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儿童研究者,赋能儿童游戏

2024-12-31周敏

家长·中 2024年12期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与满足”“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被视为幼儿的基本权利,还是幼儿在人生早期实现主动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近年来,以安吉游戏为代表的“游戏革命”带来“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游戏”的启示。作为儿童研究者,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践行游戏精神,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观察、解读、反思、鹰架与追随中,研究与支持幼儿游戏等多元策略,能发展其教育智慧,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有准备的环境——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一)有活动区的间隔,区域之间开阔联通

游戏环境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创设和提供因地制宜的游戏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保障幼儿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的前提下,创设有间隔分区,且开放共享、相互联通的环境空间,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物质保障。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区域场地,空间的功能会随着幼儿游戏的内容而变化,充分发挥环境蕴含的教育价值。

例如,作为幼儿集中区的位置空间较大,在游戏开始后,幼儿可以搬来桌椅进行画画、编织、拼图等,也可以撑开一个帐篷,铺上地垫,取来一些小碗小盆和食物等过家家,还能根据空间大小招呼同伴和教师共同开展游戏。在基于幼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而创设的环境中,以环境诱发幼儿多元游戏的可能性,支持幼儿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与资源。

(二)创设“材料仓库”,不限定材料的功能

游戏材料是游戏实施的重要条件,游戏材料的投放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可以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层次丰富的游戏材料,除了具有固定规则的游戏材料以外,以低结构材料为主进行开放性投放,还要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新颖性与艺术性,激发幼儿接触、摆弄、探索、发现和创作的兴趣。教师用来隔出空间的区域柜,承载着“材料仓库”的功能。游戏材料要按照类别陈列在柜子上,并有清晰的标识,便于幼儿按需取用与游戏后归位。并且考虑到幼儿搭配使用的需要,对同一种材料既集中投放,又分散投放,不限定材料的功能,幼儿可以跨区域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自由探索不同的玩法。

例如,教师看到幼儿在探索吹泡泡过程中,从柜子中取出花片、方管等材料蘸取泡泡水,探索是否能吹出泡泡,幼儿还不断从材料柜中选取卷筒纸芯、PVC管、水彩笔管、毛根等材料做进一步的探索尝试和猜想验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兴趣出发,对于材料,不是强调“它应该这么玩”,而是关注“它可以这么玩”“它还能怎么玩”,让材料在幼儿切实的操作体验和动手动脑中支持幼儿在“做”中玩,在“做”中学,给幼儿自己创造玩法以无限的可能。

(三)基于“儿童的视角”,师幼共建游戏空间

捕捉“儿童的视角”,了解儿童的想法与创想,有助于共建游戏空间。瑞典教育家Sommer.D将“儿童的视角”(chlidren’s perspectives)定义为儿童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其个体化、动态发展的意义建构,是“儿童自己的现象学”。他强调成人可以了解但不能完全拥有、成人应放下主观判断,探索儿童本身的感受和想法。

例如,幼儿在走廊上用大型积木围建出一个空间,将自己收集来的物品放置其中,他们拆袋子、倒瓶子,发出各种声响。教师第一时间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臆断着“孩子们要拆家捣蛋了吗”?然而,在询问幼儿之后,听到他们表达“这是我们的超市”的想法。简单的一问一答中,教师主观判断后鼓励幼儿大胆设想,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表达。幼儿的想象力随之迸发,他们细细讨论与规划着:“我们还要纸箱,来当柜子”“把瓶子和饼干盒放一起”“还需要篮子、袋子和收银台”“老师,帮我们扣紧一下桌板”。一块小空间,一堆收集物,一份幼儿行使对游戏空间提出设想的权利,在自己的支持下一家活力满满的超市诞生了。在这里,幼儿划分出物品区、收银区、配送区等区域,并扮演进行物品上架、分类整理、打包配送、结账收银、派发宣传单的工作人员,以及购物的顾客等,忙得不亦乐乎。这一过程,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行使自己对空间和规则的主动权,模仿机能性角色和互补性角色,在自我表达、认知增长与互动合作中,体验“赚取第一桶金”的乐趣。

二、秉持游戏精神——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幼儿在游戏中心位置

幼儿的游戏不仅是一种活动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关于“游戏精神”的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阐述。虞永平教授提出“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王振宇教授提出“自主地活动、自发的竞争、自如地表达和自主地创造”四个“自”之道,梁慧娟教授基于儿童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游戏精神”是在游戏中实现“儿童中心”“儿童为本”“儿童主导”,即“幼儿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明确“儿童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理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认知、实践和反思的底层逻辑。通过建立研究共同体,以教研、培训、交流、分享等多元方式,帮助教师内化价值观,加深对“游戏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应给予空间、材料、情感、认知等方面支持,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探索需求。

