确率等方面的表现,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积极发展并提升的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不足,这表现为学生运算反复失误,计算正确率较低,难以在数学考试与练习中得到更多的分数。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全面研究高年级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原因,调整教学策略,找到适合学生学习运算的路径,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运算反复失误原因分析

(一)视觉失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虽然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生理条件都有所发展,但是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依旧表现为形象思维占据主流,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抽象思维发展程度不足。在这种学习特点的影响下,学生在计算具体式子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视觉失误,将一个数字看成其他形状类似的另一个数字,甚至会看错计算式子中的计算符号,也会看错数字的前后顺序。由于学生学习感知水平较弱,导致学生对计算式子中的数字OKVRhhHrabhfFPVdlCwlUQ==以及符号等并不敏感,进而导致学生的运算反复失误。

(二)注意失误

在小学阶段,数学计算问题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分析计算式子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其中蕴含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难以对计算式子形成整体印象,加之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容易导致学生看不出计算式子的关键所在,进而给学生的计算过程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并且,高年级的计算问题较为复杂,陷阱较多,学生稍有不慎则会陷入其中,这也是学生反复失误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心态失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认为数学计算题不过如此,只要自己按照固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就不会出现太多的错误。正是由于学生有这种不重视的心态,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反复失误。还有一部分学生,每当看到计算步骤较多的数学题目时,还没真正开始计算,心中就已经开始打退堂鼓,这种不自信的心态也会加重学生计算反复失误的问题。

(四)知识失误

提高数学问题计算正确率,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如基础运算法则、简便计算方法以及交换律、分配律等内容。学生只有将这些知识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进行综合运用,进而解决计算式子,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依然存在知识不理解和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学生身上的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解题步骤,使其产生解题障碍,导致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难以提升。

(五)习惯失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之前的数学学习,已经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但是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不一定适合学生,其科学性也是未知的。很多学生在计算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和学习思路不严谨有一定关联。在这一学习问题的影响下,学生做题过程不严谨,不能及时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审题不认真,不分析具体式子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同时计算过程较为随意,没有打草稿的习惯等,这都使得学生的计算反复出现失误。

(六)技能失误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数学计算反复出现失误的原因还包括技能失误。在小学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技能各不相同,从口算到笔算,从整数计算到分数计算,从乘法表内计算到乘法表外计算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计算方法,才能提高解决对应类型计算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未牢固掌握上述计算技能,从而在计算过程中不能正确选择适当的计算方式,使得学生的计算反复出现错误。

二、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的策略

(一)定位失误原因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准确定位学生出现运算反复失误的具体原因。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运算中,学生出现运算反复失误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从具体的原因入手指导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计算现状,明确导致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具体原因,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运算反复失误的问题。

(二)塑造积极心理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当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反复出现失误之后,学生的学习心态会受到打击,学习心理从最开始的积极挑战转向消极应付,这种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习心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从塑造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入手,增强学生挑战运算反复失误的决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运算反复失误问题的解决。

(三)提供科学锻炼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科学高效的计算锻炼。要想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式的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科学性的运算练习,增进学生对计算方式、计算心态以及计算过程等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以此促进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进步与提升。

(四)制定系统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制订系统的改善计划。高年级学生在运算中反复出现失误,与他们不能及时发现运算过程中的失误相关,这种问题并不能通过短时间的大量练习改正。并且,学生存在这种学习问题,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多种失误的综合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中,逐渐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同计算失误,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运算反复失误解决方法

(一)耐心读清题目,减少视觉失误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视觉失误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这与学生的客观成长基础相关。为了解决这一计算失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耐心阅读的计算习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与语文学习不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阅读题目,这种耐心不足的现象会加重学生的计算失误。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指导高年级学生耐心读清题目,加深对题目条件的理解,进而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由视觉失误引发的计算错误。当学生计算238÷34=?这一简单计算式子的时候,会在誊抄过程中将38和34看错,按照234÷34的形式进行后面的计算,导致学生得到6余4的错误计算结果。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数学计算视觉失误,教师应让学生在誊抄计算式子后,将自己所学的数字与题目中所给的式子中的数字一一对应,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对题干信息的误解,进而减少学生的视觉失误,帮助学生提高运算正确率。

(二)调整练习时间,减少注意失误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导致学生在运算尤其是大量运算中出现失误。解决这一问题,要通过设计科学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逐渐增加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度。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调整练习时间,以此增强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有效影响,减少注意失误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注意时间比低年级阶段有所增加,从平均20分钟增长到平均25分钟,对数学教师而言,25分钟就是一个科学训练的间隔。教师为学生布置需要用时15分钟的计算练习,并给学生10分钟的检验复查时间,在这种科学训练的影响下,学生能重新把控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计算中的专注程度,从而使学生计算中反复出错的问题减少。

(三)设定阶段目标,减少心态失误

为了改善学生在计算中由心态失误引发的错误结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定阶段目标的方式,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计算心态。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的计算目标只有一个,学生的阶段性努力在整体目标中并不明显,还容易使学生受到负面心态的影响。教师为学生设定阶段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增长信心,进而减少心态失误,使学生的运算反复失误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例如,在高年级计算中,教师不再选择为学生布置单纯的计算作业,而是采用“每日习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计算组合的习题包,也不规定具体的做对数量,而是采用百分比的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适当的要求。在这种宽松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心态更放松,能够降低学生在计算中的焦虑与紧张,使学生更容易达到教师设定的计算目标。同时,教师再为班级学生设计提升计划,让学生的正确率沿着每月10%的速度提高,进一步满足学生的进步需求,打造学生良好的计算心态。

(四)弥补知识短板,减少知识失误

学生掌握计算知识的多与少,以及运用是否熟练等,对学生的运算正确率影响较大。在解决学生知识失误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运算知识的掌握效果,通过弥补知识短板的方式,减少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问题。

在计算中选择简便的计算方式,是减少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在弥补学生知识短板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学生对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训练。教师带领学生重温凑整法、凑十法,以及分解法等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特殊数字,如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相互转化的对应等,通过增加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熟悉程度,减少学生由于知识失误产生的计算错误,从而降低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可能性。

(五)纠正不良习惯,减少习惯失误

由于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不良学习习惯,影响学生计算的思路,导致学生运算反复出现失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分析题意、打草稿、动笔验算的解题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撰写完整步骤,不省略关键部分以及及时检验的良好计算习惯。通过正确流程的强化锻炼,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减少学生运算中的反复失误。

在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小组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教师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学生分为计算小组,由计算习惯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及时发现组员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在小组内进行纠正,并且根据不良习惯纠正的速度与有效性,竞争小组长的位置。在这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下,学生产生担任小组长的兴趣,从而驱动学生主动纠正自身计算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这样即使脱离了教师的耳提面命,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也能不断提高,有效减少学生运算反复失误的问题。

(六)强化基础练习,减少技能失误

基础知识掌握效果较差,会使学生的运算反复出错。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基础强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基础计算知识的学习印象,巩固学生的运算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计算技能,进而减少学生的技能失误,提高学生的运算正确率。

例如,在高年级计算反复失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卡片笔记法的方式整理有关计算的基础方法,在卡片正面撰写方法的名称,在背面写上具体的运用方式。而教师的卡片正面同样写上基础计算方法的名称,但背面则是对应的计算习题。教师通过“抽卡任务”的形式,增加原有计算锻炼的随机性与刺激性,减少学生参与基础计算练习的懈怠感,从而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的反复失误。

四、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计算数学问题中容易反复出现失误,这与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多关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失误具体原因,从教学方法、学习心理与引导计划等入手,为学生制定针对性改善计划,减少学生的运算反复失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