(二)幼儿掌握游戏主导权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权”,这意味着给予幼儿自选空间、材料、同伴、自主决定玩法等的自主权。例如,在建构龙舟游戏中,幼儿围绕着“选择什么材料拼搭龙身”展开讨论,而后他们尝试使用矿泉水瓶、气球棒、泡沫板、木条进行龙身拼搭。他们在材料的衔接中遇到材料难以固定的问题,在胶带和彩绸两种材料的选择中僵持,经过再次协商后,决定采取分别尝试、对比两种材料的牢固性,最终选择出最适合的固定方式顺利解决问题,并用自己搭建的龙舟进行赛龙舟活动,拓展游戏的形式与内容。教师的“放权”“放手”,能让幼儿掌握游戏主导权,在“玩”中成长,不仅促进思考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还在自主探索和具身实践中,学会团结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享受成果的乐趣,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三、相信才能看见——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一)观察是先导,发现幼儿如何游戏

观察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研究的第一步。观察不仅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还是评价游戏质量的重要依据,更是帮助教师从新手成长为熟手,乃至专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客观、真实且全面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幼儿的动作发展、语言交流、情感表达等,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式,并捕捉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刻,为支持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采用广角观察的方法了解幼儿是如何使用游戏材料。当教师站在幼儿身后观察时,进入教师视野的幼儿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需要将各个“仓库”的游戏材料搬出来为开展游戏所用。有的幼儿用梯凳组合搭建起水果店的货架、银行的柜台,用轮胎加脸盆当作饭店的洗菜盆,用运动地垫加钻圈搭建娃娃的家,或在沙池中挖出堤坝、打开水龙头注水、引水入渠等,并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游戏主题,邀请游戏伙伴,协商确定玩法、丰富场景、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在常玩常新中体验游戏之乐。通过科学的观察,教师看到幼儿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创意使用游戏材料等有价值的线索。

(二)解读要科学,知道幼儿如何游戏

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如何游戏,是支持儿童的起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本源。幼儿的游戏质量,是在教师敏锐观察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教师观察幼儿行为与倾听幼儿的想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从而让观察和解读成为有效指导与支持的前提。

例如,聚焦幼儿沙水游戏的观察,有的幼儿与同伴一起用铲子在沙里挖掘沟渠,并在水龙头处斜放剖面管形成坡度,通过剖面管的连接贯通沟渠设计水流路径,然后打开水龙头引水入渠,由于水流速度快,连接好的水渠很快就断开;有的幼儿借助铲子、桶、模具等工具进行城堡、滑梯等沙雕制作,脱模的时候,湿沙作品定型不牢,容易散开。通过观察,教师看到乐意与同伴开展游戏的幼儿,对工具使用和基础物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理解,能借助铲子、水桶、模具、剖面管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想象创造。对水往低处流、用剖面管连接引水入渠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控制水流大小、稳定管与管之间衔接的技巧、掌握湿沙塑型的比例、完整脱模的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三)反思需审慎,智慧鹰架幼儿游戏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审慎地思考,基于幼儿当下的行为表现,建构合适的、智慧的“鹰架”支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继续发展和新经验的建构。

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问,启迪引水入渠的幼儿思考坡面斜度、水量大小与剖面管连接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剖面管连接是否稳定对引水入渠的影响、用什么办法让连接更牢固等。幼儿先后选择将剖面管与水龙头的连接坡度变缓、调小水流速度、调整剖面管连接角度、从材料区取来胶带和剪刀进行连接、用“托举”让剖面管保持稳定等方法,成功将水引入了沟渠,形成水流,将小船模具放进去,能顺着水流“行驶”。启发脱模塑型不成功的幼儿关注沙和水的比例,沙子太干不成型、过湿容易散,幼儿在多次调整比例后,成功脱模城堡、沙雕、滑滑梯等。幼儿还在游戏中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用铲子在沟渠的旁边挖出一条赛车道,他们之间积极互动着,“你要参观我的城堡吗”“滑梯每个人滑3次”“可以坐船去那边赛车”……在积极回应与适宜“鹰架”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为幼儿注入游戏活力,支持幼儿创生新玩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持续反思适宜性,有助于不断审视并改进教育实践,确保所提供的“鹰架”能够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效促进幼儿的游戏体验。

(四)追随兴趣点,“发现”课程源泉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与需要,以敏锐的专业感知进行判断其学习与发展蕴含哪些可能性,这不仅是“发现”课程建构的重要源泉,还是促进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双向驱动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沙池游戏中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解读、支持、反思与再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对水流、沙土和工具表现出持久的兴趣,以此为契机,生成一个“奇妙的沙水世界”为主题的STEAM跨学科课程。融合科学探究、数学认知、艺术创意、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多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利用水和沙子来研究不同条件下水流对沙土的影响,观察有坡度的水流如何形成小河道,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同时提升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还运用多种大小、形状不同的模具,结合对形状和体积的认知,在具体操作中,增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此外,整体布局建构沙水乐园,还需考虑色彩搭配、实用美观、造型独特等特点,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艺术审美与创意。因此,教师不仅是观察者、指导者,还是课程开发与建构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基于幼儿的游戏兴趣点,共同创生丰富多元、幼儿积极参与的课程,有助于幼儿认知、社交、语言等全面发展,还能形成游戏与课程双向驱动的教育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儿童研究者,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需要与幼儿共同构建一个富有意义、充满活力的环境,秉持游戏精神,并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科学的解读、审慎的反思以及对儿童兴趣的追随,推动游戏与课程的双向驱动。这能激发幼儿的潜能,赋能儿童学习与发展,帮助他们在当下的具身体验中,逐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经验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获得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